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刻不容缓
文|IT大叔
导语
这两天看到一个新闻,美俄元首会晤的机密文件泄露了。挺搞笑吧,但这就是现实。2025年8月15日,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 “库克船长酒店” 曝出惊人一幕,八页标注 “机密” 的美国国务院文件竟出目前公共打印机上,包括政要手机号、峰会日程等敏感信息。连国家层面的信息防护都能失守,普通人的隐私该如何保护呢?
今天爆肝整理了13个高频场景,给大家分享。如果觉得有用,就快点评论、点赞和收藏吧。

特普峰会机密资料泄露–图片来源于网上
普通人十三个高频场景的隐私防护指南 #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科技数码##手机使用经验分享#
一、公共网络环境
酒店、机场、咖啡馆等公共场所的免费 Wi-Fi。
注意事项:
1. 连接公共Wi-Fi前确认名称,如“XX商场官方Wi-Fi”而非类似名称,避免连接无密码的开放网络。
2. 使用时开启手机或电脑的VPN(推荐国家工信部备案的正规VPN工具),敏感操作(如网银转账)切换为手机流量。
3. 关闭Wi-Fi自动连接功能,离开后及时断开网络,避免设备自动接入伪装热点。

公共WIFI—图片由AI生成
二、快递、外卖单号
快递单、外卖单上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收集贩卖。
注意事项:
1. 收货地址填写模糊地址,如“XX小区门口快递柜”而非具体门牌号。
2. 收到快递后,用马克笔涂抹单号上的姓名、电话、地址,或用花露水、风油精喷湿字迹使其模糊(酒精可溶解快递单油墨)后再扔掉。
3. 外卖备注避免暴露家庭情况,如“独居”“孩子在家”等,可写“放门口即可”。

外卖单的上当受黑产–图片由AI生成
三、社交媒体、朋友圈
朋友圈、微博等平台的照片、定位可能泄露行程、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
注意事项:
1. 发布照片时关闭定位功能,避免拍摄包含门牌号、小区名称、工牌、机票高铁票(条形码含个人信息)的画面。
2. 开启“仅好友可见”权限,定期清理陌生好友,拒绝向非必要人员开放“朋友圈历史”。
3. 避免发布“出差/旅游打卡”“深夜独自在家”等暴露行程或独居状态的内容,降低被盯上的风险。

四、家居智能设备、摄像头、儿童手表、智能门锁
智能摄像头、智能音箱、儿童手表、智能门锁等可能被黑客入侵,监听对话或拍摄画面或窃取密码。
注意事项:
1. 设备首次使用时修改默认密码,避免“123456”“admin”等弱密码,设置包含字母、数字、符号的复杂密码。
2. 智能摄像头避免对着卧室、浴室等私密区域,不用时物理遮挡镜头或断开电源,且启用本地存储,尽量不要用云存储。
3.新安装的智能门锁必定要修改超级管理员密码。
4. 定期更新设备固件,关闭“远程唤醒”“自动分享数据”等非必要功能。

家庭设备不设防–图片由AI生成
五、线下扫码
街头 “扫码领礼品” 可能诱导你授权个人信息,或关注诈骗公众号。
注意事项:
1. 扫码前确认主体,正规商家的点餐码、支付码会标注店名,避免扫描街头“免费领礼品”的不明二维码。
2. 拒绝“强制注册”,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扫码点餐不得强制要求注册,可要求商家提供纸质菜单。
3. 在健身房、培训机构等场所登记信息后,不要填写身份证,无论对方要求不要求。

扫码乱象—图像由AI生成
六、旧手机、电脑、平板设备处理
旧手机、平板及电脑硬盘删除或恢复出厂设置后,数据仍可能被专业软件恢复。
注意事项:
1. 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用无关视频、文件填满存储再删除,重复2-3次,防止数据被恢复。
2. 旧硬盘、U盘不用后,可拆开后破坏磁头,或用锤子砸毁芯片,避免数据恢复软件提取信息。
3. 出售前解除设备与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的绑定,退出所有登录账号并删除账号信息。

旧设备处理–图像由AI生成
七、身份证信息
身份证复印件可能被冒用。
注意事项:
1. 复印件标注用途,在身份证复印件上写“此复印件仅用于XX事项,再次复印无效”,标注文字覆盖照片和证件号部分,避免留白。
2. 不随意提供证件照片,拒绝向非正规机构(如街头扫码送礼品的摊位)提供身份证照片,线上上传时加水印“仅XX平台使用”。
3. 及时挂失补办,身份证、银行卡丢失后立即挂失,并保留挂失凭证,避免被他人冒用。
八、公共服务电话
拨打客服电话时,周围人可能偷听你的银行卡号、验证码。
注意事项:
1. 拨打银行、运营商等客服电话时,避开商场、地铁等嘈杂公共场所,防止敏感信息被旁听。
2. 接到自称“客服”的来电时,通过官方渠道(如官网、App)二次核实,不轻易透露验证码、密码。
3. 客服仅需核对身份证后4位、银行卡后6位即可,无需提供完整号码,警惕索要密码或短信验证码的行为。

公共服务电话–图片由AI生成
九、手机及手机APP密码和权限管理
密码简单或重复使用,黑客可通过撞库攻击破解你的账户。
注意事项:
1.采用 “平台 + 密码” 模式,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
2.为支付宝、网银等关键账户开启双重验证。
3.定其检查手机APP权限,关闭不必要的位置、麦克风及相册访问权限。
4.不要将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密码等图片保存在手机上。凡开启相册权限的APP,都可以访问到你这些信息。必定要放的话用完即删。
十、宝妈晒娃及儿童信息
朋友圈晒娃照片可能暴露孩子学校、班级信息。
注意事项:
1.晒娃时打码遮挡校服校徽、书包上的学校名称。
2.儿童 App 关闭定位、麦克风权限,避免收集语音信息。
3.设置地理围栏。

日常晒娃–图像由AI生成
十一、公共设备
公共电脑登录账号后未退出,使用来历不明的充电宝、充电桩。
注意事项:
1.登录后选择 “清除所有记录”,关闭浏览器前删除 Cookie。
2.慎用公共充电宝,优先选择街电、怪兽等品牌。
3.拒绝使用需要安装APP的充电桩。
4.紧急情况下,不得已需要使用公共充电宝,请立即关闭手机的“USB调试模式”(常见关闭方式:设置>系统和更新>开发人员选项>关闭USB调试)

公共电脑使用后清除帐号—图像由AI生成
十二、老年群体信息
手机号泄露及AI语音克隆
注意事项:
1. 设置手机紧急联系人功能
2.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
3. 拒绝视频通话请求(被有心人采集面部信息及声音信息)

十三、法律维权
遭遇信息泄露后,维权成本高、流程复杂,多数人选择忍气吞声。
注意事项:
1.行使《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的删除权,要求平台删除泄露数据。
2.拨打 12377 举报违规 App。
结语
美俄峰会泄露的不仅是几张纸,更是对数字时代治理能力的警示。当国家机密都能因流程疏漏而暴露,普通人更需要主动筑起隐私防线。从涂抹快递单到管理 App 权限,从设置复杂密码到销毁旧设备,每个细节都是安全的 “最后一公里”。记住:在数据即权力的时代,你的每一次谨慎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投票。
点击“收藏”和参与评论,并转发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让我们一起成为隐私安全的守护者吧!
你还有哪些实用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协助更多人远离信息泄露风险!
我是IT大叔,每日分享一点点。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注:部分方法参考公安部网安局、新华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