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技术圈开会,PPT里不提几次“AIAgent”,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AI的。
从最早Auto-GPT火出圈,到目前各大厂商都下场,这东西早不是极客玩具了,成了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工具。
Salesforce报告里说,早期用的公司,头半年智能体数量就涨了一倍多,客户服务的对话量每个月都多七成。
但问题也跟着来。

打开GitHub一看,LangChain、AutoGen、CrewAI、LangGraph一堆框架,每个都喊自己是“下一代AI神器”。
作为产品人,总不能光听技术同事说哪个好,得自己搞清楚这些框架到底差在哪儿,不然选错了,项目很可能就黄了。
LangChain:搭原型快如闪电,落地却踩满坑?
要说AIAgent框架里的“老大哥”,那肯定是LangChain。
它最牛的地方,是把搭LLM应用的复杂流程,拆成了像“积木”一样的模块。

不管是连大模型接口、管提示词,还是加记忆功能、接外部工具,它里面都有,光集成项就有600多个。
我见过不少团队,用LangChain两周就搭出个惊艳的Demo。
列如有个做电商的团队,很快搞出个“智能选品助手”,能自动查竞品数据、给推荐理由,当时老板都拍板要推进。
但到了要上生产环境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有个资深开发朋友跟我吐槽,用LangChain写业务逻辑,有时候感觉不是在做产品,是在跟框架“打架”。

为了实现一个“用户问销量→查数据库→生成图表”的简单流程,得绕好几层抽象概念,代码越写越复杂。
后来项目上线,维护这些框架相关的代码,占了团队近一半的精力。
LangChain更像个“万能工具箱”。
要是你想快速验证想法,或者做个高度定制的单智能体应用,它很合适。
但如果要搞生产级的系统,尤其是多智能体协作的,直接用它很容易把项目搞臃肿,最后变成“原型惊艳,落地难产”。

AutoGenvsCrewAI:一个像“开会聊天”,一个像“分工干活”
LangChain没解决好多智能体协作的问题,这就给了AutoGen和CrewAI机会。
但这俩框架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一个像“让智能体开会讨论”,一个像“给智能体分工干活”。
先说说AutoGen。
它的核心是让不同角色的智能体聊天。

列如你设定个“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把任务扔进去,它们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甚至能自己写代码、调参数。
微软用它搞科研,设定了三个角色,两周就完成了大模型效率优化的初步研究,比以前快了一半。
但这种“开会式”协作有个大问题:结果没准儿。
有个做内容的团队试过用AutoGen写商品标题,10个里就有1个不符合平台规则,还得人工改。
要是你做的业务要求结果稳定,列如金融风控、合规文案,用AutoGen就很容易出岔子。

CrewAI就不一样了,它走的是“项目管理”路线。
你得先明确每个智能体的角色、要做的任务,还有流程顺序。
列如做内容,就设定“研究员”先找资料,再交给“写手”写初稿,最后让“编辑”审核。
整个流程清晰得很,像个灵敏开发团队。
有个内容公司用CrewAI搞短文生产,一天能出100多篇,错误率还不到3%,人力成本省了六成。

而且它的文档和工具都做得很友善,就算不是资深开发,也能很快上手。
很显然,要是你做的业务需要稳定输出、流程固定,CrewAI比AutoGen更适配。
LangGraph和LlamaIndex:解决前浪没搞定的难题
当大家都在纠结多智能体怎么协作时,LangChain团队自己搞出了LangGraph,另一个团队则做了LlamaIndex。
这俩框架,专门解决前浪没搞定的痛点。

LangGraph算是LangChain的“自我革命”。
以前LangChain只能搞线性流程,要是遇到需要循环、分支,或者得人工干预的情况,就没办法了。
LangGraph用“图结构”来设计流程,还加了个“状态”模块,每个步骤的结果都能记下来,随时能追溯、回滚。
有个物流企业用LangGraph做订单处理系统,流程设成“审核→匹配运力→异常预警→人工干预→完成”。

要是运力匹配不上,系统会自动再试,不用人工盯着。
异常订单的处理效率快了四成,还能满足审计要求。
要是你做的业务流程复杂、周期长,列如供应链管理、项目跟进,LangGraph能帮上大忙。
LlamaIndex则是把“检索”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所有AIAgent都有个痛点:怎么快速、准确地把外部知识(列如PDF、数据库里的内容)喂给大模型。

LlamaIndex专门干这个,从数据接入、切块,到建索引、查询,每个环节都打磨得很细。
有个金融团队用LlamaIndex做投研助手,接入了10万多份研报和30多个数据库,新研报两小时内就能查到。
查询准确率比以前用的工具高了一成多,响应速度也快了三成。
要是你的业务依赖大量外部知识,列如医疗咨询、企业知识库,LlamaIndex比其他框架更专业。
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到底该选哪个框架?实则答案很简单:别想着找“最好的”,要找“最适配的”。

列如你想快速试想法,用LangChain;要搞科研、创新方案,用AutoGen;做稳定流程的业务,用CrewAI;流程复杂就加LangGraph,需要检索就搭LlamaIndex。
未来的AIAgent应用,肯定不是一个框架单打独斗,而是几个框架组合起来用。
作为产品人,我们的任务不是选一把“万能钥匙”,而是把不同的工具拼成适合自己业务的“工具箱”。
毕竟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能解决问题、降本增效的选型,才是最好的选型。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