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lama vs vLLM:DeepSeek 部署的终极对决,谁才是你的最佳拍档?
在人工智能模型本地化部署的浪潮中,Ollama 与 vLLM 作为两大主流框架,分别以轻量化与高性能的特性成为开发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度解析两者在部署 DeepSeek 模型时的技术差异、实战表现以及具体的部署操作步骤,助你根据场景需求做出最优选择。
一、Ollama:轻量化部署的便捷之选

Ollama 作为开源跨平台工具,凭借其极简的部署流程和低硬件门槛,成为个人开发者与小型团队的首选。根据泡泡网实测(摘要 3),搭载酷睿 Ultra 200H 的轻薄本仅需三步即可完成 DeepSeek – R1:8B 模型部署。其通过 IPEX – LLM 优化库与英特尔硬件深度协同,在轻薄本上实现了 15 – 20 tokens/s 的生成速度,满足离线场景的基础需求。
部署操作步骤
1. 下载解压 Ollama 安装包
你可以从 Ollama 的官方网站或者 GitHub 仓库获取适合你操作系统的安装包。下载完成后,将其解压到指定的目录。例如,在 Windows 系统中,你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解压;在 Linux 系统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bash
tar -zxvf ollama.tar.gz
2. 启动服务
解压完成后,进入解压后的目录,启动 Ollama 服务。在 Linux 系统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启动服务:
bash
./ollama serve
在 Windows 系统中,双击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即可启动服务。
3. 运行模型指令
服务启动后,就可以运行 DeepSeek – R1:8B 模型的指令了。使用以下命令下载并运行模型:
bash
ollama run deepseek - r1:8b
不过,Ollama 的便捷性背后暗藏风险。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指出(摘要 5),Ollama 默认开放 11434 端口且缺乏鉴权机制,存在未授权访问、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此外,Ollama 的设计更偏向单节点推理,在处理高并发请求或大规模任务时性能受限,难以满足企业级场景的扩展性需求。
二、vLLM:企业级部署的性能标杆

与 Ollama 不同,vLLM 专为高性能推理而生,尤其适合 DeepSeek 模型的企业级落地。其核心优势体目前四个方面:一是通过 PagedAttention 算法将内存利用率提升 24 倍(摘要 7),显著降低硬件门槛;二是支持连续批处理与异步推理,在 A100 GPU 上吞吐量可达 HuggingFace Transformers 的 24 倍;三是兼容 HuggingFace 模型库与 OpenAI API,简化了模型迁移流程;四是分布式推理能力,在 4 * A100 环境下推理速度提升 3.8 倍(摘要 7),完美应对高并发场景。
部署操作步骤
1. 安装依赖
第一,确保你的系统已经安装了必要的依赖库,如 Python、CUDA 等。然后,使用 pip 安装 vLLM:
bash
pip install vllm
2. 准备模型
从 Hugging Face 或者其他来源下载 DeepSeek 模型文件,并将其放置在指定的目录中。
3. 配置模型参数
在代码中配置模型的参数,例如模型路径、批量大小等。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Python 示例:
python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 配置模型路径
model_path = "/path/to/deepseek/model"
# 创建LLM实例
llm = LLM(model=model_path)
# 配置采样参数
sampling_params = SamplingParams(temperature=0.8, top_p=0.95)
4. 启动推理服务
编写代码启动推理服务,处理用户的请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Flask 应用示例:
python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app = Flask(__name__)
model_path = "/path/to/deepseek/model"
llm = LLM(model=model_path)
sampling_params = SamplingParams(temperature=0.8, top_p=0.95)
@app.route('/generate', methods=['POST'])
def generate():
data = request.get_json()
prompt = data.get('prompt')
outputs = llm.generate(prompt, sampling_params)
return jsonify({'output': outputs[0].outputs[0].text})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host='0.0.0.0', port=8000)
在部署实践中,vLLM 展现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CSDN 博客案例(摘要 4)显示,在鲲鹏 920 服务器上,通过源码编译安装 vLLM 并配置模型参数,可稳定运行 DeepSeek – R1 – Distill – Llama – 8B,支持多用户同时调用。腾讯云教程(摘要 8)进一步演示了 vLLM 在不同算力配置下的灵活扩展,从单卡 4090 到 8 卡集群,均可通过简单命令实现模型部署,展现了企业级工具的专业性。
三、场景化选择:按需匹配最优方案
- 个人开发者与本地场景:Ollama 凭借极简部署与低硬件要求成为首选。例如,在酷睿 Ultra 200H 轻薄本上,开发者可快速搭建离线 AI 助手,满足差旅等场景的即时需求(摘要 3)。但需注意关闭默认端口或添加鉴权,规避安全风险。
- 企业级与高性能需求:vLLM 的高性能与扩展性更胜一筹。当企业需要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处理大规模数据时,vLLM 的分布式推理与内存优化特性(摘要 7)能确保服务稳定运行,同时兼容 OpenAI API 的特性也简化了现有系统的集成成本。
四、总结:技术无优劣,场景定选择
Ollama 与 vLLM 在 DeepSeek 部署中各具千秋:Ollama 以轻量化和便捷性取胜,适合个人开发者与轻量级场景;vLLM 则以高性能与扩展性见长,是企业级应用的不二之选。开发者应根据实际需求权衡利弊,在安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 DeepSeek 模型在不同场景下释放最大价值。无论是追求快速验证的极客,还是注重稳定性的企业架构师,都能在这场技术对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