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宝风波:电子签“隐身贷”背后,谁在为高利贷与暴力催收买单

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将聚光灯对准借贷宝等电子签平台,揭露其通过“隐身放贷人”模式纵容高利贷、砍头息等问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作为成都本土互联网金融企业,借贷宝关联公司人人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成都借宝科技被点名,暴露出平台在合规经营、用户保护方面的系统性风险。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借贷宝的“二进宫”式曝光,更是对当前电子签技术滥用、金融监管滞后等问题的深刻警示。

借贷宝风波:电子签“隐身贷”背后,谁在为高利贷与暴力催收买单


一、借贷宝的“隐身贷”模式:高利贷与暴力催收的温床

根据315晚会披露,借贷宝用户洪先生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仅3500元,7天利息高达1500元,年化利率竟达5959.18%。更令人震惊的是,平台虽提供“电子签”协议,但实际交易却通过微信、支付宝私下完成,放款人身份信息被刻意隐藏,甚至通过假账号规避法律风险。用户遭遇暴力催收时,因无法获取真实放贷人信息,维权几乎陷入绝境。

这一模式与借贷宝历史上的“裸条贷”事件形成呼应。2016年,借贷宝因大学生裸条借贷被央视曝光,随后虽下线“赚利差”功能,但其业务模式始终游走于灰色地带。近年来,多地警方通报的“套路贷”案件中,借贷宝平台被多次提及,例如福建宁德、四川内江等地利用其制造虚假流水、虚增债务的案例,涉案金额超亿元。

借贷宝风波:电子签“隐身贷”背后,谁在为高利贷与暴力催收买单


二、电子签的“双刃剑”:技术便利与监管缺位的冲突

电子签本是提升借贷效率的创新工具,但在借贷宝等平台手中,却成为规避监管的“护身符”。平台以“合法电子合同”为名,将高利贷、暴力催收等风险转嫁给用户。例如,人人信产品经理直言:“去世人的信息也能用来做账号,人脸识别不需要本人在场。”这种技术滥用暴露了电子签法律框架的漏洞——平台仅需形式上的“实名认证”,却无需审核实际交易内容,导致监管形同虚设。

更值得警惕的是,借贷宝通过导流至“空壳”小贷公司(如吉用花)和本地贷款中介,进一步模糊责任边界。用户申请贷款时,页面展示的银行标识与实际放贷机构严重不符,而平台收取高额服务费后,对后续风险概不负责。这种“流量变现优先”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用户为筹码的金融投机。


三、企业注销潮与监管困局:成都借宝的“体外循环”

天眼查数据显示,借贷宝关联公司对外投资的16家企业中,15家已注销,仅剩1家存续。旗下成都借宝科技有限公司虽新增电信增值业务,但分支机构全部注销,且涉及多起民间借贷纠纷。这种“母体存续、子公司频繁注销”的操作,疑似通过资本腾挪逃避债务与法律追责。

监管层面,尽管借贷宝多次涉诉,但其业务始终未被全面叫停。例如,2022年因“弄虚作假”被列入经营异常,却在短期内恢复运营;2025年315晚会曝光后,借贷宝App仅下线“打欠条”功能,核心业务仍存续。这反映出金融监管对新型借贷模式的滞后性,以及地方监管与中央政策执行的脱节。


四、破局之道:技术向善需制度护航

要遏制借贷宝等平台的乱象,需从技术、法律、监管三方面协同发力:

1. 强化电子签全流程监管:要求平台对借贷金额、利率、资金流向进行动态审核,禁止“形式合同”与“体外交易”;

2. 完善高利贷界定标准:将砍头息、服务费等变相收费纳入年化利率计算,明确36%以上利率即属非法;

3. 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频繁涉诉的平台实施“黑名单”制度,限制其融资与业务扩张;

4. 提升用户风险教育:通过案例警示与法律援助,增强公众对“电子签陷阱”的识别能力。


结语:金融创新不能以牺牲用户权益为代价

借贷宝的“隐身贷”乱象,本质是资本对技术的异化利用。当电子签从效率工具沦为高利贷的“遮羞布”,当企业注销成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金融创新便背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此次315曝光不仅是对借贷宝的问责,更是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警醒:技术向善需以制度为锚,唯有将用户权益置于利润之上,才能避免“野蛮生长”重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