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香稠》162:新场医院·教室病房

162

新场医院·教室病房

母亲入住的新场医院,是当时新场地区规模最大、医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市、县大医院有的科室、功能、设备基本一样不缺,是新场人看病的首选地。就连周边宣桥、坦直、航头甚至奉贤头桥地区的患者,若有大病、疑难杂症,也会过来就医。

这可是个最不招人喜爱又难说不见的地方,当然,还是家有生娃喜事的除外哦。同样的,它和我家的缘分不浅呀,不仅是我母亲,我爷爷、父亲不久后,也相继在里面走完了各自的人生之旅。

医院建在新场集镇区西北角,就在“三里长街”的西侧不远。正门面南,门口面对的是东西向的朝阳路。

门口正对面的街面房里,国营“水上楼”饭店鹤立鸡群般得显眼、诱人。之所以叫“水上楼”,就源于整幢大楼建在了小河之上,也算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特有建筑景观吧。

“水上楼”西隔壁,有以骨科出名的“三六八”医院,部队的。不过,那也是以前的名号,如今好像更名为“九〇五医院”了。医院还是那个医院,两个数字区别在哪里,不懂。当地百姓几十年来脱口而出的“三六八”,怕是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改过来的吧。

——“三六八医院”发音“赛络掰医悦”。这家部队医院在我家乡新场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存在,虽说是部队的医院,却在救治、医疗当地老百姓的病痛疾苦方面同样给予了及时、精湛的救死扶伤“出手”,在当地即周边地区赢得了极高的口碑。只要一提起它,老新场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那个被自己的眼镜磕破的眼皮也是在这里得到了及时的清创、缝合,不胜感激啊!

新场医院的后门开在整个院落的最北面,门口面东。医院的住院部就坐落在后门口的南侧旁边,平时后门对病人家属开放着,以方便陪护住院病人的家属进进出出给生病的亲人送吃喝、捎物品。后续,我们三兄弟探望住院的母亲,也是从这里进出的。

后门口里面的北侧,是一排红瓦白墙的平房。那会儿,那个区域好像是医院的肝炎病区。后来,也许思考到传染的风险,病区搬出了医院大院子,迁到了北面小河的对岸、沪南公路南侧的一大片空地里。我父亲由于血吸虫病曾是那里的常客,还成就了他的又一段姻缘哩。如今,那片曾经的空地又“空”了,成了“新场古镇”大型的室外露天停车场。

——“传染”发音“随遂”。

说到这款“血吸虫病”,如今根本听不到了。可在当时,不知咋地,却是那么的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几乎周边熟识的邻里乡亲都会时不时地“沾染”上它。就连小小的我,也未能幸免呢。

在我十岁那年的暑假里,就因这万恶的“血吸虫病”住进了医院。

说“医院”实在是勉为其难啊。也许是人满为患吧,新场医院专治“血吸虫病”的病房根本容纳不下爆棚的“病原体”,只好另谋“出路”。我呢,就很“荣幸”的被统一安置在新场中学腾空了课桌椅、安放着多架上下铺床位的大教室里,成为这个临时病房里的最年幼病号,同室的“病友”全是大小伙和大老爷们。

那个时段一日三“餐”吃了什么药、一天挂了多少瓶“盐水”,乃至一共住了几天,全忘得一干二净。唯一记得的“景观”是,那几天室内外的温度特别得热,不管早晚,浑身汗淋淋、湿漉漉的,不舒服得很。而就在“病房”窗外树荫下的空地上,几个集体单位前来摆摊卖西瓜的,捡瓜的捡瓜,称重的称重,收钱的收钱,找零的找零,忙得那叫个不亦乐乎。我还清晰的看到,每个圆滚滚、绿油油的西瓜皮上,都用白色石灰水写着“0.49”、“0.58”之类数字。小脑瓜一琢磨,哦,那是这个西瓜的身价哩。唉,两手空空的我哪吃得起这宝贝啊,有的只是干咽下肚的一股股口水。末了,也就只剩下视而不见、退避三舍了。

凭着这份“奇遇”,才上小学的我也算是早早地“进驻”了这座“中等学府”,嘻嘻。

出了新场医院后门,左拐向北,就到了驳岸边。跨过小河上的石板桥,脚下就到了东西向的洪西街。由于处在镇区的最西北角,整条街的门面房又以民居为多,街面显得格外得冷清。

沿医院后门口一直往东,尽头就是“新场古镇三里长街”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