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测试和开发需要怎么结合才能使软件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刚入行时我以为测试和开发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直到某次凌晨3点,我和开发小哥一起蹲在服务器前改Bug,他突然说:“其实你报的缺陷越准,我越有安全感。”

那一刻才明白,质量不是测出来的,而是共同构建出来的

🔍 为什么测试和开发总像“对立面”?

目标错位:开发追求“快速上线”,测试追求“零缺陷”

信息断层:需求评审时测试在记用例,开发已在想代码实现

反馈滞后:等到系统测试阶段才暴露架构问题,成本飙升10倍

🤝 如何实现“1+1>2”的质效双赢?(附落地实操)

▶ 需求阶段:用测试思维倒逼需求清晰化

测试参与需求评审时,用“反向提问法”
“这个用户行为的前置条件是什么?”
“如果同时发起两个请求,预期结果是什么?”

输出可测试性需求清单(如:密码强度校验需要明确字符类型组合规则)

▶ 开发阶段:把Bug预防做在代码之前

推行“测试用例即文档”
开发编码前先过测试用例(Gherkin语法示例):

复制

下载

Given 用户未登录  
When 点击付费课程  
Then 弹出微信/支付宝登录弹窗  

结对编程进阶版:“测试+开发”双人调试(测试实时提供边界值验证)

▶ 持续交付阶段:质量门禁自动化

在CI流水线植入三层防御网

代码提交时:静态检查(SonarQube)+单元测试覆盖率(≥80%)

每日构建时:接口自动化(Postman+Newman)

预发布环境:流量回放(如GoReplay比对生产与测试响应)

▶ 文化层面:用质量雷达图打破部门墙
每月同步质量健康度仪表盘,包含:

缺陷逃逸率(衡量测试有效性)

平均修复时长(衡量开发响应效率)

自动化测试 ROI(投入产出比)

💡 终极心法:测试要成为“开发的质量外挂”

当开发说“我测过了”时,你能用Charles抓包证明响应时间超标

当产品说“用户不会这么操作”时,你能出示同类产品的错误案例统计

当你报Bug时,附带“最小复现环境Docker镜像”

(你们团队有哪些测试开发高效协作的妙招?欢迎评论区Battle👊)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_Huiio的头像 - 宋马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