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进化论:如何判断合同是否触碰了“强制性规定”的底线?

国家法律对劳动合同和民事协议的要求,实则差不多,都看重双方的真实意愿。但是,如果协议违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就有问题了。

法律进化论:如何判断合同是否触碰了“强制性规定”的底线?

关于怎么判断协议是否违反这些规定,我国的法律经历了几个阶段:

1. 早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有三部合同法,都规定违法的合同无效。《民法通则》也说,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那时候,违法就是无效,管得很严。

2. 统一合同法阶段:后来有了统一的《合同法》,它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但这里有个变化,就是违法的情形只限于违反“强制性规定”。而且,法律还明确了,导致合同无效的只能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像地方性法规、规章这些都不算数。

3. 《民法总则》及《民法典》阶段:再后来,《民法总则》和《民法典》来了,它们说除了见解律规定,还要看协议是否违反了公序良俗。这个公序良俗就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法律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不再是简单地违法就无效,而是要看具体情况,看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公平等等。

所以,目前判断协议是否有效,不是只见解律条文,还要看实际情况,看协议是否违反了大家公认的道德规范。对于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协议,也是这么看。

#劳动法的那些事#​#企业能不能忽视国家制定的劳动法?#​#劳动法#​#劳动仲裁#​#劳动争议#​#维权#​#职场#​#法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