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怎样培养人

陶华坤:怎样培养人



人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教育是一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方式来影响个人行为和发展的活动。它旨在提升个人的知识、技能、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培养独立自主、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人。

一、怎样培养人是对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解读

怎样培养人必须与时俱进。怎么培养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者在思考、研究、设计和实施怎么培养人的时候,思想和身体要同时进入新时代,充分利用最新的科学和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的时候,贡献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智慧。

1.精神成人:从精神生活走向灵魂生活。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爱好,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教育如何塑造人?柏拉图说,如果一个人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但如果他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世间最难驾驭的。教育的重大性不言而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理性、德行和虔诚。理性尤其重大,由于它让人不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2.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呢?

方向维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培养人。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空间维度:汇聚全社会能量培养人,用好社会“大”资源。让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弥漫育人气息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正能量的环境下成长为富有情怀和善于创新的人才;时间维度:衔接大中小幼一体化培养人。成长是贯穿一生的课题;关键维度:着眼科技创新思维培养人。明确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的梯队结构,着力于培育和造就更多专业领域的大师。

3.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各要素如课程、教学、评价等的结合,但这个结合又不是一个呆板的组织样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强调运行过程的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反映必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理想人才的培养之道,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层次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与之配套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教育有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思维方式和素质水准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寻找。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教师的创造还表目前“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

1.洞察人性需要怎样的教育方法。

鲁迅在《随感录》中说:无论是做老师、做父亲,还是做领导,甚至做自己,懂人性都很重大。不过几乎没有人,在洞察人性上,受过专业的训练。那么,高质量的关于人性的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充满智慧的辩证思想,源源不断地从那些深入生活、善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头脑里涌现出来。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方式。四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成全人、协助人发展的过程。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2.辩证思考:“你说,有没有更好方法,太棒了”。

无论领导还是家长,培养人常常用到:“你说呢”。无论谁来请教,都不要马上给他提供方法,必须问“你说呢”?如果你马上给出方法,后来他的事就成了你的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句话是用来提升他的,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才能做决策,他会全心全意思考;“太棒了”。先让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然后夸奖。这个总结的过程,起到正向暗示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思维、自我认知和文化素养。

3.思维教育:金字塔学习方法。

在金字塔尖听讲,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最低,两周后学习内容只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达到20%;采用示范学习方式,可记住30%;小组讨论可记住50%;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记住90%的学习内容。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等理念,蕴含深邃无尽智慧。

三、“活的教育”方法论之精髓:“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研究方法论结构的高层,主要是作为思想工具和思维方式存在,功能在于对以往教育对象认识的反思、批判和改造,为教育研究起到思维定向作用。

1.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活的教育,就是要随时随地拿些活的东西去教育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陈鹤琴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四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自己的教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是启发、引导、借给、评价。毛泽东说“知行合一是件大事,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变革力量:挑战并撞击着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实践。

美国学者塞勒提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课程是蓝图,教学是施工;课程是比赛预案,教学是比赛;课程是创作的命题情境,教学是艺术创作;课程是当选者的政治纲领,教学则是立法会议。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为本;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课程改革决不止于课程改革本身,只有搭建教学与课堂的桥梁,方能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的。

3.教育改革:由现实的教育走向理想的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智慧与方法。打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完善教学体系,抓好教材体系,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也是父母的自我修炼,家长认知高度、深度和长远度会影响给予孩子的教育质量。教育改革: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既重结论更重过程。教育要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