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做到欲望极简,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用在自己。一是去掉多余,凡事找规律,基础是诚信;二是系统思考、大胆设计、小心求证;三是“一张纸制度”,也就是无论多么复杂的工作内容,要在一张纸上描述清楚;四是要坚决反对虎头蛇尾,反对繁文缛节,反对老好人主义。
不觉间来到夏初六月,横坐在电脑前,敲击点文字,对自己也算一个时间的记忆,多年后再次点击,也期待那时会像触发记忆的闸口,让现在的这点岁月传递至那时那刻。

趋势带给自己的深思
最近一周给自己的最震撼的莫过于小米YU7的大爆,20万+价格,大定超过30万以上,一直在吐槽消费力不行的,喊出需要刺激消费的人,麻烦看看!!!所谓“消费降级”本质是需求升级未被满足的伪命题。当产品以25万价格提供50万价值、用技术解决真实痛点、以生态构建体验护城河,消费力便会喷涌而出。这记耳光不仅打向唱衰者,更警示行业:刺激政策不如打磨产品,用户不为噱头感动,只为体验投票。
作为个体,作为从事汽车行业的一个老兵,内心一直羡慕欧洲、北美那些汽车同行,享受着超长假期(140+天),超好福利,而自己一直身陷996,还要“中天悬剑”,时时担心裁员、失业。这是为何?
以往BBA高档车国人购买,需要多付出更多价钱才可以到手,品牌增价效应严重,同样一个车载部件,满足同样功能(国内供应商技术近些年突飞猛进),国内和国外几乎没有区别,为何这些车还有采购他们本国的零部件呢?因为需要养活他们背后的供应商,增加价值,增加税收,政府才有钱维持高福利的现状。作为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不要小看汽车行业带给本国经济的反哺。
衷心祝愿,自己国家汽车行业越来越好,越来越可以在国外大杀四方,多增加税收,惠及我们普罗大众。
一、背景信息
2024年以来,受全球经济波动与产业周期调整的双重影响,全球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显著放缓,行业步入结构性调整期。在此背景下,汽车Tier1供应商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普遍面临需求收缩、成本攀升与技术迭代的多重压力,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然而,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浪潮的驱动下,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战略布局,在逆势中展现出显著的业绩分化态势——部分厂商凭借前瞻技术储备与生态化布局实现稳健增长,而传统巨头则因转型滞后陷入增长困境,行业格局正经历深度重构。
近年来,随着软件定义汽车(SDV)理念的深化与跨界融合的加速,汽车产业变革已从单点技术突破迈向系统性重构阶段。这一进程中,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高阶智驾功能规模化落地、车路云一体化生态初现雏形,为Tier1供应商创造了千亿级增量市场。但与此同时,技术路线迭代加速、客户结构多元化、区域市场分化等新特征,也对企业战略敏捷性、资源整合能力及生态协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放大了企业间的经营分化效应。

二、趋势
1、电动化自研率攀升重构供应链,技术迭代催生新格局
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通过垂直整合电驱系统(如特斯拉4680电机、比亚迪八合一电驱)和电池研发(如比亚迪刀片电池、特斯拉干电极技术),直接冲击传统Tier1的订单规模。博世2024年电桥业务订单量同比下滑35%,采埃孚电驱动部门营收减少504亿元,被迫拆分业务以聚焦核心领域。
宁德时代通过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提升30%)、M3P磷酸锰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210Wh/kg)等技术突破,切入储能和低端电动车市场,同时以麒麟电池(续航突破1000km)巩固高端乘用车份额,形成“技术降本+高端溢价”双轮驱动。
舍弗勒并购纬湃科技后,整合电驱动(扁线油冷电机效率达97.5%)、热管理系统(热泵能耗降低20%)和减速器(两档变速提升高速续航),推出“三合一”电驱总成,2024年订单量同比增长120%,客户覆盖奔驰、Stellantis等欧洲车企。
传统供应商如大陆集团、麦格纳被迫关闭5家欧洲电驱工厂,裁员超3000人,转而通过代工模式(如为Rivian生产电驱)维持产能利用率。这些转型带来的阵痛还会持续!
2、 智能化方面中国厂商以“芯片+算法”重构域控生态
德赛西威基于高通8295(算力30TOPS)和英伟达Thor(2000TOPS)芯片的座舱域控制器,实现“一芯多屏+AI语音+3D导航”融合,2024年配套小米YU7、理想L9等车型,国内市占率达23.9%,毛利率较传统IVI系统提升8个百分点。
均胜电子通过收购均联智行补强智驾软件能力,2024年推出L2+级ADAS方案(支持高速NOA+自动泊车),算力达100TOPS,成本较Mobileye方案降低40%,获吉利极氪、长城坦克等订单超50万套。
海外厂商式微已经成为趋势,大陆集团L2级ADAS方案因仅支持基础ACC和LKA功能,2024年中国市场份额跌至12%,被德赛西威、华为(ADS 2.0)超越;博世虽推出L3级方案,但因高精地图依赖和成本过高(单价超2万元),仅获奔驰S级等少数车型订单。
生态化竞争方面,华为以“乾崑智驾”品牌整合芯片(昇腾610)、算法(GOD网络)和云端训练(盘古大模型),2024年合作车企扩展至长安、北汽等,形成“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模式,单车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提升至8000元/年。
3、网联化高压连接器市场爆发,成本与性能博弈加剧
800V高压平台车型(如保时捷Taycan、小鹏G9)渗透率从2023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18%,推动高压连接器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CAGR达45%。
立讯精密依托消费电子精密制造经验(良品率99.95%),开发出耐压1500V、温升≤5K的高压连接器,BOM成本较泰科电子低20%,2024年配套特斯拉Cybertruck、问界M9等车型,市占率从2023年的8%提升至12%。
泰科电子通过降价8%和本土化生产(苏州工厂产能翻倍)阻击新进入者,但因响应速度慢(交付周期6周 vs 立讯4周),2024年丢失比亚迪、蔚来等订单,市占率下滑至35%。
技术护城河方面,高压连接器需通过UL2580认证(耐电压、抗振动),立讯精密通过自动化产线(单线产能提升3倍)和材料创新(液态金属屏蔽层),将产品寿命从10年延长至15年,构建技术护城河。
4、利润分化,技术密度决定价值链话语权
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通过CTP 3.0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72%)和钠离子电池(成本降低30%),2024年毛利率稳定在22%,净利润率达14%,远超行业平均的8%。
智能座舱方面,德赛西威域控制器业务毛利率达28%,较传统仪表盘(15%)提升13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芯片集成化和软件定制化(如小米YU7的3D HMI交互)。
汽车安全方向,均胜电子安全业务(气囊、方向盘)因原材料涨价(钢材成本↑25%)和价格战(年均降价3%),毛利率从2021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5%,仅靠新能源订单(占比60%)维持增速。
传统传动采埃孚8AT变速箱因电动车无需多档变速,2024年销量下滑40%,毛利率跌至12%,被迫转型电驱系统代工(毛利率仅8%)。
三、未来是技术、市场与生态的三重博弈
1、技术路线竞争白热化
电池方向,2025年4680电池量产(特斯拉柏林工厂产能达100GWh)和固态电池试装(丰田计划2027年量产),将重塑动力电池格局。
智驾城市NOA方案(如华为ADS 3.0、小鹏XNGP)渗透率有望从2024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20%,推动高算力芯片(如英伟达Thor)和激光雷达(如禾赛AT128)需求爆发。
2、区域市场分化加剧
中国厂商德赛西威、宁德时代海外收入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25%提升至2025年的40%,通过本地化建厂(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和技术授权(如德赛西威与Stellantis合作)规避贸易壁垒。
欧洲厂商博世、大陆集团需依赖欧盟《芯片法案》补贴(2025年投资额达430亿欧元)和碳关税政策,保护本土供应链。
3、生态化布局成制胜关键:
博世推出“软件定义汽车”平台(SBCP),整合动力、底盘、智驾等域控制器,2025年目标覆盖50%的新能源车型。华为通过“乾崑智驾+鸿蒙座舱+MDC计算平台”构建全栈解决方案,2025年合作车企将扩展至10家,软件订阅收入占比提升至30%。
汽车Tier1行业正从“硬件制造”向“技术生态”演进,掌握芯片、算法、电池等核心技术的厂商将主导价值链分配,而传统供应商若无法完成“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转型,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搁笔分享完毕!
愿你我相信时间的力量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内容涉嫌侵权,请在本页底部进入<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投诉!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