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是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份额超过了其竞争对手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总和。截至2024年3月31日,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达到了惊人的9.96亿户,成为了名副实则的通信航母。在过去的一年,中国移动的营收更是高达约10093亿元,在同行业中的遥遥领先。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不过,在这庞大的用户市场背后,中国移动似乎并未真正做到为用户着想。相反,其行为更像是在精心策划、处处算计着用户。这家所谓的通信巨头,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各种巧取豪夺、鱼肉用户的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瞠目结舌。
以套外流量为例,中国移动的某些做法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和高效,网购、聊天、玩游戏、刷手机视频和买菜购物等成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在享受上网的便利和高效的同时,流量的消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我国手机上网网民个人收入分布统计,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网民占比超过55%。在这部分手机用户中,有能力选用包月制流量套餐的是极少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的月租套餐是18元档。这个群体在手机上网时,多数情况下是利用WiFi上网,但在外出不能连接WiFi但又不得不上网时,流量往往是不够用的,稍不留神,就会产生套外流量。
在当前,套外流量的资费是0.29元/MB。这是一个超高价格的扣费,低收入用户很难承受。踩过坑的用户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超出套餐流量,费用便会迅速累积,让用你在不知不觉中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陷阱式”的收费模式,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
那么中国移动是如何玩弄这个套路的呢?第一,运营商往往不会事先通知你本月流量已经枯竭,利用时间差给你发送你不必定能及时收到的短信通知,然后不采取断网操作,默认你同意继续使用流量。此时用户往往来不及反应就产生了套外流量,当你察觉到不对时为时已晚,少则几十MB,多则数百MB。
更为可气的是,当用户发现自己被“坑”之后想要投诉时,往往会遇到各种阻碍。中国移动的客服体系似乎并不愿意为用户提供方便,反而处处设卡,让用户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新版中国移动APP已经没有投诉入口,电脑端中国移动网上营业厅虽然保留有投诉入口,但是当你提交投诉申请时却会弹出“提交失败,如有疑问,请你致电10086”的对话框。你想直接在中国移动投诉,只能拨打10086人工客服,接听那生硬的、事先编辑好的剧本演绎对用户不利的表述。如你没有足够的证据,你得到的答复将是“经与技术部门详细核查,确认为正常计费”。
也许有人会说你可以去工信部投诉呀,你还可以去黑猫投诉平台投诉呀。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能够投诉成功的没几个人。对于中国移动的恶劣行为,处于劣势的用户多数选择了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吸取教训和引以为戒。
个人的损失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其影响不容忽视。不知道有没有人算过,按照55%的低收入用户占比计算,中国移动大约有5.5亿这样的用户。如果有只0.5%的用户中招,这个数字就是2750万人。假设平均每人套外流量是100MB,运营商的套外流量收入就是7.975亿元。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创收捷径啊!只要踩坑的人不断,这样的创收就会继续增长。
在现实中,超流量上网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规范电信运营商的不合理行为,使用户遭受损失。第一,中国移动运营商在未取得用户的明确同意的情况下,默认用户同意单方面开启套外流量,是不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九、十条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其次,套外流量的超高价格极不合理,是不是一种强取豪夺、近乎明抢的行为?第三,充值流量不能抵扣套外流量,是不是是霸王条款?第四,当月节省下来或用不完的套餐流量不能结转,而对超出的套外流量却痛下狠手高价扣费,还有没有公平可言?
中国移动运营商侵犯消费者的行为是否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呢?答案是否定的,否则不会出现这么多怨声载道的现象。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的问题呢?这个不得而知。人在做,天在看,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为什么而焦虑#在本文结束之际,分享一下避坑的方法。当我们在使用流量上网之前,先查看一下流量剩余多少,做到心中有数。要留有余地,以备刷卡、收付款之用。此外,目前的智能手机都有流量管理功能,可设置开启流量限额,关闭不受限制应用的权限,必要时关闭移动数据,切断后台偷跑流量。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