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用微信付款的人,注意了,微信正在悄悄收集你的信息。

微信付款时那些默认开启的隐私开关,正在记录你的每笔交易和聊天偏好。

最近不少用户发现,使用频率越高的功能,个人数据收集越详细。

平时用微信付款的人,注意了,微信正在悄悄收集你的信息。

实则所有支付软件都在获取用户画像,但关键在于是否透明可控。

点开微信钱包里的隐私协议就知道,平台需要收集交易设备、位置、金额等信息用于风控。

问题在于有些附加功能默认勾选。

列如”个性化服务”会记录购物偏好,”营销信息”允许推送广告。这些开关藏在客服中心的二级菜单里,很少人主动调整。

平时用微信付款的人,注意了,微信正在悄悄收集你的信息。

工信部去年就要求APP不得过度收集信息。微信的支付设置里的确 有关闭选项,只是需要五步操作:服务-钱包-消费者保护-隐私保护-个性化广告管理。关闭后广告不会消失,但关联度会降低。值得留意的是,即便关闭所有选项,支付必须的交易信息仍会收集。

手机系统权限也要同步设置。安卓用户在应用管理里关闭微信的位置权限后,能避免商户定位被持续追踪。苹果用户可以在隐私-跟踪里禁止APP跨平台数据共享。不过完全禁用位置可能导致部分支付功能异常。

金融类APP普遍存在类似情况。支付宝的个性化推荐关闭路径更复杂,需要从隐私设置找到广告管理。银联云闪付则直接在支付设置页面提供开关。相比而言,银行的独立APP数据收集反而更谨慎。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第三方支付插件。有些小商户收银台的聚合支付码,可能同时接入了多家平台的数据接口。这种场景下的交易信息,用户根本不知道流向哪个服务器。扫码时多看一眼收款方名称很有必要。

数据收集与隐私保护的平衡点在于知情权。用户抱怨的不是风控需要的必要信息,而是那些用于商业分析的非必要追踪。当平台把隐私开关藏得太深,默认设置倾向自身利益时,信任就会瓦解。

平时用微信付款的人,注意了,微信正在悄悄收集你的信息。

每次扫码付款都感觉被扒层皮。微信那个隐私设置藏得比私房钱还深。

支付软件要风控能理解。但连我买包烟的口味都分析就没必要了吧。

关了广告推荐还是有精准推送。这些平台到底留了多少后门?

最坑的是商场里那些第三方收款码。扫完立刻收到网贷短信。

平时用微信付款的人,注意了,微信正在悄悄收集你的信息。

支付宝的隐私设置像迷宫。银联反而清爽些。银行APP至少不敢乱来。

知道为什么每次查完账单就跳出借贷广告了吧?数据链条比想象的长。

关闭按钮只是心理安慰。真不想被收集就别用移动支付。

商家用个人数据搞营销可以。但该让我们知道开关在哪吧?

双开微信的小心了。工作号的生活习惯数据可能被合并。

每次看到”根据您的喜好推荐”就膈应。我连自己都不知道喜好什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