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协议的分层体系结构知识图谱

 目录

一、链路层(最底层)

底层协议如 IEEE 802.1X(端口认证)

二、网络层(IP 层)

网络层安全协议

• AH(Authentication Header)

• 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 IPSec

三、传输层

传输层安全协议

• SSL/TLS(Secure Sockets Layer /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 SSH(Secure Shell)

• DTLS(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四、认证授权层(逻辑层)

身份认证与授权协议

• SAML(Security Assertion Markup Language)

• OAuth 2.0

• JWT(JSON Web Token)

• Kerberos

• OpenID Connect

五、应用层(最高层)

应用层安全协议

• HTTPS(HTTP over TLS)

• S/MIME(Secur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

• 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 FTPS(FTP over SSL/TLS)

• DNSSEC(Domain Name System Security Extensions)

总结:分层设计的意义


网络安全协议的分层体系结构,按照网络协议栈从底层到底层依次分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认证授权层、应用层,其中每一层都引入了安全协议来保障通信的数据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与可用性。下面是对这张图的详细解析


网络安全协议的分层体系


一、链路层(最底层)

底层协议如 IEEE 802.1X(端口认证)

作用:提供链路层的接入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连接到网络。

应用场景:企业内网、无线网络接入认证(如Wi-Fi 企业级认证)。

核心机制:基于端口的网络访问控制,通过 EAP(可扩展认证协议)完成认证过程。


二、网络层(IP 层)

网络层安全协议

主要通过 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 实现加密与认证:

• AH(Authentication Header)

作用:提供数据源认证与数据完整性校验(但不加密)。

适用场景:对数据不需要保密,但要求不能被篡改的场景。

• 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作用:提供加密+认证,保证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应用:VPN、隧道加密通信。

• IPSec

作用:是一个协议集,结合 AH 和 ESP,用于加密 IP 层数据包。

工作模式:支持传输模式(仅加密数据)和隧道模式(加密整个 IP 包)。


三、传输层

传输层安全协议

保障应用之间数据通信的安全性:

• SSL/TLS(Secure Sockets Layer /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作用:为 TCP 提供加密,保障数据机密性与完整性。

应用:HTTPS、SMTP over TLS、FTPS 等。

• SSH(Secure Shell)

作用:用于远程安全登录、远程命令执行。

机制:基于公钥加密,保障身份验证与通信安全。

• DTLS(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