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D流程实战:你反感IPD吗?

在企业管理与产品开发领域,IPD 流程备受瞩目却又争议不断。许多企业在尝试落地 IPD 时遭遇重重困境,反而对其产生反感。文章通过餐饮行业生动案例,深入剖析 IPD 流程本质,揭示其复杂体系与企业现实环境冲突根源,如体系庞大、数据依赖强、对人才要求过高等,同时阐明 IPD 实则是一套管理工具,无法解决商业模式问题,助力管理者正确认识 IPD,将其作为思考方法论而非万能解药,为企业管理与产品开发提供新视角。

IPD流程实战:你反感IPD吗?

在聊关于IPD这个话题的时候,普遍都有这样一个共识:

这个东西很重?没有几年时间根本用不起来?

再极端一点的,会对这套东西表现出直接的反感。

讲逻辑之前,下面先看一个例子。

假设你是做餐饮的,经历了这三个时期的发展:

第一阶段:初创期 (家庭厨房)

作为掌勺,你炒得一手好菜,尤其是西红柿炒鸡蛋,街坊邻居都夸你做菜好吃。

于是你开了个小餐馆,每天根据当天买的新鲜食材和顾客的即时反馈,快速调整口味。

这个阶段就好比是创业公司,具备灵活、快速试错、以创始人为核心这样的特点。

第二阶段:发展期 (中型餐馆)

生意越来越好,开了几家分店。

然后你开始发现,不同分店的厨师炒出来的味道不一样,有的太咸,有的太甜。

顾客抱怨品控不稳定。

采购也常常出问题,有时西红柿买贵了,有时鸡蛋不够用。

这个阶段好比成长型企业:遇到了流程、品控、供应链瓶颈这些问题。

第三个阶段:规模化期 (目标成为连锁餐饮巨头)

发展到这个阶段,你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立志要成为“中式快餐界的华为”。

于是你开始引入了——IPD专家,希望用最先进的流程管理方法。

让你的菜品能像华为手机一样,高质量、可复制、持续成功。

然后你在IPD咨询专家的引导下,建立了一套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执行的完整IPD体系。

第一是市场管理(MM)流程

活动:

公司管理层和市场团队不是盯着一个菜,而是分析整个餐饮市场。

他们通过“五看”(看趋势、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得出结论:

“白领快捷营养午餐” 是一个极具潜力的细分市场。

输出:

细分市场的战略方向和中长期产品线规划。

规划中指出:

需要开发一系列标准化、出餐快、营养均衡、口味大众化的菜品。

然后是需求管理(OR)流程

活动:

产品管理团队持续收集这个“白领午餐”市场中客户的声音(VOC)。

他们通过调研、访谈、线上评论分析。

将零散的需求(“要快”、“要下饭”、“别太咸”、“颜值高点”)进行整理、分析、分类、优先级排序。

输出:

结构化、条理化的需求清单,并纳入需求池进行管理。

例如:

需求:菜品必须在5分钟内出品。

优先级:高。

接下来是新产品规划:Charter开发流程

活动:

基于MM的规划和OR的需求,产品经理牵头撰写项目任务书。

这份Charter不是菜谱,而是一份商业计划书,它论证了为什么要开发“金牌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

市场分析:它是否符合“白领午餐”的战略定位?

需求摘要:它满足了需求池中的哪些高优先级需求?

商业目标:预测销量、目标成本、毛利率、投资回报率(ROI);

核心策略:主要卖点、差异化竞争策略;

资源需求和核心团队名单:需要哪些人(厨师、采购、营销)?

主要风险和假设:例如,假设能采购到成本不高于X元的优质鸡蛋。

输出:

Charter文档。

这是IPMT(投资决策委员会) 决定是否投资这个项目的唯一依据。

Charter通过评审,意味着项目正式立项,IPMT为项目提供资源。

最后是IPD开发流程

概念阶段:

PDT团队分解Charter中的需求,形成初步的技术和实施方案概要,确认没有致命风险。

输出是初始的业务计划书。

计划阶段:

目标是制定详细的、可执行的、全员承诺的计划。

厨师长出具准确到克和秒的标准化菜谱(设计文档);

采购出具供应商选择和成本计划;

厨房出具烹饪动线设计(生产流程)。

输出是最终的业务计划书和项目合同。

开发与验证阶段:

PDT团队并行工作。

厨房按菜谱试做;

市场准备宣传物料;

服务员进行培训。

并进行多次技术评审(TR),确保“菜”的设计和质量达标。

发布及生命周期阶段:

产品发布,生命周期管理团队接手,负责该菜品在全国门店的推广、供应链、销售和退市管理。

问题来了,貌似一切很合理、很自然,为什么会有反感呢?

这是由于当这套精密且环环相扣的体系,遭遇不匹配的企业环境时,反感油不过生。

这就是体系化复杂度与现实的冲突。

一是体系过于庞大,缺乏组织支撑,小公司根本玩不转。

如果想要IPD达成效果,就要求MM、OR、CDP、IPD四大流程分工明确,协同运作。

这本身也意味着,IPD是一套“集团军作战”体系。

它的复杂性和资源需求超级适合大规模、多产品线、长周期的商业战争。

IPD对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和文化要求极高。

它需要各个角色(战略规划者、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协同精神。

否则,流程越多,扯皮越多,反而降低了效率。

对于中小型企业(游击队、特种小队),IPD会过于笨重,管理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收益。

而案例只是一个50人的中型餐馆。

老板需要的是明天能多卖10份菜的战术。

你让他组建团队去跑MM流程做3年战略规划,去做OR建立需求池,写一份几十页的Charter来论证是否要炒一个西红柿鸡蛋,完全是资源浪费和效率灾难。

二是Charter的商业假设脱离实际。

商业计划书本应是基于市场和需求数据做出的理性商业预测。

但是如果企业的数据基础薄弱(市场数据、历史数据、成本数据),Charter的假设就成了“拍脑袋”。

基于错误假设的精密流程,只会让企业更快更高效地走向失败。

列如上面的案例,Charter里预测“金牌西红柿炒鸡蛋”每天能卖500份,是基于市场部一份过于乐观的报告。

实际上市后,每天只卖50份。

巨大的投资(研发、培训、物料)打了水漂。

IPMT觉得被PDT骗了,PDT觉得被市场部骗了。

三是对核心人才要求过高。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战经验,我认为“人”才是决定一个事能不能成的关键。

所以才有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种感慨。

而IPD的本质是管理体系变革,是人才结构和能力模型的转型。

必须有专业的产品人才来主导OR和CDP,需要强有力的PDT经理来领导开发。

企业如果没有意识提前培养或引入既懂市场、又懂技术、还会管理的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

只靠不懂业务的IPD流程专家,没有业务实干家,你的IPD就根本无法运转,只会让优秀的技术人员倍感挫败。

之所以出现反感问题?其本质还是大家对IPD期望过高了。

想着IPD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妄想通过IPD解决能不能赚钱的问题。

再强调一遍,

IPD只是一套管理模式,只能解决管理效率的问题。

解决不了商业模式,赚不赚钱的问题。

如果基础的商业模式都没跑通,就引入IPD,那你注意力的方向就错了,投入越大,失败越快。

实则,你可以把IPD看做是一套多功能的五金电工套装,里面有电动螺丝刀、有镊子、有锤子…

你可以拿它维修桌椅、墙上钉钉子…

但是你硬要拿它来打扫卫生,那就南辕北辙了。

那为什么还要学习IPD呢?

实则对于管理者来说,把IPD作为一套思考的方法论,反而更加实际。

由于我在家里就备了一套多功能的五金套装,解决相关问题还是很得心应手。

所以说,核心还是对自身、对企业、对问题、对瓶颈的认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卫朋】,微信公众号:【产品人卫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