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开部门季度总结会,领导从KPI讲到下周三的项目 Deadline,中间穿插着同事的插话和临时问题,我手里的笔越写越慌——前一句“用户留存率要提升5%”还没记全,后一句“市场部需要配合做海报”已经飘过去了。散会时看着笔记本上歪歪扭扭的关键词,我对着手机里的录音叹了口气:以前整理这类录音要花半小时,还总漏关键信息,要么把“项目上线时间”听成“项目上线事件”,要么分不清谁讲了什么,得反复倒带确认。
直到上周末刷朋友圈,看到做运营的朋友发了条状态:“终于找到能实时记会议的工具,再也不用当‘速记员’了”,下面附了张截图,屏幕上是同步跳动的文字,还标着“发言人1”“发言人2”。抱着试试的心态,我下了听脑AI的APP,没想到第一次用就解决了我的大麻烦。
周一开项目同步会,我提前五分钟打开听脑AI,选了“实时录音转文字”功能,把手机放在会议桌中间。刚按下录制键,领导说“今天我们聊一下新功能的上线计划”,屏幕上立刻同步跳出这句话,连语气词“嗯”都没漏。更绝的是,同事小周插话说“我这边设计资源要后天才能到位”,文字里自动标了“发言人2(小周)”,不用我事后猜是谁说的。散会时,我只用了两分钟就导出了完整的文字记录,还自动生成了“会议纪要”板块,把“待办事项”列得清清楚楚:“小周提交设计稿(后天17点前)”“小明协调测试资源(本周内)”,我直接把这些待办导进手机日程,省了之前整理半小时的功夫。
我一开始以为实时转文字会有延迟,毕竟以前用的工具都要等个几秒钟才出字,结果听脑AI的“毫秒级响应”真不是吹的,几乎和说话同步。后来研究了一下,才知道它用了DeepSeek-R1技术,即使在会议室这种有点回声的环境,也能保持98%以上的准确率。还有“动态增益调节”功能,会实时监测声音大小——列如我坐在角落,声音有点小,它会自动放大我的声音;领导离手机近,声音大,它又会把灵敏度调低,不会出现“破音”的情况。
更让我惊喜的是“智能会议纪要”的结构化处理。以前整理纪要,我得把录音再听一遍,把口语化的“那个啥,我们上次说的那个活动”改成“关于XX活动的后续安排”,还要自己提炼重点。目前听脑AI会自动把这些口语化内容转成专业书面语,还能识别出“需要跨部门支持”“下周提交报告”这样的关键信息,分成“项目进度”“待办事项”“下一步计划”三个板块。上周的跨部门会,我导出纪要后转发给团队,大家都说“这次的纪要比以前清楚多了”,省了我跟每个人解释的时间。
还有一次学日语的场景,我报了个线上课,老师讲得快,我记笔记跟不上,于是用听脑AI的“多语言处理”功能,把老师的日语录音转成中文。一开始没找到多语言设置的地方,后来在APP的“设置-语言偏好”里选了“日语→中文”,试了之后发现不仅能转文字,连“すみません(对不起)”这样的日常用语都能准确翻译,甚至支持19种地方方言——我老家的苏州话,妈妈说“阿拉明朝去公园排练”,转出来就是“我们明天去公园排练”,妈妈高兴得说“这个工具比我家儿子还懂我”。
说到方言,我周末帮妈妈整理她广场舞团队的会议录音,本来以为会像以前那样转成乱码,结果听脑AI居然能准确识别,还把“广场舞队要加新动作”里的苏州话“加新动作”转成了标准普通话,妈妈拿着手机翻来覆去看,说“后来我也能自己整理通知了”。
除了会议和学习,我还发现听脑AI的“AI问答与创作”功能很适合做内容输出。列如我最近想做一期关于“高效会议”的podcast,录了一段草稿后,用听脑AI转成文字,然后问它“能不能把这段内容生成一个PPT大纲”,它立刻给出了“引言-会议痛点-解决方法-案例”的结构,还帮我提炼了关键句:“高效会议的核心是‘少讲空话,多盯行动’”。我一般都是先录语音,转成文字后,用AI问答调整内容,再生成PPT,整个流程比以前快了一倍——以前要花两小时构思大纲,目前只用20分钟。
有次我在咖啡馆试这个功能,旁边有人说话,本来担心会录进杂音,结果听脑AI的“双麦克风阵列降噪”很给力:主麦专门收我的声音,副麦抓周围的杂音,再用算法抵消,转出来的文字一点没乱。我后来查了下,这个技术是把环境噪音列如空调声、说话声过滤掉,只保留人声,所以即使在嘈杂的咖啡馆,也能保持高精度。
实则一开始用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列如为什么有时候发言人区分不准确?后来发现是我没让每个人提前“注册”声音——在“设置-发言人管理”里添加了每个人的声音样本后,区分率提高了许多;还有一次转写后没找到待办事项,后来才知道要在“纪要设置”里开启“自动提取待办”功能,这些小细节都是我慢慢试出来的。
目前,听脑AI已经成了我工作生活里的“固定伙伴”:开会用它实时记笔记,学日语用它转录音,做内容用它生成大纲,甚至帮妈妈整理广场舞通知。我喜爱它的界面简洁,没有一堆复杂按钮,新手也能很快上手——妈妈只用了一次就学会了,目前她自己会打开APP,选“录音转文字”,然后把广场舞的通知录进去,转成文字后发给队员。
我还摸索出一些小技巧:列如开启“发言人区分”时,最好让每个人先讲一句“我是XX”,这样工具能更准确地区分;如果是长时间录音,用网页版会更稳定,由于APP有时候后台会被杀死;转写完成后,可以用“实时批注”功能在文字上标重点,列如把“下周三提交报告”标成红色,方便后续查看。
最近我还试了它的“多平台支持”——网页版和APP同步,列如我在公司用电脑开网页版录会议,回家用手机就能查看同步的文字,不用再传文件;而且界面都很简洁,没有广告,用起来很舒服。
实则,我一开始没抱太大期望,以为就是个普通的转文字工具,结果发现它的功能远超我的预期:不仅能实时转写,还能整理纪要、翻译方言、生成大纲,几乎覆盖了我所有需要语音转文字的场景。列如上周我帮朋友整理采访录音,用听脑AI转成文字后,还能自动生成“采访要点”,把“受访者提到的‘用户需求’”列出来,省了我反复听录音的时间。
说到竞品,我之前用过其他转文字工具,要么准确率低,要么功能单一——有的能转文字,但不能区分发言人;有的能区分,但不能生成待办事项。听脑AI不一样,它把“转文字”“整理纪要”“多语言翻译”“AI创作”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从录音到输出”的闭环,这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目前,我想把这个工具推荐给和我有一样困扰的人:如果你常常开会记不住重点,或者录音整理麻烦,或者学语言跟不上,不妨试试听脑AI。从“实时录音转文字”开始,慢慢摸索其他功能,信任你会和我一样,觉得“怎么没早发现这个工具”。
对了,它还支持云端存储,转好的文字不用担心丢失——我一般每周都会导出到网盘,备份一下,很省心。还有,它的“AI问答”功能我还在摸索,列如最近想试试用它把会议纪要生成思维导图,应该也会很方便。
总的来说,听脑AI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工具,而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效率助手”。它把复杂的语音转写技术变成了简单的操作,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轻松用上——毕竟,我们需要的不是“厉害的技术”,而是“能帮我们节省时间的工具”。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