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临近,“苹果为啥还不上屏下指纹”都要在微博热搜上蹦跶一圈。一边是安卓阵营千元机都用上超薄光学指纹,一边是 iPhone 15 系列依旧“刘海 + 口罩 Face ID”老配方。苹果是真头铁,还是另有算盘?今天咱们把话摊开聊。

历史包袱:Touch ID 的退场并非“技术翻车”
2013 年 iPhone 5s 首发 Touch ID,电容式指纹一夜间成为“安卓学习样板”。不过 2017 年 iPhone X 直接砍掉 Home 键,Face ID 接棒。苹果给出的理由是“安全性提升 20 倍、解锁体验无感”。当时的确如此:Face ID 在 2017 年属于黑科技,3D 结构光模组塞得进额头,安卓阵营两年后才追上。

但请注意,苹果并未说“指纹落后”,而是“面容更好用”。换句话说,Touch ID 的退场并非技术失败,而是产品定义被“全面屏”绑架——Home 键没了,正面放不下电容圈;屏下指纹 2017 年还处在“实验室 PPT”阶段,干脆一步到位上 3D 人脸。
技术帐:屏下指纹的“三座大山”苹果过不去
1. 厚度:iPhone 的轻薄执念
安卓旗舰普遍 8.x mm,iPhone 15 Pro 仅 8.25 mm。高通第三代超声波指纹模组厚度 0.2 mm 起步,加缓冲层、金属护板后直奔 0.4 mm,再叠屏幕、中框、散热膜,厚度瞬间破表。苹果宁可砍电池都不加厚机身,屏下指纹自然优先级垫底。

2. 安全性:Face ID 的护城河
Face ID 误识率 1/1,000,000,Touch ID 是 1/50,000。苹果内部测试显示,屏下光学指纹即便加算法,误识率也徘徊在 1/100,000,仍未达苹果“金融级”门槛。超声波方案虽然高,但功耗、产能又拉胯。
3. 体验一致性:苹果最怕“割裂”
安卓机常见场景:湿手解不开、强光下光学屏闪瞎眼、贴膜后灵敏度腰斩。苹果要是让 1% 用户骂街,就是灾难。Face ID 虽也有口罩问题,但 iOS 15.4 口罩解锁 OTA 后,体验曲线直接拉平,苹果自然懒得回头折腾指纹。
商业账:指纹回归=“自己打自己脸”
供应链爆料:苹果 2020、2021 连续两年测试高通 + 汇顶两套屏下指纹方案,结论都是“可以上,但没必要”。缘由有二:
– 成本:Face ID 模组 BOM 已摊平到 15 美元,加指纹再涨 8 美元,整机毛利掉 1.2%,库克不答应。
– 品牌:苹果好不容易把“Face ID = 高端”植入用户心智,目前回头补指纹,等于向安卓看齐,自降身段。
未来剧本:指纹会以“彩蛋”形式回归?
别急着下结论。苹果 2023 年 6 月获批一项“屏下短波红外指纹”专利,传感器藏于 MicroLED 下方,可同时检测血氧与指纹,厚度仅 0.15 mm。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正与台积电、ams OSRAM 试产,预计 2026 年随真·全面屏 iPhone 18 Pro 登场。

届时指纹不会取代 Face ID,而是作为“Apple Ring 解锁”、“水下解锁”等场景补充——一句话: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用户吐槽与苹果回应
@果核Group:Face ID 晚上躺床上常常识别失败!
苹果客服:提议开启“注视感知”并调高屏幕亮度。
@科技新一:指纹放侧边也行啊!
苹果:侧边电容指纹会破坏中框一体性,影响毫米波天线信号,PASS。
苹果不用指纹,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综合体验 + 品牌溢价 + 利润控制”三重博弈后的结果。屏下指纹迟早会来,但库克必定让它“像彩蛋一样优雅”,而不是安卓式的“你有我有全都上”。毕竟,苹果的逻辑从来是:我可以晚,但到那天必须全场最佳。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