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晚半年,你可能连微信小店的入口都找不到,更别说把货卖出去了。
朋友圈里那个卖云南小粒咖啡的朋友,去年还在抱怨“投流太贵”,今年却靠一个200人的老客群,每月稳定出掉3000袋豆子。
秘诀?
他把天猫的“买流量”思维直接扔进垃圾桶,改用微信的去中心化玩法——不砸钱,也能让老客户自己带新人。
许多人以为微信电商就是拉个群、发发券,实则真正的门槛在“拆流量”。
平台把入口拆成朋友圈、社群、私聊、小程序直播,像撒豆子一样散出去。
好处是:不用抢首页广告位,坏处是:得自己学会把豆子捡回来。
企业微信3.0的更新,把社群管理工具直接嵌进去。
以前群主得手动@全体,目前后台能根据“谁3天没说话”“谁点过小程序却未下单”自动分组,一键发不同文案。
省下来的时间,足够老板去盯供应链,而不是熬夜回消息。
直播这块,视频号规则越来越严,球玩不动。
机智的商家干脆把直播搬进私域:提前在群里发预约卡片,开播时只有群成员能进,既避开公域比价,又能用“仅限今晚”的稀缺感刺激下单。
东方甄选春节那场百万成交,用的就是这一招——没有网红脸,只靠老粉撑场。
社群运营也卷出了新花样。
抽奖小程序不再只是“抽个红包”,而是“抽下一次免单资格”;团购不再拉人头,而是“三人成团后自动解锁隐藏口味”。
用户觉得好玩,商家拿到复购,双赢。
别忘了微信小店的“分销员”功能。
A用户把商品卡片转发给B,B下单后A立刻收到佣金,到账直接进微信零钱。
这比传统分销快得多,也隐蔽得多——朋友圈看起来只是友情分享,实则背后已经跑完一套分账逻辑。
有人担心:微信把流量拆得这么碎,会不会越做越小?
恰恰相反。
微信正在测试“小程序跳转淘宝付款”的功能,一旦放开,等于把私域的精准用户直接送进公域成交,商家能同时吃到两边的红利。
最后提醒一句:别把私域当成“免费流量池”。
它更像一个蓄水池,需要日常维护。
今天不回复消息,明天用户就把群折叠;这周不更新朋友圈,下周就被算法降权。
去中心化给了每个人机会,也给了每个人惩罚。
想进场,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能不能坚持每天发一条对用户有用的朋友圈?
能不能把客服话术精简到三句话以内?
能不能在群里连续30天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如果做不到,还是先别急着开微信小店。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