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压箱底的防火墙白名单配置全流程掏出来!照着做,交付方再也别想拿“配合成本高”糊弄你
第一步:先骂醒交付方(不是)→ 明确“白名单”才是终极目标!
许多人一开始就输在认知上——防火墙不是“能拦就行”,而是“只放该放的”。
交付方给的“基础配置”往往是“能通就行”的黑名单思维(拦几个已知坏的),但企业业务动态变化,黑名单永远补不完!
划重点:从今天起,所有配置必须围绕“白名单”展开——明确允许哪些IP、端口、服务通信,其他全拦!
第二步:先“摸家底”,再“立规矩”!应用梳理比配置更重大100倍!
别急着敲命令!配置前必须做应用资产全景图,越细越好:
√哪些业务系统?对应哪些IP(服务器/终端/云主机)?
√ 每个系统的服务名称(列如OA的Apache、数据库的MySQL)?
√ 开放的端口(80/443是表象,实际可能跑自定义端口!)?
√ 操作系统类型(Windows/Linux?有没有老旧系统漏洞?)?
第三步:“全通策略”当“临时拐杖”,但必须“锁死最后一步”!
梳理完应用后,先建一条“全通策略”(源:所有IP,目的:所有IP,端口:所有),但!必须放在策略列表最末尾!
为啥?这是为了先保证业务跑起来,再逐步收紧——就像修房子,先搭脚手架,最后拆!
√注意:这条策略前期可以不开日志(日志量太大影响设备性能),等业务稳定后再处理!
第四步:从“已知”到“未知”,分阶段锁策略!
1. 先锁“确定的合法流量”
根据梳理好的应用清单,逐条配策略:
源IP(列如OA服务器192.168.1.10)→ 目的IP(列如数据库192.168.2.20)→ 端口(3306)→ 服务(MySQL)→ 动作(允许)。
这时候可以暂时关日志(除非是关键业务,列如财务系统,提议开日志备查)。
2. 再拦“明确禁止的流量”
常见的“毒瘤流量”必须优先阻断:
内网禁止访问公网(列如纯内网企业,直接封所有公网IP段);
废弃协议(列如NetBIOS、RPC,99%的企业用不到);
已知攻击端口(列如135/139/445,勒索病毒最爱)。
这些策略必须关日志(否则每天几万条拦截日志,你看都看不过来)。
3. 用“学习模式”收拾“漏网之鱼”
业务跑一周后,打开防火墙的学习策略(监控模式):
把之前的“全通策略”临时调成“学习状态”;
让防火墙记录这段时间内所有实际通信的IP、端口;
学习完成后,对比梳理清单:
√合理但漏配的流量→补进白名单;
√ 不合理的(列如测试机乱连外网)→直接封禁;
√不确定的→标记为“待确认”,人工核查后再处理。
4. 反复“学习-验证”,直到策略“干净”
别以为一次学习就够了!业务系统会更新、员工会装新软件,所以:
清空学习结果→重新开启学习(提议至少做3轮);
每轮学习后,删掉冗余策略(列如重复的端口规则);
最终留下的,就是“精准到每条业务”的白名单策略!
第五步:“断舍离”+“监控”,让防火墙“越用越机智”!
所有策略确认无误后:
删掉最初的“全通策略”,把最后一条“全通”改成“全部阻断”(这才是真正的白名单!);
开启所有策略的日志(目前业务稳定了,日志是排查问题的关键);
对接日志服务器(聚焦存储+分析),定期检查:
√有没有异常的拦截日志(列如某个合法IP突然连不上);
√ 有没有未覆盖的流量(可能是新上线的业务);
√ 规则库及时更新(防火墙的“病毒库”要常升级!)。
最后说句大实话:
防火墙不是“买了就万事大吉”的设备,而是需要持续运营的安全体系。
按这套流程走,不仅能摆脱交付方的“甩锅”,还能让你的网络安全防护从“被动堵漏”变成“主动防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