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以下小团队的生存法则:一体化开发 + 分布式部署,高效小而美

作者:老陈(前创业公司CTO,现独立开发者)

写于:2025年4月 · 杭州 · 凌晨2点(刚发完一个hotfix)

我带过3人团队,也管过15人中台。但说实话,最让我“爽到头皮发麻”的,是那段3人小队从0到1做出一个稳定跑量产品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没有专职运维,没有架构师,没有K8s专家,甚至没有第二个后端。产品、前端、后端、部署、监控、客户支持——全是我们仨轮着来。

许多人说:“你们怎么不用微服务?怎么不搞DDD?怎么不上Service Mesh?”

我说:“兄弟,我们连午饭都常常吃泡面,你还让我画架构图?”

但我们活下来了,而且活得不错。日活5000+,月收入6位数,服务器成本不到300刀。客户说“你们系统挺稳啊”,投资人说“你们技术挺成熟啊”——实则我们后台就一个Next.js项目 + 一个数据库 + 两个Redis实例。

秘诀?就八个字:

一体化开发,分布式部署。

这不是什么新概念,但90%的小团队没用对。今天我掰开揉碎,把我们怎么干的、踩了哪些坑、省了多少钱、提了多少效,全盘托出。

一、什么叫“一体化开发”?不是单体,是“全栈一体”

许多人一听“一体化”,就想到“屎山单体”。错。我们的一体化,是“开发体验一体化”,不是“架构耦合一体化”。

我们的代码结构长这样:

my-saas-app/
├── app/                # Next.js App Router 页面
├── lib/                # 业务逻辑层(分模块:auth/user/billing/report)
├── server/             # API 路由 + 数据库操作(Prisma Client)
├── prisma/             # 数据模型 + 迁移脚本
├── public/             # 静态资源
├── docker-compose.yml  # 本地一键启动:PostgreSQL + Redis + App
└── package.json

所有功能,从UI到API到数据库查询,全在一个项目里。本地开发,docker-compose up,30秒拉起全套环境。改个用户权限逻辑?前端改组件 + 后端改API + 数据库加个字段,一次commit搞定,不用等别人联调。

这不是“技术落后”,这是“效率暴力”。

️ 我们为什么敢这么干?

团队太小,沟通成本必须压到最低

我们仨,一个偏产品+前端,一个偏后端+部署,一个啥都干(我)。如果按“微服务”拆,光“你API改了没通知我”这种扯皮,一天能开三个会。

快速迭代比“架构正确”更重大

初期我们一周发版3次,客户提需求,我们当天改、当晚测、明早上线。如果每个服务要独立CI、独立部署、独立回滚——对不起,我们活不到第二周。

内部结构清晰,未来可拆

虽然代码在一个仓库,但我们严格分层:

UI层(React组件)只调用 lib/ 下的函数

lib/ 下的函数只调用 server/ 的API封装

server/ 只负责数据转换 + 调用 Prisma

Prisma 只管数据库

这样,未来想拆“用户服务”出来?把 lib/user.ts + server/user-api.ts + Prisma模型拎出来,就是独立服务。无痛。

二、什么叫“分布式部署”?不是炫技,是“生产环境必须稳”

开发可以糙,上线不能崩。

我们虽然开发时“一体化”,但部署时,坚决“分布式”:

️ 前端 → Vercel(自动CDN、边缘缓存、一键回滚)

⚙️ API → AWS Lambda(通过Next.js API Routes无感知Serverless化)

️ 数据库 → Supabase(托管PostgreSQL,自带备份+监控)

缓存 → Upstash Redis(按调用付费,不用自己运维)

监控 → Sentry(前端+后端错误) + LogSnag(业务日志) + Healthchecks.io(定时任务心跳)

为什么这么部署?

▶️ 第一,抗流量。

我们有个功能突然被TechCrunch报道,流量10分钟涨了5倍。前端在Vercel,自动扩;API在Lambda,自动扩;数据库在Supabase,连接池撑住。要是全塞在一个EC2上?早就502了。

▶️ 第二,隔离故障。

有一次Redis挂了(Upstash短暂故障),用户登录受影响,但页面还能看,支付还能走(我们做了降级:缓存失效时直查DB)。要是全在一个进程里?整个系统雪崩。

▶️ 第三,省钱。

Lambda按请求计费,闲时几乎0成本。Vercel免费额度够用。Supabase起步$25/月。总成本:前端$0 + API$50 + DB$25 + Redis$10 + 监控$30 = $115/月。三个人分,每人不到40刀。

我们踩过的坑(血泪教训)

本地环境和生产环境不一致 → 上线就崩

解决方案:本地用Docker Compose,和生产环境镜像一致(Vercel用Node.js 18,本地也用18;Supabase用PostgreSQL 15,本地也用15)

数据库没做连接池 → 高并发直接打挂

解决方案:Prisma + PgBouncer(Supabase内置),限制最大连接数,排队处理

没有健康检查 → 故障发现太晚

解决方案:加了Healthchecks.io,每5分钟调一次 /api/health,失败就钉钉报警

日志太分散 → 出问题找不到缘由

解决方案:前端Sentry + 后端Sentry + 业务日志写LogSnag(带用户ID和操作类型),查问题像查淘宝订单

效果如何?

开发效率:从需求到上线,平均1.5天(以前在大厂,光评审就要3天)

系统稳定性:99.95% uptime(过去6个月,只有1次Redis故障导致部分功能降级)

团队幸福感:不用半夜被运维电话吵醒,不用写部署文档,不用等别人merge

成本控制:月均$115,比请一个实习生还便宜

给小团队的实操提议(别整虚的,直接抄作业)

✅ 开发阶段:

选一个全栈框架:Next.js / Nuxt / Remix / Laravel —— 别自己拼轮子

用Prisma或Drizzle:数据库操作标准化,迁移脚本自动化

本地必须Docker化:docker-compose.yml 里写好PostgreSQL + Redis + 你的App

代码分层必须清晰:UI → Lib → Server → DB,未来拆服务不头疼

✅ 部署阶段:

前端扔Vercel / Netlify / Cloudflare Pages —— 免费、快、稳

API能Serverless就Serverless(Vercel Functions / AWS Lambda)—— 省心

数据库用托管(Supabase / PlanetScale / Neon)—— 别自己装PostgreSQL

缓存用Upstash / Redis Cloud —— 按量付费,不怕浪费

监控必须上:Sentry(错误) + LogSnag / BetterStack(日志) + UptimeRobot(可用性)

✅ 团队协作:

每人认领“功能闭环”:从UI到API到数据库,一个人负责到底

Code Review只看两件事:有没有破坏分层?有没有写死配置?

每周五下午“架构茶话会”:喝着咖啡,聊聊哪些模块该拆了、哪些技术债该还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

小团队的技术选型,不是为了 impress 投资人,不是为了上技术大会演讲,而是为了——活下来,跑得快,赚到钱。

别被“大厂最佳实践”洗脑。大厂有200人平台组给你兜底,你有吗?没有,就别硬上。

“一体化开发”让你专注业务,“分布式部署”让你睡得安稳。

小团队的终极浪漫,就是用最糙的姿势,打出最稳的江山。

评论区开放:

你们小团队用过哪些“土办法”但效果爆炸的架构?

有没有被“微服务”坑过的血泪史?

想看我们怎么从“一体”平滑拆成“微服务”?点赞过500,下期安排!

附:我们用的工具清单(真实在用,非广告)

框架:Next.js 14 (App Router)

ORM:Prisma

数据库:Supabase (PostgreSQL)

缓存:Upstash Redis

部署:Vercel (前端+API)

日志:LogSnag + Sentry

监控:Healthchecks.io + UptimeRobot

协作:Linear(任务) + Slack(沟通) + Notion(文档)

#小团队架构 #创业技术 #全栈开发 #云原生实战 #别再微服务了 #技术债务 #独立开发 #SaaS创业 #Nextjs实战 #低成本高可用

转发给你那个还在纠结“要不要上K8s”的CTO朋友 —— 有时候,少就是多,糙就是快,活着才有资格谈未来。

—— 老陈,写于发版后的凌晨,咖啡见底,但心是热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2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