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践一
从学过的小说里选择一篇,尝试缩写。
提示:
1.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列出缩写提纲。
2.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结构要完整。
3.语言要简明、通顺;不需要做评论或补充解释。
写作实践一范文三篇
写作实践一范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缩写
【《故乡》缩写】
深冬,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眼前萧索的景象让我心生悲凉。记忆中活泼能干的闰土如今变得迟钝麻木,他称我为“老爷”,还提到自己困苦的生活;曾经秀丽泼辣的杨二嫂,如今变得尖酸刻薄,不断索取。望着他们,我想: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像厚障壁,故乡的变迁与人的变化,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的思考。
(批注:①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及“我”的心情,紧扣“回故乡”这一核心情节,快速切入故事,符合“抓住主要情节”的要求;②重点刻画闰土的外貌、语言变化(如“迟钝”“称‘老爷’”)和杨二嫂的言行(“尖酸刻薄”“索取”),保留最能体现两人性格蜕变的关键细节,凸显“故乡人变化”这一中心;③结尾以“我”的心理活动收束,点出“隔膜”“变迁”的主题,结构完整,线索清晰。)
【点评】:《故乡》缩写:紧扣“回故乡—见闰土—离故乡”主线,保留人物蜕变关键细节,结尾点题自然,让读者快速把握鲁迅笔下故乡的沧桑与人性的隔膜。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却总幻想富有的弟弟于勒会回来改变境遇。终于,他们在游船上见到衣衫褴褛的于勒!菲利普夫妇瞬间变了脸色,担心于勒拖累他们,赶紧带着孩子躲开了。事后,他们还相互埋怨,觉得不该信任于勒。
(批注:①开篇点明菲利普一家的经济状况与对于勒的期待,建立“盼于勒”的核心矛盾;②重点描写游船上遇见于勒时的反应(“变了脸色”“躲开”),通过动作、神态展现夫妇俩的虚伪与自私,这是情节转折的关键;③结尾简述夫妇俩的反应,突出“金钱至上”的人性弱点,符合“突出论点(主题)”的要求,语言简洁直白。)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缩写:聚焦“盼—见—躲”情节,通过夫妇俩的反应揭露金钱至上的丑态,语言简洁却有冲击力,精准传递莫泊桑对人性的批判。
【《孤独之旅》缩写】
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芦苇荡放鸭。起初他胆小害怕,夜里常被芦苇声惊醒。后来,他与鸭子建立了感情,暴风雨来袭时,他勇敢地保护鸭子,独自寻找失散的鸭群。经过这段旅程,他学会了独立,不再恐惧孤独。
(批注:①开篇交代杜小康的家庭变故与放鸭的起因,明确“孤独之旅”的背景;②选取“初到芦苇荡的胆怯”(“夜里惊醒”)、“暴风雨中的成长”(“保护鸭子”“找鸭群”)两个关键情节,展现他从脆弱到坚强的心理变化,紧扣“成长”这一核心;③结尾总结他的转变,点出“孤独促成长”的主题,语言流畅,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
【点评】:《孤独之旅》缩写:围绕杜小康的心理变化选材,暴风雨场景突出成长,语言平实却充满力量,生动呈现曹文轩笔下沉淀的勇气与独立。
写作实践二
从学过的议论性文章里选择一篇,进行缩写。
提示:
1.突出原文的论点,包括主论点和分论点。
2.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的论证过程概括清楚。
3.可以适当保留关键性的论据,但要删减其中的叙述或介绍性成分。
写作实践二范文
【《敬业与乐业》缩写】
《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梁启超先生从三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有业之必要——“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的话直指无业的危害,强调人人都应有正当职业;其次,敬业的重大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坚持,体现对职业的敬畏,敬业方能成事;最后,乐业的价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热爱工作,才能在其中寻得乐趣、提升效率。总之,敬业乐业是生活准则,更是事业基石。
【批注】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契合“突出原文论点”的要求;②用孔子名言、百丈禅师事例作论据,保留关键内容,删减冗余叙述;③概括三个分论点核心,线索清晰、结构完整;④结尾总结强化中心,语言简洁有力。
【《精神的三间小屋》缩写】
毕淑敏认为“人应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第一间盛爱恨,需打扫心灵垃圾,以爱心宽容取代愤怒仇恨;第二间盛事业,无论平凡或伟大,都要建立坚实根基,付出努力;第三间盛自己,要接纳优缺、保持个性,不被外界评价左右。三间小屋筑起精神家园,让人在忙碌中守住内心宁静。
【批注】①开篇引用原文中心论点,快速切入主题;②分别概括三间小屋内涵,保留“打扫心灵”“事业根基”“接纳自我”等关键信息;③用“无论……都……”涵盖不同职业类型,体现论证全面性;④结尾呼应开头,结构紧凑。
【《论教养》缩写】
利哈乔夫提出“良好教养是人的第二身份”。真正教养是内心尊重他人:交谈时不随意打断,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是最美的花朵”,教养藏在日常细节里,是内在品质的外化。让我们以教养为名片,做文明有修养之人。
【批注】①开篇点出中心论点,明确“教养”核心;②用“不随意打断、不大声喧哗”等实例,将抽象概念具象化;③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保留关键论据;④结尾发出呼吁,强化教养重大性,符合议论文结论逻辑。
【点评】:《敬业与乐业》紧扣论点,论据精当,言简意赅;《精神的三间小屋》层次分明,概括精准,哲思易懂;《论教养》逻辑清晰,实例鲜活,说服力强。三篇均贴合初中生认知,示范性强。
写作实践三
班上计划编一本“班级读书档案”,邀请每位同学用缩写的方式介绍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此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要提供图书的基础信息,简要说明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
2.文章主体部分呈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整本书的篇幅一般较长,内容丰富,需要拟写比较详细的缩写提纲。
3.可以单设一段,说说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和推荐它的理由。
写作实践三范文两篇
范文一:《我的“西游”之旅——〈西游记〉缩写》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我最喜爱的书——《西游记》。它是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0年发行。(开篇即按照提示1的要求,明确交代了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让读者快速了解这本书的概况,符合“班级读书档案”的介绍需求。)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受观音菩萨指引,决定去西天求取真经。途中他先后收服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和忠厚老实的沙僧,组成了取经团队。(这部分概括了取经的起因和团队的组成,抓住了原著的核心要素,没有过多展开细节,符合“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的缩写要求。)
说起孙悟空,他的来历可不简单!他本是花果山的石猴,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后来他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直到唐僧路过才将他解救出来。(简要介绍了孙悟空的前世今生,保留了关键情节,如“拜师学艺”“大闹天宫”“五行山受困”,这些情节是塑造孙悟空形象的重大部分,缩写时适当保留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性格。)
取经路上,师徒四人遇到了许多妖魔鬼怪。列如“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三次变化成村姑、老妇和老翁来迷惑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可唐僧却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一气之下赶走了他。直到后来唐僧遇到危险,才知道孙悟空是对的。(选取了“三打白骨精”这一经典情节,概括了事件的经过,保留了矛盾冲突,删减了具体的描写细节,如白骨精的变化过程,使情节更简洁,同时突出了师徒之间的信任问题,这是原著的重大主题之一。)
还有“火焰山”那一关,要想过山必须借到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孙悟空第一次去借,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到了千里之外;第二次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才拿到假扇;第三次请来牛魔王帮忙,终于拿到了真扇,灭了火焰山的火。(概括了“火焰山借扇”的过程,保留了主要步骤,如“第一次借扇失败”“第二次变成小虫”“第三次请牛魔王”,这些情节展示了孙悟空的机智和坚持,符合“突出中心与重点”的缩写原则。)
最终,师徒四人历尽艰辛,到达了西天,取得了真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和“金身罗汉”。他们的故事告知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总结了取经的结果和意义,呼应了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坚持不懈”的主题也是原著的核心思想之一,缩写时保留这一点有助于传递书籍的精神内涵。)
总的来说,《西游记》不仅情节精彩,人物形象鲜明,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喜爱这本书,由于它让我清楚了坚持的重大性,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如果你也想体验一场神奇的“西游”之旅,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吧!(最后一段是对书籍的评价和推荐,符合提示3的要求。“情节精彩”“人物形象鲜明”“蕴含深刻道理”这些都是推荐的理由,语言通俗,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点评】:《西游记》缩写紧扣原著核心情节,信息完整,批注细致,既保留了“取经”主线,又突出了人物特点,语言通俗易懂,是很好的示范。
范文二:《记忆中的温暖——〈朝花夕拾〉缩写》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充满温情的书——《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再版。(同样遵循提示1,清晰交代了书籍的基本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让读者对这本书有了基本了解。)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共有十篇文章。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开篇点出书籍的类型和主要内容,概括了散文集的特点,符合“概括要准确,线索要清晰”的要求。)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童年在百草园的快乐时光。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拔何首乌,甚至听说有人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会成仙,便偷偷地去挖。(选取了“百草园的生活”这一片段,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童年的乐趣,保留了关键的景物和活动,如“菜畦”“石井栏”“捉蟋蟀”“拔何首乌”,这些细节能让读者感受到鲁迅先生童年的快乐,符合“呈现主要内容”的要求。)
后来,鲁迅先生到了三味书屋上学。那里有一位严厉的老师,叫寿镜吾。学生们每天都要背书,鲁迅先生虽然觉得枯燥,但还是认真学习了。不过,他也会趁老师不注意,在课堂上画画,画一些古怪的图案。(概括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保留了老师的形象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严厉的老师”“背书”“画画”,这些情节展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另一面,既有学习的压力,也有调皮的乐趣,使内容更丰富。)
另一篇《藤野先生》则讲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当时,中国人在日本受到歧视,但藤野先生却对他超级关心。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解剖学老师,他仔细地批改鲁迅的笔记,连文法的错误都指出来,还鼓励鲁迅继续学习医学。(选取了“藤野先生”这一重大篇章,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他对鲁迅的协助,如“仔细批改笔记”“指出文法错误”“鼓励学习”,这些情节突出了藤野先生的正直和友善,也表现了鲁迅对他的感激之情,符合“突出中心与重点”的原则。)
除了这两篇,书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列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虽然有些迷信,但她给鲁迅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这让鲁迅超级感动。(补充了另一个篇章的内容,丰富了书籍的主要内容,说明散文聚焦有许多温暖的瞬间,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读完《朝花夕拾》,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童年和青年的怀念,也看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真情实感,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当时的温暖与辛酸。(总结了对书籍的感受,说明了书籍的情感价值和社会意义,符合“评价和推荐理由”的要求。)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有优美的文字,还有深刻的思想。如果你想了解鲁迅先生的过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不妨读一读这本书吧!(最后的推荐语再次强调了书籍的优点,如“优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并用“了解过去”“感受时代气息”作为推荐的理由,语言亲切,容易打动读者。)
【点评】:《朝花夕拾》缩写选取典型篇章,概括精准,情感真挚,批注贴合写作提示,展现了散文集的温情与深度,适合学生借鉴。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