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角色探索与评估

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角色探索与评估

关键词:大模型、科学发现、推理过程、角色探索、评估

摘要:本文聚焦于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角色,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科学推理中的核心概念、算法原理、数学模型等内容。通过项目实战展示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分析了其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同时推荐了相关的学习资源、开发工具和论文著作,最后总结了大模型在科学发现推理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并对常见问题进行了解答。旨在全面评估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1. 背景介绍

1.1 目的和范围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探索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其进行准确评估。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创造性的过程,涉及到从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到形成理论等多个环节。大模型作为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成果,具有强大的语言理解、知识整合和推理能力,有可能为科学发现过程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多个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旨在考察大模型在不同科学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将分析大模型在科学推理的各个环节中的具体作用,如数据挖掘、假设生成、实验设计和理论构建等。

1.2 预期读者

本文的预期读者包括科研工作者、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科学哲学研究者以及对科学发现过程和大模型应用感兴趣的爱好者。科研工作者可以从中了解如何利用大模型辅助自己的研究工作,提高科学发现的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探索大模型在科学领域的新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科学哲学研究者可以从哲学层面思考大模型对科学发现过程的影响;爱好者则可以通过本文对大模型和科学发现有更深入的认识。

1.3 文档结构概述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首先介绍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核心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文本示意图和 Mermaid 流程图进行直观展示;接着详细阐述核心算法原理,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同时使用 Python 源代码进行说明;然后介绍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公式,并通过举例进行详细讲解;之后通过项目实战展示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代码实现和详细解释;再分析大模型在不同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开发工具和论文著作;最后总结大模型在科学发现推理中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解答。

1.4 术语表

1.4.1 核心术语定义

大模型:指具有大量参数和强大计算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通常基于深度学习架构,如 Transformer 等,能够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和复杂的任务。科学发现:指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揭示自然规律、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科学推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运用逻辑、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已知信息推导出新知识的过程。

1.4.2 相关概念解释

数据挖掘: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大模型可以通过对科学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规律和模式。假设生成: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可能的解释和预测的过程,大模型可以利用其知识整合能力生成合理的假设。实验设计:为了验证假设而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大模型可以根据已有信息提供实验设计的建议。

1.4.3 缩略词列表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一种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生成式预训练模型。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一种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双向编码器表示模型。

2. 核心概念与联系

核心概念原理

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大模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核心概念:知识表示、推理能力和数据驱动。

知识表示是大模型理解和处理科学知识的基础。大模型通常通过对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学习,将知识以向量的形式表示在高维空间中。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每个单词或概念都可以被映射为一个向量,这些向量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反映了它们在语义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推理能力是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关键能力。大模型可以根据输入的信息,运用逻辑规则、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等方法,推导出新的结论。例如,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大模型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和相关的科学知识,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数据驱动是大模型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大模型通过对大量科学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并利用这些规律和模式进行预测和决策。例如,在生物学领域,大模型可以分析基因序列数据,预测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发生风险。

架构的文本示意图

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架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输入层、处理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负责接收科学数据和问题描述。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数据源,如实验数据、文献资料、观测数据等。问题描述则明确了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处理层是大模型的核心部分,包括知识表示模块、推理模块和数据挖掘模块。知识表示模块将输入的数据和知识转换为向量表示,推理模块根据输入的信息和知识进行推理,数据挖掘模块从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规律和模式。

输出层将处理层的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输出,如文本解释、预测结果、实验方案等。

Mermaid 流程图

这个流程图展示了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的基本流程。首先,输入科学数据和问题描述,然后经过知识表示模块将其转换为向量表示,接着分别进入推理模块和数据挖掘模块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输出。

3. 核心算法原理 & 具体操作步骤

核心算法原理

大模型在科学发现过程推理中常用的算法是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预训练模型,如 GPT 和 BERT。Transformer 架构采用了注意力机制,能够有效地处理序列数据,捕捉数据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

预训练模型的训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预训练阶段和微调阶段。在预训练阶段,模型在大规模的无监督数据上进行训练,学习语言的通用特征和模式。在微调阶段,模型在特定的有监督数据集上进行微调,以适应具体的任务。

具体操作步骤

步骤 1: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收集与科学发现相关的数据集,如科学文献、实验数据等。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分词、标注等操作,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步骤 2:模型选择和加载

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预训练模型,如 GPT-3、BERT 等。加载预训练模型的权重,并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步骤 3:输入数据编码

将预处理后的输入数据转换为模型能够接受的格式,通常是将文本转换为词向量序列。

步骤 4:模型推理

将编码后的输入数据输入到模型中,进行推理计算。模型根据输入的数据和学习到的知识,生成输出结果。

步骤 5:结果解码和输出

将模型的输出结果解码为人类可读的形式,如文本解释、预测结果等,并输出给用户。

Python 源代码实现

以下是一个使用 Hugging Face 的 Transformers 库实现大模型推理的示例代码: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QuestionAnswering
import torch

# 选择预训练模型
model_name = "bert-large-uncased-whole-word-masking-finetuned-squad"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AutoModelForQuestionAnswering.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 输入数据
context = "科学发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question = "科学发现需要通过什么来揭示自然规律?"

# 输入数据编码
inputs = tokenizer(question, context, return_tensors='pt')

# 模型推理
with torch.n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s)

# 结果解码和输出
answer_start_index = outputs.start_logits.argmax()
answer_end_index = outputs.end_logits.argmax()
predict_answer_tokens = inputs.input_ids[0, answer_start_index : answer_end_index + 1]
answer = tokenizer.decode(predict_answer_tokens)

print("问题:", question)
print("答案:", answer)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使用了预训练的 BERT 模型进行问答任务。首先,我们选择了一个适合问答任务的预训练模型,并加载了相应的分词器和模型。然后,我们定义了输入的上下文和问题,并将其编码为模型能够接受的格式。接着,我们使用模型进行推理,得到答案的起始和结束位置。最后,我们将答案的词向量序列解码为文本,并输出给用户。

4. 数学模型和公式 & 详细讲解 & 举例说明

数学模型和公式

在大模型的推理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数学模型和公式:

词向量表示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通常使用词嵌入(Word Embedding)将单词转换为向量表示。假设我们有一个词汇表 VVV,其中包含 ∣V∣|V|∣V∣ 个单词,每个单词 wiw_iwi​ 可以表示为一个 ddd 维的向量 eimathbf{e}_iei​。词嵌入矩阵 E∈R∣V∣×dmathbf{E} in mathbb{R}^{|V| imes d}E∈R∣V∣×d 存储了所有单词的向量表示。

注意力机制

Transformer 架构中的注意力机制是其核心组件之一。注意力机制可以计算输入序列中每个位置的重要性,并根据重要性对输入序列进行加权求和。具体来说,对于输入序列 X=[x1,x2,⋯ ,xn]mathbf{X} = [mathbf{x}_1, mathbf{x}_2, cdots, mathbf{x}_n]X=[x1​,x2​,⋯,xn​],注意力机制的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查询向量 Qmathbf{Q}Q、键向量 Kmathbf{K}K 和值向量 Vmathbf{V}V:

计算注意力分数:

计算注意力分布:

计算注意力输出:

损失函数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来衡量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对于分类任务,交叉熵损失函数的定义如下:

详细讲解

词向量表示是大模型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通过将单词转换为向量表示,模型可以捕捉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在一个语义空间中,“苹果”和“香蕉”的向量可能会比较接近,因为它们都属于水果类别。

注意力机制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处理序列数据,特别是长距离依赖关系。通过计算输入序列中每个位置的重要性,模型可以更加关注与当前任务相关的信息。例如,在机器翻译任务中,注意力机制可以帮助模型准确地对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单词。

损失函数是模型训练的目标函数,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模型可以不断调整自身的参数,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分类任务中,交叉熵损失函数可以衡量模型对每个类别的预测概率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从而引导模型学习正确的分类规则。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文本分类任务,输入的文本是“这是一篇关于科学发现的文章”,我们需要将其分类为“科学发现”类别。

词向量表示:首先,我们将输入的文本分词为“这”、“是”、“一篇”、“关于”、“科学发现”、“的”、“文章”,然后使用词嵌入矩阵将每个单词转换为向量表示。假设词嵌入矩阵的维度是 ∣V∣=10000|V| = 10000∣V∣=10000,向量维度是 d=300d = 300d=300,那么每个单词的向量表示就是一个 300300300 维的向量。

注意力机制:在模型处理输入文本时,注意力机制会计算每个单词的重要性。例如,“科学发现”这个词在这个文本中可能会比较重要,因为它与我们的分类任务相关。注意力机制会根据单词的重要性对输入的词向量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综合的表示向量。

损失函数:假设我们的模型预测该文本属于“科学发现”类别的概率是 0.80.80.8,而真实标签是 111(表示属于“科学发现”类别),那么交叉熵损失函数的值为:

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参数,使得损失函数的值不断减小,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

5. 项目实战:代码实际案例和详细解释说明

5.1 开发环境搭建

安装 Python

首先,确保你已经安装了 Python 3.6 或更高版本。你可以从 Python 官方网站(https://www.python.org/downloads/)下载并安装 Python。

创建虚拟环境

为了避免不同项目之间的依赖冲突,建议使用虚拟环境。可以使用
venv
模块创建虚拟环境:


python -m venv myenv

激活虚拟环境:

在 Windows 上:


myenvScriptsactivate

在 Linux 或 macOS 上:


source myenv/bin/activate
安装依赖库

在虚拟环境中安装所需的依赖库,主要包括
transformers

torch
等:


pip install transformers torch

5.2 源代码详细实现和代码解读

以下是一个使用大模型进行科学文献分类的项目实战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set, DataLoader

# 定义数据集类
class ScientificPaperDataset(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texts, labels, tokenizer, max_length):
        self.texts = texts
        self.labels = labels
        self.tokenizer = tokenizer
        self.max_length = max_length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texts)

    def __getitem__(self, idx):
        text = self.texts[idx]
        label = self.labels[idx]
        encoding = self.tokenizer.encode_plus(
            text,
            add_special_tokens=True,
            max_length=self.max_length,
            padding='max_length',
            truncation=True,
            return_tensors='pt'
        )
        return {
            'input_ids': encoding['input_ids'].flatten(),
            'attention_mask': encoding['attention_mask'].flatten(),
            'labels': torch.tensor(label, dtype=torch.long)
        }

# 加载预训练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AutoModel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num_labels=3)

# 模拟科学文献数据
texts = [
    "这篇文献研究了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现象。",
    "该研究探讨了生物学中的基因编辑技术。",
    "本文分析了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机理。"
]
labels = [0, 1, 2]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train_texts, test_texts, train_labels, test_labels = train_test_split(texts, labels,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数据集和数据加载器
max_length = 128
train_dataset = ScientificPaperDataset(train_texts, train_labels, tokenizer, max_length)
test_dataset = ScientificPaperDataset(test_texts, test_labels, tokenizer, max_length)

train_data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batch_size=2, shuffle=True)
test_dataloader = DataLoader(test_dataset, batch_size=2, shuffle=False)

# 训练模型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to(device)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W(model.parameters(), lr=2e-5)
num_epochs = 3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model.train()
    total_loss = 0
    for batch in train_dataloader:
        input_ids = batch['input_ids'].to(device)
        attention_mask = batch['attention_mask'].to(device)
        labels = batch['labels'].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labels=labels)
        loss = outputs.loss
        total_loss += loss.item()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f'Epoch {epoch + 1}/{num_epochs}, Loss: {total_loss / len(train_dataloader)}')

# 评估模型
model.eval()
correct_predictions = 0
total_predictions = 0

with torch.no_grad():
    for batch in test_dataloader:
        input_ids = batch['input_ids'].to(device)
        attention_mask = batch['attention_mask'].to(device)
        labels = batch['labels'].to(device)

        outputs = model(input_ids, attention_mask=attention_mask)
        logits = outputs.logits
        predictions = torch.argmax(logits, dim=1)

        correct_predictions += (predictions == labels).sum().item()
        total_predictions += labels.size(0)

accuracy = correct_predictions / total_predictions
print(f'Test Accuracy: {accuracy}')

5.3 代码解读与分析

数据集类定义


ScientificPaperDataset
类继承自
torch.utils.data.Dataset
,用于封装科学文献数据。在
__getitem__
方法中,使用分词器将文本转换为模型能够接受的输入格式,包括输入 ID 和注意力掩码。

模型加载

使用
transformers
库加载预训练的 BERT 模型和分词器,并根据分类任务的类别数量设置模型的输出维度。

数据准备

模拟了一些科学文献数据,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创建了相应的数据集和数据加载器,方便模型进行批量训练和测试。

模型训练

将模型移动到 GPU 上(如果可用),并使用 AdamW 优化器进行训练。在每个 epoch 中,遍历训练数据加载器,计算损失并进行反向传播更新模型参数。

模型评估

在测试阶段,将模型设置为评估模式,遍历测试数据加载器,计算模型的预测结果,并统计预测正确的样本数量,最后计算测试准确率。

通过这个项目实战,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在科学文献分类任务中的应用,包括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和评估的整个流程。

6. 实际应用场景

物理学领域

在物理学领域,大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新的物理规律。例如,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大模型可以对大量的粒子碰撞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罕见的粒子事件和新的物理现象。在天体物理学中,大模型可以处理天文观测数据,预测星系的演化和宇宙的结构。

化学领域

在化学领域,大模型可以用于分子设计、化学反应预测等方面。例如,通过对大量分子结构和性质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分子,如药物分子、催化剂等。同时,大模型可以预测化学反应的产物和反应条件,为化学实验提供指导。

生物学领域

在生物学领域,大模型可以分析基因序列数据、预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例如,通过对大量基因序列的分析,大模型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大模型可以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预测其三维结构,这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科学领域

在材料科学领域,大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型材料和优化材料性能。例如,通过对材料的原子结构和性能数据的学习,大模型可以预测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制备。同时,大模型可以对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优化,提高材料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7. 工具和资源推荐

7.1 学习资源推荐

7.1.1 书籍推荐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由 Ian Goodfellow、Yoshua Bengio 和 Aaron Courville 合著,是深度学习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算法和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入门》(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介绍了使用 Python 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适合初学者入门。《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由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著,探讨了科学发现的逻辑和方法,对于理解科学发现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7.1.2 在线课程

Coursera 上的“深度学习专项课程”(Deep Learning Specialization):由 Andrew Ng 教授授课,系统地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edX 上的“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课程: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理解等。中国大学 MOOC 上的“科学哲学”课程:介绍了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习者从哲学层面理解科学发现过程。

7.1.3 技术博客和网站

Hugging Face Blog:提供了关于大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案例。arXiv.org:一个预印本论文平台,包含了大量关于人工智能、科学发现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Medium 上的人工智能和科学相关博客:有很多专业人士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7.2 开发工具框架推荐

7.2.1 IDE和编辑器

PyCharm:一款功能强大的 Python 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代码编辑、调试、版本控制等功能,适合开发大型 Python 项目。Jupyter Notebook:一种交互式的开发环境,支持代码、文本、图像等多种格式的展示,方便进行数据探索和模型实验。Visual Studio Code:一款轻量级的代码编辑器,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插件扩展,具有丰富的功能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7.2.2 调试和性能分析工具

PyTorch Profiler:PyTorch 提供的性能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分析模型的运行时间、内存使用等情况,优化模型性能。TensorBoard:TensorFlow 提供的可视化工具,也可以用于 PyTorch 模型的可视化,帮助开发者监控模型的训练过程和性能指标。cProfile:Python 内置的性能分析模块,可以分析 Python 代码的运行时间和函数调用情况。

7.2.3 相关框架和库

Transformers:Hugging Face 开发的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库,提供了大量预训练模型和工具,方便开发者进行模型的加载、微调等操作。PyTorch:一个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具有动态图机制和丰富的工具库,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scikit-learn:一个用于机器学习的 Python 库,提供了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和工具,如分类、回归、聚类等。

7.3 相关论文著作推荐

7.3.1 经典论文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介绍了 Transformer 架构,是大模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提出了 BERT 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提出了生成对抗网络(GAN),为生成式模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3.2 最新研究成果

关注 arXiv.org 上关于大模型在科学发现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阅读顶级学术会议如 NeurIPS、ICML、ACL 等上的相关论文,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趋势。

7.3.3 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大模型在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如 AlphaFold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应用,了解大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和挑战。

8. 总结: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多模态融合

未来的大模型将不仅仅局限于处理文本数据,还将融合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的数据,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学发现。例如,在生物学领域,结合基因序列数据、蛋白质结构图像和生物实验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生物分子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跨学科应用

大模型将在更多的学科领域得到应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在环境科学中,结合气象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和生态数据,大模型可以预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社会科学中,结合文本数据、图像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大模型可以分析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可解释性增强

随着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解释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提高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使得科学家能够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和推理依据,从而更好地利用大模型进行科学研究。

挑战

数据质量和隐私问题

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但科学数据往往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标注困难等问题。同时,科学数据通常涉及到隐私和安全问题,如何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保护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资源需求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包括 GPU、TPU 等。这不仅增加了科研成本,也限制了大模型在一些资源有限的科研机构和地区的应用。如何降低大模型的计算资源需求,提高模型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伦理和法律问题

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如模型的偏见、误判等可能会对科研结果产生影响,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如何制定相应的伦理和法律规范,确保大模型的合理应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9. 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推理能力是否能够替代人类的思维?

解答: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推理能力虽然强大,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思维。大模型主要基于数据和算法进行推理,缺乏人类的创造力、直觉和判断力。在科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思维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和构建新的理论,而大模型可以作为人类的辅助工具,帮助人类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复杂的计算。

问题 2:如何评估大模型在科学发现推理中的性能?

解答:评估大模型在科学发现推理中的性能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预测准确性、推理速度、可解释性等。可以使用一些公开的数据集和评估指标进行定量评估,也可以通过实际的科学研究案例进行定性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大模型在不同科学领域和任务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问题 3: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是否会导致科研人员失业?

解答:大模型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不会导致科研人员失业,反而会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大模型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进行复杂的计算,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让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同时,大模型的应用也会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和挑战,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0. 扩展阅读 &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发现》: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和影响。《科学研究的艺术》:介绍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理解科学发现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和挑战。

参考资料

Goodfellow, I., Bengio, Y., & Courville, A. (2016). Deep Learning. MIT Press.Devlin, J., Chang, M. W., Lee, K., & Toutanova, K. (2018).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rXiv preprint arXiv:1810.04805.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Uszkoreit, J., Jones, L., Gomez, A. N., … & Polosukhin, I. (2017).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5998-6008.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