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来袭!提示工程架构师解读Agentic AI技术生态与未来发展方向

震撼来袭!提示工程架构师解读Agentic AI技术生态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引言:从“工具AI”到“伙伴AI”,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

1. 一个让所有打工人共鸣的痛点

上周我加班写季度汇报PPT时,问GPT-4:“帮我总结Q3的项目成果”。它返回了一段漂亮的文字,但漏掉了我反复强调的“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30%”这个核心数据;我又让它“生成一份客户跟进话术”,结果它写的内容太模板化,完全没提到客户之前抱怨的“交付延迟”问题。

这不是GPT的问题——传统AI本质是“工具”:你喂它明确的指令,它返回标准化的结果。但真实世界的问题从来不是“1+1=2”,而是“我要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具体该问什么”

比如:

做市场调研时,你需要的不是“2024年咖啡市场规模”,而是“基于Z世代消费习惯的小众咖啡品牌增长策略”;写代码时,你需要的不是“Python如何读取Excel”,而是“如何用最少的代码优化这个数据清洗流程,还能兼容旧版本库”;规划旅行时,你需要的不是“东京酒店推荐”,而是“适合带父母、预算1万、涵盖美食+人文的5天行程,还要避开旅游旺季的 crowds”。

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需要“主动思考”“自主规划”“动态调整”的能力——而这正是Agentic AI(智能体AI)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为什么Agentic AI是下一个AI拐点?

在AI发展的前半段,我们解决的是“能做事”的问题(比如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而Agentic AI要解决的是“会做事”的问题——它像一个有“agency”(自主行动力)的伙伴:

你给它一个目标(不是指令),它会自己拆解成步骤;遇到障碍时,它会主动找工具(比如查数据、调用API);做完后,它会复盘(哪些做对了?哪些可以优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它会学习(记住你的偏好、之前的错误)。

举个具体的例子:
如果你让Agentic AI帮你“策划一场线下技术沙龙”,它会:

目标拆解:确定主题(比如“Agentic AI实战”)→ 找嘉宾(联系行业KOL)→ 定场地(对比3个符合预算的 venue)→ 做推广(写公众号文案+朋友圈海报)→ 现场执行(流程表+应急方案);主动工具调用:用飞书日历查嘉宾 availability → 用大众点评查场地评分 → 用Canva生成海报 → 用Tavily搜索“2024年技术沙龙推广话术”;动态调整:如果嘉宾临时有事,它会立刻推荐备选嘉宾(基于之前的行业资源库);如果场地预算超了,它会建议调整日期(避开周末溢价);学习迭代:活动结束后,它会统计报名转化率、现场互动率,下次策划时自动优化推广渠道(比如之前用朋友圈转化低,下次换成技术社区)。

这不是“更聪明的GPT”,而是“能自己解决问题的AI”。Gartner预测:2026年,40%的企业会用Agentic AI替代传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处理复杂业务流程——因为RPA是“按规则做事”,而Agentic AI是“为目标做事”。

3. 本文要讲什么?

作为一名深耕提示工程与Agent开发的架构师,我会用“生态地图+技术拆解+未来趋势”的结构,帮你搞懂:

Agentic AI的核心逻辑是什么?(不是“多轮对话”,而是“目标导向的自主循环”);现在的Agentic AI技术生态有哪些玩家?(从基础大模型到应用层产品);开发Agent时要避开哪些坑?(比如“目标漂移”“幻觉泛滥”);未来Agentic AI会变成什么样?(通用智能伙伴?多Agent协作网络?)

读完这篇文章,你不仅能看懂Agentic AI的“底层逻辑”,更能知道“如何用它解决自己的问题”。

二、基础知识:Agentic AI的“底层操作系统”

在聊生态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Agentic AI的核心是“智能体”(Agent),而智能体的本质是“一套能实现目标的闭环系统”

1. 什么是“智能体”(Agent)?

用一句话定义:智能体是“能感知环境、自主决策、执行行动、学习改进”的AI系统

它的核心组件有5个,缺一不可:

组件 作用 例子
目标模块 接收用户的目标,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子任务 用户说“帮我做个旅行规划”→ 目标模块拆解为“定行程→订机票→找酒店→做攻略”
感知模块 收集环境信息(用户偏好、外部数据、历史记录) 读取用户之前的旅行记录(喜欢小众景点)→ 调用天气API查目的地温度
决策模块 根据目标和感知到的信息,选择下一步行动 因为用户喜欢小众景点→ 决策模块选择“推荐东京浅草寺旁的小众茶屋”
行动模块 执行决策(调用工具、生成内容、交互用户) 调用Booking API订酒店→ 生成行程PDF→ 发消息问用户“是否需要调整日期?”
记忆模块 存储和检索历史信息(用户偏好、行动记录、反馈) 记住用户“不喜欢辣食”→ 下次推荐餐厅时自动过滤川菜馆

划重点:传统AI没有“目标模块”和“记忆模块”——比如ChatGPT只能回应你的问题,不会主动问“你要这个信息做什么?”;而Agentic AI会先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再围绕目标展开行动。

2. Agentic AI vs 传统AI:核心区别在哪里?

我们用表格对比一下:

维度 传统AI(比如ChatGPT) Agentic AI(比如AutoGPT、LangChain Agent)
驱动方式 指令驱动(你问什么,它答什么) 目标驱动(你给目标,它自己想怎么做)
行动逻辑 单轮/多轮对话(无长期规划) 闭环循环(规划→执行→反馈→调整)
工具使用 需要用户手动触发(比如“帮我查天气”) 自主调用工具(比如自动查天气API)
记忆能力 短期上下文(对话结束即遗忘) 长期记忆(存储用户偏好、历史行动)
适用场景 简单问答、内容生成 复杂任务(调研、策划、项目管理)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

用传统AI订酒店:你需要说“帮我查东京新宿区10月1日-5日的三星级酒店,预算800元/晚”;用Agentic AI订酒店:你只需要说“我10月要去东京玩,想住新宿附近,预算800元/晚”,它会自动查日期、对比价格、看用户之前的酒店偏好(比如喜欢带早餐),甚至会问“需要帮你同步机票日期吗?”。

3. Agentic AI的技术地基:哪些技术在支撑它?

Agentic AI不是“空中楼阁”,它的底层是大模型(LLM)+ 工具链 + 记忆系统 + 工作流引擎的组合:

(1)大模型:Agent的“大脑”

大模型是Agent的核心——它负责理解目标、拆解任务、生成决策。比如:

用GPT-4或Claude 3理解“策划技术沙龙”的目标;用Llama 3或Qwen 2拆解“找嘉宾→定场地→做推广”的子任务;用Gemini或MoE(混合专家模型)生成“嘉宾邀请话术”。

关键能力:大模型的“上下文理解”“逻辑推理”“自然语言生成”是Agent能“思考”的基础。如果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弱,Agent会经常犯“低级错误”(比如把“10月1日”写成“1月10日”)。

(2)工具链:Agent的“手脚”

Agent不能只“想”,还要“做”——工具链就是它的“手脚”,帮它连接真实世界:

信息检索:Tavily(专注AI的搜索工具)、SerpAPI(谷歌搜索API);数据计算:Wolfram Alpha(数学/科学计算)、Pandas(数据分析);内容生成:Canva(设计)、MidJourney(画图)、FFmpeg(视频编辑);系统交互:飞书API(办公)、GitHub API(代码)、Booking API(酒店)。

关键能力:工具调用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决定了Agent的“行动力”。比如,一个能调用“天气API+机票API+酒店API”的Agent,比只能调用“天气API”的Agent更能解决旅行规划问题。

(3)记忆系统:Agent的“经验库”

传统AI是“金鱼记忆”,而Agent需要“长期记忆”——记忆系统负责存储:

用户偏好:比如“不喜欢辣食”“爱喝拿铁”;历史行动:比如“上次推荐的酒店用户觉得太贵”;知识沉淀:比如“策划技术沙龙的最佳嘉宾名单”。

常用技术:向量数据库(Pinecone、Chroma、Milvus)——它能把文字转化为“向量”(数字表示),快速检索相关记忆。比如,当用户说“帮我找个适合约会的餐厅”,向量数据库会立刻调出“用户喜欢浪漫环境+不喜欢吵闹”的记忆,推荐相应的餐厅。

(4)工作流引擎:Agent的“指挥官”

当Agent要处理复杂任务时,需要“按顺序做事”——工作流引擎就是它的“指挥官”,负责:

拆解子任务的优先级(比如“先找嘉宾,再定场地”);监控任务进度(比如“嘉宾已经确认,接下来要定场地”);处理异常情况(比如“嘉宾临时有事,立刻找备选”)。

常用工具:LangChain(模块化工作流)、Prefect(AI工作流引擎)、Airflow(传统工作流,但可适配AI)。

三、核心内容:Agentic AI的技术生态地图

现在我们已经懂了Agent的“底层逻辑”,接下来要聊的是:现在的Agentic AI生态有哪些玩家?它们分别在做什么?

我把Agentic AI的生态分成3层基础能力层→框架与平台层→应用场景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玩家,共同构成了Agentic AI的“热带雨林”。

1. 基础能力层:Agent的“原材料供应商”

基础能力层是Agentic AI的“地基”,提供大模型、工具链、记忆系统等核心组件。

(1)大模型玩家:从通用到垂直

通用大模型:OpenAI(GPT-4/5)、Anthropic(Claude 3)、Google(Gemini)、Meta(Llama 3)、字节(Doubao)——它们提供“通用思考能力”,是大多数Agent的“大脑”;垂直大模型:比如医疗领域的“ChatMD”、代码领域的“StarCoder”、金融领域的“FinBERT”——它们在特定领域的推理能力更强,适合垂直行业的Agent(比如医疗辅助诊断Agent)。

趋势:通用大模型正在向“Agent友好”优化——比如OpenAI的Function Call(工具调用)、Anthropic的Tool Use(工具使用),都是为了让大模型更好地驱动Agent。

(2)工具链玩家:连接真实世界的“桥梁”

工具链玩家负责把Agent的“想法”转化为“行动”,主要分为两类:

通用工具:比如Tavily(搜索)、Wolfram Alpha(计算)、Canva(设计)——适用于所有Agent;垂直工具:比如Salesforce API(销售)、PubMed API(医疗)、GitHub API(代码)——适用于特定行业的Agent。

案例:GitHub Copilot X用GitHub API让Agent能“读取代码仓库→生成代码→提交PR”,实现了“代码全流程自动化”。

(3)记忆系统玩家:存储“经验”的“数据库”

记忆系统的核心是向量数据库,主要玩家有:

云端向量库:Pinecone(托管式,适合企业)、Weaviate(开源+托管);本地向量库:Chroma(轻量级,适合开发者)、Milvus(开源,适合大规模部署)。

关键能力:向量数据库的“检索速度”和“ scalability”(扩展性)决定了Agent的“记忆效率”——比如,一个存储了100万条用户记录的Agent,需要向量数据库在100ms内检索到相关记忆。

2. 框架与平台层:Agent的“开发工具包”

基础能力层提供了“原材料”,但要做一个Agent,还需要“把原材料组装起来”——框架与平台层就是干这个的。

(1)主流Agent框架:各有什么优缺点?

目前最火的Agent框架有3个:LangChain、AutoGPT、AgentScope,我们对比一下:

框架 定位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LangChain 模块化Agent开发框架 组件丰富(记忆、工具、工作流)、灵活 学习曲线陡(需要懂Python) 开发者定制化Agent(比如企业内部工具)
AutoGPT 开箱即用的自主Agent 不需要写代码、快速体验Agent能力 稳定性差(容易“目标漂移”)、成本高 普通用户体验Agent(比如个人助理)
AgentScope 多Agent协作框架 支持多Agent通信、适合团队协作场景 侧重协作,单Agent功能不如LangChain 企业级多Agent系统(比如销售+售后团队)

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开发者,想做一个“企业销售跟进Agent”,选LangChain——可以自定义记忆模块(存储客户历史互动)、工具模块(调用Salesforce API)、工作流模块(跟进→报价→成交的流程);如果你是普通用户,想体验“自主旅行规划Agent”,选AutoGPT——输入“帮我规划东京5天行程”,它会自动查资料、做方案;如果你是企业IT,想做一个“多Agent客服系统”(销售Agent+技术支持Agent+售后Agent),选AgentScope——可以让多个Agent分工协作,比如销售Agent接到需求,转给技术支持Agent做方案,再转给售后Agent跟进。

(2)低代码Agent平台:让非开发者也能做Agent

对于不懂代码的用户,低代码平台是更好的选择——比如:

Cognosys: drag-and-drop(拖拽)式构建Agent,不需要写代码;AgentGPT:网页端工具,输入目标就能生成Agent,支持自定义工具;** Zapier AI**:连接Zapier的10000+工具,做“自动化工作流+Agent”的组合。

案例:一个HR用Zapier AI做了一个“招聘Agent”——当收到简历时,Agent会自动:1. 用ChatGPT分析简历匹配度;2. 用Calendly发送面试邀请;3. 用飞书通知HR。整个流程不需要写一行代码。

3. 应用场景层:Agent的“落地战场”

现在Agentic AI已经在很多领域落地,我们选几个典型场景聊聊:

(1)企业服务:从“流程自动化”到“智能协作”

企业是Agentic AI的“第一战场”,因为企业有大量“复杂、重复、需要思考”的任务:

销售Agent:自动跟进潜在客户(分析历史互动→生成定制化话术→发送邮件→记录反馈);客服Agent:处理客户投诉(读取工单→调用知识库→生成解决方案→跟进处理结果);HR Agent:招聘候选人(筛选简历→安排面试→发送offer→ onboard指导)。

案例:Salesforce的Einstein GPT Agent能“读取客户的购买历史→预测客户需求→生成销售建议”,比如客户之前买了CRM系统,Agent会建议“要不要升级到企业版?现在有8折优惠”。

(2)开发者工具:从“代码助手”到“代码伙伴”

对于程序员来说,Agentic AI不是“帮你写代码”,而是“帮你解决代码问题”:

GitHub Copilot X:能“理解你的项目架构→生成整个模块的代码→查BUG→解释代码逻辑”;Cursor:AI代码编辑器,支持“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生成代码→自动调试”;CodeLlama Agent: Meta开源的代码Agent,能处理Python、Java等多种语言的复杂任务。

案例:一个程序员用Copilot X做一个“用户管理系统”,只需要说“帮我做一个用FastAPI的用户管理系统,支持注册、登录、权限控制”,Copilot X会自动生成代码结构、数据库模型、API接口,甚至会提醒“需要加密码哈希处理”。

(3)个人助理:从“日程管理”到“生活伙伴”

个人助理是Agentic AI最贴近普通人的场景,比如:

Microsoft Copilot:Windows 11内置的Agent,能帮你写邮件、做PPT、整理文件,甚至能“根据你的会议内容生成行动项”;Notion AI:Notion的内置Agent,能帮你“总结文档→生成大纲→续写内容→翻译文字”;Perplexity AI:AI搜索Agent,能“根据你的问题生成搜索策略→查资料→汇总结果”,比如你问“2024年最值得买的电动车”,它会自动查测评、对比参数、生成推荐清单。

(4)垂直行业:从“辅助工具”到“核心角色”

在医疗、教育、金融等垂直行业,Agentic AI正在成为“核心角色”:

医疗Agent:比如Ada Health,能“读取患者的症状→调用医疗知识库→推荐检查项目→生成初步诊断”;教育Agent:比如Khanmigo,能“作为学生的私人导师→解答问题→制定学习计划→提供反馈”;金融Agent:比如Robinhood AI,能“分析用户的投资偏好→推荐股票→跟踪市场动态→提醒买卖点”。

四、进阶探讨:开发Agent的“避坑指南”与“最佳实践”

作为一名Agent开发者,我踩过很多坑——比如Agent“目标漂移”(本来要做旅行规划,结果跑去查美食攻略)、“幻觉泛滥”(生成虚假的酒店信息)、“成本爆炸”(大模型调用费用超过预算)。下面分享几个必须知道的避坑指南最佳实践

1. 避坑指南:Agent开发中最容易犯的3个错误

(1)错误1:目标不明确,导致“目标漂移”

场景:你让Agent“帮我做个旅行规划”,结果它生成了一份“东京美食攻略”,完全没提行程安排。
原因:目标太模糊,Agent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解决方法给Agent“SMART目标”(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时限)——比如不说“帮我做个旅行规划”,而是说“帮我规划2024年10月1日-5日的东京旅行,预算1万,适合带父母,重点是人文景点(比如浅草寺、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清淡美食,避开旅游旺季的 crowds”。

(2)错误2:工具调用失控,导致“胡作非为”

场景:你让Agent“帮我查天气”,结果它调用了10次天气API,产生了不必要的费用。
原因:没有限制工具调用的“次数”和“范围”。
解决方法给Agent“工具使用规则”——比如:

“每天最多调用5次天气API”;“只允许调用官方的OpenWeatherMap API”;“调用工具前必须先问用户‘是否允许?’”。

(3)错误3:记忆系统混乱,导致“重复错误”

场景:你之前告诉Agent“我不喜欢辣食”,但它还是推荐了川菜馆。
原因:记忆系统没有“有效存储”或“准确检索”用户偏好。
解决方法优化记忆系统的“结构化存储”——比如把用户偏好分成“饮食”“旅行”“工作”等类别,用向量数据库的“元数据过滤”功能,确保检索时只返回相关记忆。

2. 最佳实践:开发高质量Agent的5个原则

(1)原则1:“用户中心”——让Agent“懂用户”

Agent不是“机器人”,而是“伙伴”——它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背后的需求”。比如:

用户说“帮我找个便宜的酒店”,背后的需求可能是“预算有限,但不想住得太偏”;用户说“帮我写个邮件”,背后的需求可能是“要正式,但不要太生硬”。

怎么做:在Agent的“感知模块”中加入“需求挖掘”步骤——比如Agent会问:“你找便宜酒店的原因是预算有限吗?需要离地铁站近吗?”

(2)原则2:“可解释性”——让Agent“说清楚为什么”

Agent的决策要“可解释”,否则用户不会信任它。比如:

当Agent推荐“东京浅草寺旁的酒店”时,要说明“因为你喜欢人文景点,这个酒店离浅草寺步行5分钟,而且预算符合你的要求”;当Agent拒绝你的请求时,要说明“因为你的请求涉及个人隐私,我无法处理”。

怎么做:在Agent的“行动模块”中加入“解释生成”功能——比如用大模型生成“决策理由”,附在结果后面。

(3)原则3:“反馈循环”——让Agent“越用越聪明”

Agent需要“学习”,而学习的来源是“用户反馈”。比如:

用户说“你推荐的酒店不错,但离地铁站太远了”,Agent要把“离地铁站近”加入用户的旅行偏好;用户说“你写的邮件太生硬了”,Agent要调整“邮件生成”的prompt(比如加入“用更亲切的语气”)。

怎么做:在Agent的“记忆模块”中加入“反馈存储”功能——比如用向量数据库存储用户的反馈,下次生成结果时自动调用。

(4)原则4:“成本控制”——让Agent“便宜好用”

大模型调用是Agent的主要成本,比如GPT-4的调用费用是$0.06/1K tokens,如果你有一个每天处理1000次请求的Agent,每月费用可能高达$1800。
怎么做

用“缓存”:把常用的结果缓存起来(比如“东京天气”),避免重复调用大模型;用“小模型”:对于简单任务(比如生成邮件),用便宜的小模型(比如Llama 3)代替GPT-4;用“prompt优化”:缩短prompt的长度(比如去掉不必要的描述),减少tokens消耗。

(5)原则5:“安全边界”——让Agent“不闯祸”

Agent必须有“安全边界”,不能做违法或有害的事情。比如:

不能生成歧视性内容;不能泄露用户隐私;不能帮助用户做违法的事情(比如诈骗)。

怎么做

在Agent的“决策模块”中加入“安全检查”步骤——比如用大模型检测“是否生成了有害内容”;用“黑名单”:禁止Agent调用有害工具(比如“生成虚假身份证”的API);用“用户授权”:重要操作(比如转账)需要用户确认。

五、未来趋势:Agentic AI会变成什么样?

聊完了现在的生态和实践,我们来展望未来——Agentic AI的下一个阶段是什么?

作为提示工程架构师,我认为未来Agentic AI会向4个方向发展:

1. 趋势1:从“单任务Agent”到“通用智能Agent”(AGI的前夜)

现在的Agent大多是“单任务”的(比如只能处理旅行规划,或只能处理代码),而未来的Agent会是“通用”的——它能处理所有类型的任务,比如:

早上帮你规划当天的工作行程;中午帮你订午餐(根据你的饮食偏好);下午帮你写代码(解决项目中的问题);晚上帮你策划周末的家庭活动(根据家人的喜好)。

关键技术:通用大模型的“多任务学习”能力(比如GPT-5、Gemini Advanced),以及记忆系统的“跨任务关联”能力(比如把“用户喜欢清淡食物”的记忆,用到“订午餐”和“旅行规划”中)。

2. 趋势2:从“单Agent”到“多Agent协作网络”(AI的“团队”)

未来的Agent不会是“单打独斗”的,而是“团队协作”的——比如:

一个“企业服务Agent网络”:有销售Agent、技术支持Agent、售后Agent、HR Agent,它们之间能互相通信(比如销售Agent接到需求,转给技术支持Agent做方案,再转给售后Agent跟进);一个“个人生活Agent网络”:有旅行Agent、饮食Agent、学习Agent、健康Agent,它们能协同工作(比如旅行Agent规划行程,饮食Agent推荐当地美食,健康Agent提醒“不要吃太多生冷食物”)。

关键技术:多Agent通信协议(比如AgentScope的“消息总线”)、协作机制(比如“分工”“优先级排序”“冲突解决”)。

3. 趋势3:从“云端Agent”到“边缘Agent”(AI的“本地化”)

现在的Agent大多运行在“云端”(比如GPT-4在OpenAI的服务器上),而未来的Agent会运行在“边缘设备”上(比如你的手机、电脑、智能手表)——这样有两个好处:

隐私保护:用户数据不需要上传到云端,更安全;低延迟:不需要联网也能工作,比如在飞机上用Agent写文档。

关键技术:轻量级大模型(比如Llama 3 8B、Qwen 2 7B)、边缘计算(比如手机的NPU/ GPU加速)。

4. 趋势4:从“工具化Agent”到“人格化Agent”(AI的“情感”)

未来的Agent会有“人格”——它能理解你的情绪,回应你的情感需求。比如:

当你加班到很晚时,Agent会说“你今天辛苦了,要不要帮你点杯热奶茶?”;当你因为项目失败难过时,Agent会说“别灰心,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下次一定会更好”。

关键技术:情感计算(比如识别用户的语气、表情中的情绪)、人格生成(比如用大模型生成“温柔”“幽默”“严谨”的人格)。

六、结论:Agentic AI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1. 核心要点回顾

Agentic AI的本质是“目标导向的自主智能体”,核心组件是“目标→感知→决策→行动→记忆”的闭环;Agentic AI的生态分为“基础能力层→框架与平台层→应用场景层”,每个层都有不同的玩家;开发Agent的关键是“明确目标”“控制工具”“优化记忆”“反馈循环”;未来Agentic AI会向“通用化”“协作化”“本地化”“人格化”发展。

2. 给读者的行动号召

Agentic AI不是“科学家的玩具”,而是“每个人都能用到的工具”——你可以:

尝试体验:用AutoGPT或AgentGPT做一个“旅行规划Agent”,感受它的自主能力;学习开发:用LangChain做一个简单的Agent(比如“天气查询+行程规划”),熟悉Agent的组件;参与讨论:在GitHub或知乎上分享你对Agentic AI的看法,和其他开发者交流。

3. 最后的话

我经常被问到:“Agentic AI会取代人类吗?”我的回答是:不会,因为Agentic AI的目标是“辅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它就像你的“智能伙伴”——帮你处理繁琐的任务,让你有更多时间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

未来已来,Agentic AI不是“震撼来袭”,而是“正在发生”。你准备好和你的“智能伙伴”一起工作了吗?

延伸学习资源

LangChain官方文档:https://python.langchain.com/AutoGPT GitHub仓库:https://github.com/Significant-Gravitas/AutoGPTAgentScope官方文档:https://agentscope.readthedocs.io/Gartner Agentic AI报告:https://www.gartner.com/en/documents/4029488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Agentic AI体验,我们一起讨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冬麦救心丸的头像 - 宋马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