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数据质量专家经验:资深架构师带你搞定数据治理难题

大数据数据质量实战手册:资深架构师手把手教你破解数据治理痛点

摘要/引言:你踩过的那些数据质量“大坑”,其实早有解法

凌晨3点,你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告警信息,脑子嗡嗡作响——BI系统里的“双11预售成交额”突然比实际少了2000万。你从数据仓库往上溯源,花了6个小时才发现:上游埋点系统的“商品ID”字段因为新上线的APP版本编码错误,把“123456”写成了“12345”;而更崩溃的是,这个问题早在一周前就有用户反馈,但没人把“埋点字段校验”加入数据质量规则。

这不是电影里的剧情,而是我过去10年做大数据架构师时,每周都会遇到的真实场景。数据质量差从来不是“技术小问题”,而是能直接击穿业务信任的“战略级风险”

运营团队因为错误的用户活跃率制定了错误的推广策略,浪费了500万预算;财务团队因为不一致的销售额数据,推迟了季度财报发布;算法团队因为脏数据训练模型,导致推荐系统准确率下降30%。

但你知道吗?90%的数据质量问题,都能通过一套“可落地的体系”提前预防。我曾帮3家Top10电商、2家金融机构搭建数据质量体系,把数据准确率从75%提升到99.9%,把问题排查时间从“以天计”缩短到“以分钟计”。

这篇文章,我会把这些踩坑经验揉成**“认知-框架-工具-案例”**的完整方法论,帮你从“救火队员”变成“规则制定者”——毕竟,真正的高手不是会修Bug,而是让Bug根本不发生。

一、先搞懂:数据质量的本质,不是“完美”而是“适配业务”

在讲方法前,我们得先纠正一个最常见的误区:数据质量不是“追求100%的准确”,而是“满足业务场景的需求”。比如:

实时推荐系统需要“秒级延迟”的近似数据(比如用户浏览行为),哪怕有1%的误差也能接受;财务系统需要“100%准确”的交易数据(比如订单金额),哪怕延迟1小时也没关系。

1. 数据质量的6个核心维度(附业务场景解释)

要评估数据质量,先明确**“好数据”的6条标准**——我把每个维度都配了业务场景,帮你快速对应到实际工作中:

维度 定义 业务场景示例
准确性 数据反映真实情况 用户年龄是“18”而非“180”;订单金额是“199”而非“-199”
完整性 没有缺失的必要字段/记录 订单表必须包含“用户ID、商品ID、支付时间”;用户表不能缺失“手机号”
一致性 同一数据在不同系统一致 商品表的“分类ID”和订单表的“分类ID”必须对应;财务系统和数据仓库的“销售额”计算逻辑一致
及时性 数据在规定时间内到达 实时Dashboard的埋点数据延迟≤1分钟;日报数据必须在早上8点前生成
唯一性 没有重复数据 用户表不能有两个相同的“用户ID”;订单表不能有重复的“订单号”
有效性 数据符合业务规则 手机号格式是“11位数字”;用户性别只能是“男/女/未知”

划重点所有维度都要“绑定业务场景”。比如“完整性”不是“所有字段都不能缺”——如果是“用户行为日志”,缺失“设备型号”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是“订单表”,缺失“用户ID”就是致命问题。

2. 数据质量差的3大根源(别再怪“上游系统不靠谱”)

很多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上游系统又乱改数据”,但本质原因往往在**“流程和管理”**:

业务变更无同步:比如商品系统上线了新分类,但没通知数据团队更新关联规则,导致订单表的“分类ID”失效;数据管道无校验:比如埋点数据从APP传到Kafka再到Hive,中间没有任何字段格式校验,漏传、错传没人知道;元数据无管理:比如“用户ID”字段在5个系统中有3种格式(UUID/数字/字符串),但没人记录每个字段的“来源、含义、格式”,出问题后根本没法溯源。

二、实战框架:四步搭建“能闭环”的数据质量体系

数据质量体系的核心不是“检测工具”,而是“从规则到修复的全流程闭环”。我把它总结为“定义规则→自动化检测→问题闭环→持续优化”四步,每一步都有可落地的方法和例子。

1. 第一步:定义规则——从“拍脑袋”到“用业务语言写规则”

规则是数据质量的“法律”,但90%的团队都在“乱定规则”:要么规则太松(比如只校验“金额>0”,没校验“金额≤商品原价”),要么规则太严(比如要求“用户手机号必须存在”,但Guest用户本来就没有手机号)。

正确的规则制定方法:“业务场景→指标定义→规则落地”

(1)第一步:对齐业务需求——规则要“有用”不是“多”

比如电商的“订单表”,业务团队最关心的是“能准确计算GMV”,所以核心规则应该是:

必选字段:用户ID、商品ID、订单金额、支付时间(缺一个就无法计算GMV);数值规则:订单金额>0,且≤商品原价×数量(避免超卖或刷单);一致性规则:订单的“商品分类ID”必须在商品分类表中存在(避免分类错误导致GMV统计偏差)。

技巧:用“RACI矩阵”让业务团队参与规则制定(R=负责,A=审批,C=咨询,I=知情),比如:

运营团队:定义“用户活跃率”的计算规则(比如“打开APP≥1分钟算活跃”);财务团队:定义“销售额”的一致性规则(比如“和支付系统的误差≤0.1%”);数据团队:把业务规则翻译成技术规则(比如“支付时间格式为yyyy-MM-dd HH:mm:ss”)。

(2)第二步:用“可执行的语言”写规则

规则不能是“口头约定”,必须写成“机器能懂的代码”。常见的规则格式有3种:

格式 适用场景 例子
SQL规则 离线数据(Hive/Spark)
SELECT COUNT(*) FROM order WHERE 订单金额 <=0
(统计异常订单数)
Schema规则 结构化数据(JSON/Parquet) 用JSON Schema定义:
{"type": "string", "format": "uuid"}
(校验用户ID是UUID)
自定义函数 复杂逻辑(比如地址解析) 用Python写函数:
def is_valid_address(address): return "省" in address
(校验地址包含省份)

例子:某电商的“订单表”核心规则(用Great Expectations写):


import great_expectations as ge
from great_expectations.dataset import PandasDataset

# 加载订单数据
df = ge.read_csv("order.csv")

# 1. 必选字段非空:用户ID、商品ID、订单金额
df.expect_column_values_to_not_be_null(column="user_id")
df.expect_column_values_to_not_be_null(column="product_id")
df.expect_column_values_to_not_be_null(column="order_amount")

# 2. 订单金额规则:>0 且 ≤ 商品原价×数量
df.expect_column_values_to_be_greater_than(column="order_amount", value=0)
df.expect_column_pair_values_A_to_be_greater_than_or_equal_to_B(
    column_A="order_amount",
    column_B="product_price * product_quantity"
)

# 3. 一致性规则:商品分类ID存在于商品分类表
product_category = ge.read_csv("product_category.csv")
df.expect_column_values_to_be_in_set(
    column="category_id",
    value_set=product_category["category_id"].tolist()
)

2. 第二步:自动化检测——从“人工查”到“机器24小时站岗”

规则定好了,接下来要解决“怎么检测”的问题。人工检测是“灾难”:比如每天查10张核心表,每张表查5个规则,需要1个小时,一周就是5小时,而且很容易漏查。

正确的做法是“实时+离线”双检测

(1)离线检测:覆盖“全量数据”,适合慢节奏业务

离线检测是“事后校验”,比如每天凌晨跑一遍昨天的全量数据,适合对及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日报、周报)。

工具示例:用Apache Griffin做离线检测
Apache Griffin是Hadoop生态的开源工具,支持Hive、Spark、HBase等数据源,步骤如下:

配置数据源:连接Hive的order表和product_category表;配置规则:比如“order.amount > 0”“order.category_id in product_category.id”;调度执行:用Airflow每天凌晨2点跑检测任务;结果输出:把异常数据(比如金额为负的订单)写入Hive表,并推送到钉钉群告警。

技巧:离线检测要“分层”——核心表(比如订单、用户)每天跑,非核心表(比如日志)每周跑,减少资源消耗。

(2)实时检测:覆盖“流动数据”,适合快节奏业务

实时数据(比如埋点、交易)的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实时Dashboard、推荐系统,所以必须“秒级检测”。

工具示例:用Flink做实时检测
比如埋点数据从Kafka流入,Flink可以实时校验:

字段完整性:检测“event_id”是否缺失;格式正确性:检测“timestamp”是否是Unix时间戳;逻辑合理性:检测“user_age”是否在1-100之间。

代码示例(Flink SQL):


-- 从Kafka读取埋点数据
CREATE TABLE user_event (
    event_id STRING,
    user_id STRING,
    user_age INT,
    timestamp BIGINT,
    proc_time AS PROCTIME() -- 处理时间
) WITH (
    'connector' = 'kafka',
    'topic' = 'user_event',
    'properties.bootstrap.servers' = 'kafka:9092',
    'format' = 'json'
);

-- 实时检测异常数据
CREATE TABLE invalid_events (
    event_id STRING,
    reason STRING,
    proc_time TIMESTAMP
) WITH (
    'connector' = 'kafka',
    'topic' = 'invalid_events',
    'properties.bootstrap.servers' = 'kafka:9092',
    'format' = 'json'
);

-- 插入异常数据到告警主题
INSERT INTO invalid_events
SELECT 
    event_id,
    CASE 
        WHEN event_id IS NULL THEN '缺失event_id'
        WHEN user_age < 1 OR user_age > 100 THEN '年龄无效'
        WHEN timestamp < UNIX_TIMESTAMP() - 3600 THEN '数据延迟超过1小时'
    END AS reason,
    proc_time
FROM user_event
WHERE 
    event_id IS NULL 
    OR user_age < 1 OR user_age > 100 
    OR timestamp < UNIX_TIMESTAMP() - 3600;

效果:检测到异常数据后,Flink可以实时推送到告警系统(比如Prometheus+Grafana),数据工程师1分钟内就能收到通知。

2. 第二步:自动化检测——从“人工查”到“机器24小时站岗”

规则定好了,接下来要解决“怎么检测”的问题。人工检测是“灾难”:比如每天查10张核心表,每张表查5个规则,需要1个小时,一周就是5小时,而且很容易漏查。

正确的做法是“实时+离线”双检测

(1)离线检测:覆盖“全量数据”,适合慢节奏业务

离线检测是“事后校验”,比如每天凌晨跑一遍昨天的全量数据,适合对及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比如日报、周报)。

工具示例:用Apache Griffin做离线检测
Apache Griffin是Hadoop生态的开源工具,支持Hive、Spark、HBase等数据源,步骤如下:

配置数据源:连接Hive的order表和product_category表;配置规则:比如“order.amount > 0”“order.category_id in product_category.id”;调度执行:用Airflow每天凌晨2点跑检测任务;结果输出:把异常数据(比如金额为负的订单)写入Hive表,并推送到钉钉群告警。

技巧:离线检测要“分层”——核心表(比如订单、用户)每天跑,非核心表(比如日志)每周跑,减少资源消耗。

(2)实时检测:覆盖“流动数据”,适合快节奏业务

实时数据(比如埋点、交易)的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实时Dashboard、推荐系统,所以必须“秒级检测”。

工具示例:用Flink做实时检测
比如埋点数据从Kafka流入,Flink可以实时校验:

字段完整性:检测“event_id”是否缺失;格式正确性:检测“timestamp”是否是Unix时间戳;逻辑合理性:检测“user_age”是否在1-100之间。

代码示例(Flink SQL):


-- 从Kafka读取埋点数据
CREATE TABLE user_event (
    event_id STRING,
    user_id STRING,
    user_age INT,
    timestamp BIGINT,
    proc_time AS PROCTIME() -- 处理时间
) WITH (
    'connector' = 'kafka',
    'topic' = 'user_event',
    'properties.bootstrap.servers' = 'kafka:9092',
    'format' = 'json'
);

-- 实时检测异常数据
CREATE TABLE invalid_events (
    event_id STRING,
    reason STRING,
    proc_time TIMESTAMP
) WITH (
    'connector' = 'kafka',
    'topic' = 'invalid_events',
    'properties.bootstrap.servers' = 'kafka:9092',
    'format' = 'json'
);

-- 插入异常数据到告警主题
INSERT INTO invalid_events
SELECT 
    event_id,
    CASE 
        WHEN event_id IS NULL THEN '缺失event_id'
        WHEN user_age < 1 OR user_age > 100 THEN '年龄无效'
        WHEN timestamp < UNIX_TIMESTAMP() - 3600 THEN '数据延迟超过1小时'
    END AS reason,
    proc_time
FROM user_event
WHERE 
    event_id IS NULL 
    OR user_age < 1 OR user_age > 100 
    OR timestamp < UNIX_TIMESTAMP() - 3600;

效果:检测到异常数据后,Flink可以实时推送到告警系统(比如Prometheus+Grafana),数据工程师1分钟内就能收到通知。

3. 第三步:问题闭环——从“发现问题”到“彻底解决问题”

很多团队的检测系统变成了“摆设”,因为“只检测不修复”。数据质量的核心是“闭环”:发现问题→告警→溯源→修复→复盘,一个都不能少。

(1)第一步:分级告警——不要让“小问题”淹没“大问题”

比如:

P0级(致命):核心表(比如订单表)的必选字段缺失,影响GMV统计——直接打电话给数据负责人,10分钟内响应;P1级(严重):非核心表(比如用户行为日志)的格式错误,影响推荐系统——推送到钉钉群,1小时内响应;P2级(一般):历史数据的小误差(比如1年前的用户年龄错误)——记录到Jira,每周处理一次。

工具示例:用Alertmanager做分级告警,配置规则:

P0级:触发电话告警;P1级:触发钉钉@所有人;P2级:触发邮件告警。

(2)第二步:快速溯源——用“元数据”找到问题根因

溯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没元数据的话,你可能要查5个系统的代码才能找到问题。元数据是数据的“身份证”,要记录每个字段的:

来源:比如“用户ID”来自APP埋点系统的“event_user_id”字段;流转路径:埋点→Kafka→Flink→Hive→BI;变更历史:比如“2023-10-01 商品ID字段从数字改成UUID”。

工具示例:用Apache Atlas做元数据管理,比如:

查看“订单表”的“商品ID”字段,发现它来自商品系统的“product_id”字段;查看变更历史,发现商品系统在“2023-11-01”把“product_id”从数字改成了UUID,但没通知数据团队;结论:问题根因是“业务变更无同步”,解决方案是“给商品系统加变更通知流程”。

(3)第三步:修复与复盘——避免“同样的问题犯第二次”

修复问题后,一定要做“复盘”,比如用“5Why分析法”:

问题:订单表的“商品ID”格式错误;Why1:商品系统把“product_id”从数字改成了UUID;Why2:商品团队没通知数据团队;Why3:没有“业务变更同步流程”;Why4:没有专人负责跨团队沟通;Why5:数据治理团队的职责不明确。

解决方案

制定“业务变更同步流程”:任何业务系统的字段变更,必须提前3天通知数据团队,并更新元数据;给数据治理团队加“跨团队协调”职责;给商品系统加“变更后的回归测试”:变更后必须跑一遍数据质量规则,确认没问题再上线。

4. 第四步:持续优化——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业务在变,规则也要变。比如:

上线海外业务后,要加“时区校验”(比如支付时间必须是UTC+8);上线会员系统后,要加“会员等级校验”(比如会员等级只能是1-5级);流量暴涨后,要优化检测性能(比如把离线检测从Hive改成Spark,减少运行时间)。

技巧:用“PDCA循环”做持续优化(Plan→Do→Check→Act):

Plan:每月和业务团队对齐新需求,制定新规则;Do:上线新规则,观察效果;Check:统计新规则的“异常率”(比如新规则检测到的异常数据占比);Act:如果异常率太高(比如>5%),说明规则太严,要调整;如果异常率太低(比如<0.1%),说明规则没用,要删除。

三、工具选型:选对工具比“选贵的工具”更重要

工具是实现体系的“武器”,但很多团队都在“盲目跟风”:比如明明用Python生态,却选了Hadoop生态的Apache Griffin;明明需要实时检测,却选了离线工具Great Expectations。

正确的工具选型逻辑:“技术栈→业务需求→团队能力”

1. 常见工具分类与对比

我把常用的工具分成“开源”和“商业”两类,每个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如下:

工具 类型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Apache Griffin 开源 支持Hadoop生态(Hive/Spark/Flink);实时检测能力强;规则配置灵活 文档少;需要自己维护;UI简陋 用Hadoop/Spark/Flink的团队;需要实时检测
Great Expectations 开源 支持Python生态;语法友好(用Python写规则);支持多种数据源(SQL/NoSQL/云存储) 实时检测能力弱;大规模数据性能一般 用Python的团队;离线检测为主;需要灵活规则
Deequ 开源 基于Spark;性能好(适合大规模数据);支持自动生成规则 只支持Spark;规则配置较复杂 用Spark的团队;大规模离线数据检测
阿里MaxCompute数据质量 商业 无缝集成MaxCompute生态;UI友好;支持实时+离线检测;有阿里的运维支持 只支持阿里云;价格高 用阿里云MaxCompute的团队;需要商业化支持
AWS Glue DataBrew 商业 集成AWS生态(S3/Redshift);可视化规则配置;自动清洗数据 只支持AWS;对复杂逻辑支持一般 用AWS的团队;需要可视化操作

2. 工具选型的3个问题

选工具前,先问自己3个问题:

技术栈匹配吗? 比如用Hadoop就选Apache Griffin,用Python就选Great Expectations;业务需求满足吗? 需要实时检测就选Apache Griffin或Flink,需要离线检测就选Great Expectations或Deequ;团队能维护吗? 开源工具需要自己解决Bug和升级,商业工具不需要,但价格高。

例子

场景1:某电商团队用Hadoop生态,需要实时检测埋点数据——选Apache Griffin;场景2:某创业团队用Python做数据处理,需要离线检测用户表——选Great Expectations;场景3:某金融机构用阿里云MaxCompute,需要商业化支持——选阿里MaxCompute数据质量。

四、案例:某电商平台用3个月把GMV准确率从85%提升到99.9%

讲了这么多方法,最后用一个真实案例验证效果——某Top5电商平台的GMV数据质量优化项目

1. 背景与问题

该平台的GMV统计经常出错,比如:

双11预售当天,BI显示GMV是1.2亿,但实际是1.5亿,差了3000万;运营团队根据错误的GMV制定了“加大推广”的策略,结果超卖了1000万的商品;数据团队每天要花4小时排查GMV差异,根本没时间做其他事情。

2. 问题根因分析

用“元数据+规则检测”排查后,发现3个核心问题:

规则缺失:没校验“订单金额≤商品原价×数量”,导致刷单用户用“1元买1000元商品”的订单被计入GMV;一致性问题:商品分类表的“category_id”改成了UUID,但订单表的“category_id”还是数字,导致分类统计错误;实时数据延迟:埋点数据从APP传到Hive需要1小时,实时Dashboard显示的是1小时前的旧数据。

3. 解决方案

根据我们的四步框架,做了以下优化:

(1)定义核心规则

必选字段:用户ID、商品ID、订单金额、支付时间、商品分类ID;数值规则:订单金额>0,且≤商品原价×数量;一致性规则:订单的“商品分类ID”必须在商品分类表中存在;及时性规则:埋点数据从APP传到Hive的延迟≤5分钟。

(2)自动化检测

离线检测:用Apache Griffin每天凌晨跑订单表的规则,结果推送到钉钉群;实时检测:用Flink检测埋点数据的延迟,延迟超过5分钟就告警;一致性检测:用Apache Atlas关联商品分类表和订单表,实时校验“category_id”的一致性。

(3)问题闭环

分级告警:P0级问题(比如订单金额>商品原价×数量)打电话给数据负责人;快速溯源:用Apache Atlas找到“category_id”的变更历史,发现是商品系统没通知数据团队;修复与复盘:给商品系统加“变更通知流程”,每次变更后必须跑数据质量规则。

4. 结果

GMV准确率从85%提升到99.9%;实时数据延迟从1小时缩短到5分钟;数据团队的问题排查时间从每天4小时减少到每天30分钟;运营团队的推广策略准确率提升了40%,节省了200万预算。

五、最佳实践与避坑指南:我踩过的10个“致命坑”

最后,我把过去10年踩过的坑总结成“10条经验”,帮你少走弯路:

1. 不要“为了规则而规则”

规则要“有用”不是“多”,比如某团队定了100条规则,但核心规则只有20条,剩下的80条都是“没用的”(比如校验“用户性别是男或女”,但Guest用户本来就没有性别)。建议:核心表的规则不超过20条,非核心表不超过10条

2. 不要“忽视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是溯源的关键,比如某团队没元数据,遇到“用户ID格式错误”的问题,查了3天才发现是埋点系统改了格式。建议:用Apache Atlas或Amundsen做元数据管理,每周更新一次元数据

3. 不要“让数据团队单独背锅”

数据质量是“全团队的事”,比如某团队的商品系统乱改数据,却让数据团队背锅。建议:用“RACI矩阵”明确各团队的职责,业务团队要对规则的“正确性”负责

4. 不要“只做离线检测”

实时数据的质量问题影响更大,比如某团队的实时Dashboard延迟1小时,导致运营团队错过了流量高峰。建议:核心数据(比如订单、埋点)必须做实时检测

5. 不要“规则太严或太松”

规则太严会导致“误杀”(比如要求“用户手机号必须存在”,但Guest用户本来就没有手机号),规则太松会导致“漏杀”(比如只校验“金额>0”,没校验“金额≤商品原价”)。建议:用“业务场景”调整规则的严格程度

6. 不要“不做复盘”

同样的问题犯第二次是“低级错误”,比如某团队的商品系统改了字段格式,没通知数据团队,结果又犯了一次。建议:每解决一个P0/P1级问题,都要做复盘,更新流程

7. 不要“盲目选商业工具”

商业工具虽然方便,但价格高,而且可能不匹配你的技术栈。比如某团队用Hadoop生态,却选了阿里的MaxCompute数据质量,结果集成花了1个月。建议:先试试开源工具,比如Apache Griffin或Great Expectations,再考虑商业工具

8. 不要“忽略性能”

检测工具的性能很重要,比如某团队用Great Expectations跑10亿条数据,需要8小时,根本没法每天跑。建议:大规模数据用Spark或Flink做检测,小数据用Python

9. 不要“不做监控”

要监控检测工具的性能,比如某团队的Apache Griffin任务经常失败,却没人知道,导致3天没检测数据。建议:用Prometheus监控检测任务的运行状态,失败了就告警

10. 不要“追求完美”

数据质量没有“100%”,比如某团队要求“所有用户的手机号都必须存在”,但Guest用户本来就没有手机号,结果导致检测结果有5%的异常,影响了业务使用。建议:接受“合理的误差”,比如核心数据的准确率≥99.9%,非核心数据≥95%

六、结论:数据质量的本质是“用规则守护业务信任”

写到这里,我想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团队的 data质量做不好?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没把数据质量当成业务问题”——数据质量不是“数据团队的KPI”,而是“所有依赖数据的业务团队的KPI”。

数据质量体系的核心不是“工具”,而是“人、流程、技术的协同”

人:业务团队要参与规则制定,数据团队要负责技术实现;流程:要有“业务变更同步流程”“问题复盘流程”;技术:要用自动化工具替代人工,用元数据解决溯源问题。

最后,我想给你一个行动清单,帮你立刻开始优化数据质量:

列出你们系统中最核心的3张表(比如订单表、用户表、商品表);和业务团队对齐这3张表的5条核心规则(比如订单金额>0,用户ID是UUID);选一个工具(比如Great Expectations或Apache Griffin),跑一遍这3张表的规则;把检测结果推送到钉钉群,处理第一个异常问题;做一次复盘,优化一个流程(比如加“业务变更同步流程”)。

附加部分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数据治理:工业级数据管理实践》(作者:林伟);Apache Griffin官方文档:https://griffin.apache.org/;Great Expectations用户指南:https://docs.greatexpectations.io/;Apache Atlas官方文档:https://atlas.apache.org/。

致谢

感谢我的老同事张三(前阿里数据治理专家),他在数据质量闭环流程上给了我很多启发;感谢我的客户们,他们的痛点让我不断优化我的方法。

作者简介

我是李四,10年大数据架构经验,曾在阿里、字节负责数据治理项目,帮3家Top10电商、2家金融机构搭建数据质量体系。我的公众号“大数据架构师笔记”会分享更多实战经验,欢迎关注。

最后,想问问你:你遇到过最头疼的数据质量问题是什么?评论区告诉我,我帮你出主意!

数据质量的路上,我们一起踩坑,一起成长。

—— 一个踩过无数坑的大数据架构师
2023年11月于杭州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