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Spark与Python的完美融合:从原理到实战的通俗指南
关键词:Spark、Python、大数据、PySpark、分布式计算、数据处理、机器学习
摘要:当”大数据”从概念变成企业的核心生产力,Spark(分布式计算引擎)与Python(数据分析宠儿)的融合,成了开发者手里的”屠龙刀”——既解决了”数据太大算不动”的痛点,又保留了”写代码像说话一样简单”的体验。本文用奶茶店老板的故事串起核心逻辑:从”为什么要融合”的背景,到”怎么融合”的PySpark原理,再到”融合后能做什么”的电商实战,最后聊”未来会更好吗”的趋势。全程不用复杂术语,连小学生都能听懂;代码示例一步一注释,新手也能跟着跑。读完你会明白:Spark是”大数据的发动机”,Python是”操作面板”,PySpark是”连接线”——三者一起,让大数据处理从”专业工程师的游戏”变成”人人都能玩的工具”。
一、背景介绍:为什么需要Spark+Python?
1.1 大数据时代的”痛苦”:Excel已经扛不住了
假设你是奶茶店老板,开了100家分店。月底要统计:
全市每个区域的销量Top3奶茶;每周五18点-20点的订单峰值;买过”芋泥波波”的用户,30天内复购率是多少。
你用Excel打开数据——500万行,直接卡成”未响应”。更麻烦的是:
数据存在不同地方:POS机的CSV、外卖平台的JSON、会员系统的MySQL;要算复购率,得关联3张表,Excel的VLOOKUP直接崩溃;想画个”销量随温度变化”的图,数据量太大,Matplotlib跑了1小时还没出结果。
这就是大数据的3个痛点:
「大」:数据量超过单机内存/CPU的处理能力;「杂」:数据格式多样,来自不同系统;「慢」:单机计算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出结果。
1.2 Spark:解决”大”和”慢”的神器
2012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群工程师造出了Spark——一个分布式计算引擎。它的核心思路是:
把”大任务”拆成”小任务”,分给很多台电脑(节点)一起做,最后合并结果。
比如你要统计500万条订单的总销量:
Spark把数据分成100个”小份”(每个5万行);分给10台电脑,每台算自己那5万行的销量;最后把10台的结果加起来,就是总销量。
Spark的优势用三个字总结:快、全、灵:
快:比Hadoop MapReduce快100倍(因为用内存缓存中间结果,不用每次写磁盘);全:支持批处理、流处理(实时数据)、机器学习、图计算;灵:可以用Scala、Java、Python、R等语言写代码。
1.3 Python:解决”杂”和”易用”的法宝
Python是数据分析领域的”瑞士军刀”——什么都能做,而且做得简单:
读数据:用Pandas读CSV/JSON/Excel,用SQLAlchemy连数据库;清洗数据:用Pandas处理缺失值、重复值,用正则表达式提取信息;分析数据:用NumPy做数值计算,用Pandas做分组/聚合;可视化:用Matplotlib/Seaborn画折线图/柱状图;机器学习:用Scikit-learn训模型,用TensorFlow/PyTorch做深度学习。
但Python有个致命缺点:单机处理能力有限。遇到500万行数据,Pandas会慢得让人崩溃;遇到5亿行,直接内存溢出。
1.4 完美融合:Spark的”快” + Python的”易”
Spark解决了”大”和”慢”,Python解决了”杂”和”易用”——那能不能把两者结合?
能!PySpark就是答案:它是Spark的Python API,让你用Python写代码,调用Spark的分布式计算能力。
举个例子:用PySpark统计500万条订单的总销量,代码长这样:
from pyspark.sql import SparkSession
# 1. 启动Spark(相当于打开"大数据发动机")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appName("奶茶销量统计").getOrCreate()
# 2. 读数据(支持CSV/JSON/Parquet等格式)
orders = spark.read.csv("orders.csv", header=True, inferSchema=True)
# 3. 计算总销量(分布式执行,快!)
total_sales = orders.select("amount").agg({"amount": "sum"}).collect()
# 4. 打印结果
print(f"总销量:{total_sales[0][0]}元")
# 5. 关闭Spark
spark.stop()
这段代码的核心是:你写的是Python,但执行的是Spark的分布式计算——既保留了Python的简单,又获得了Spark的速度。
1.5 预期读者与文档结构
预期读者:Python开发者想转大数据、大数据新手、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分析师;文档结构:
背景:为什么需要Spark+Python?核心概念:Spark、Python、PySpark是什么?怎么协作?原理:PySpark的工作机制(从代码到分布式执行的全过程);实战:用PySpark分析电商用户行为(完整代码+解读);应用:哪些行业在用Spark+Python?未来:Spark+Python的趋势与挑战;总结:学到了什么?
1.6 术语表:先搞懂这些”黑话”
| 术语 | 通俗解释 | 专业定义 |
|---|---|---|
| Spark | 大数据的”发动机” | 开源分布式计算引擎,用于处理海量数据的批处理、流处理、机器学习等任务 |
| PySpark | Spark的”Python翻译官” | Spark的Python API,允许用Python编写Spark应用 |
| RDD | 大数据的”小盒子” |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park的核心数据结构,将数据分成多个分区存储在不同节点 |
| DataFrame | 分布式的”Excel表格” | 带有 schema(列名+类型)的RDD,类似Pandas的DataFrame,但支持分布式计算 |
| Driver | Spark的”指挥官” | 运行Spark应用主程序的进程,负责分解任务、调度节点 |
| Executor | Spark的”打工人” | 运行在Worker节点上的进程,负责执行具体的计算任务 |
二、核心概念:Spark、Python、PySpark的”三角关系”
2.1 故事引入:奶茶店的”大数据拯救计划”
回到奶茶店的例子:你用Excel卡死后,朋友推荐了PySpark。你按照他的指导做了3件事:
把100家店的订单数据上传到Hadoop集群(一堆电脑组成的”大数据服务器”);用PySpark写了一段代码,让集群帮你统计销量;结果10分钟就出来了——比Excel快了10倍!
你好奇:PySpark是怎么让Python和Spark一起工作的? 我们用”快递站”的比喻讲清楚。
2.2 核心概念1:Spark=大数据”快递站”
把Spark比作快递站:
「快递站」= Spark集群(很多台电脑);「包裹」= 要处理的大数据;「快递员」= Executor(每台电脑上的进程);「店长」= Driver(指挥快递员的进程);「快递单」= 任务(比如”统计每个区域的销量”)。
Spark的工作流程像”送快递”:
店长(Driver)接到快递单(任务);把大包裹(大数据)拆成小包裹(分区);分给快递员(Executor);快递员把小包裹送到目的地(执行计算);店长把所有快递员的结果合并(输出最终结果)。
2.3 核心概念2:Python=大数据”操作面板”
Python是操作面板——你不用懂快递站的内部运作(比如怎么拆包裹、怎么派快递员),只要用面板上的按钮(Python代码)告诉店长要做什么。
比如:
“读CSV文件”= 按”导入数据”按钮;“统计总销量”= 按”计算总和”按钮;“画柱状图”= 按”生成图表”按钮。
2.4 核心概念3:PySpark=“连接线”
PySpark是操作面板和快递站之间的连接线——它把Python的指令翻译成Spark能听懂的语言(Scala/JVM字节码),再把Spark的结果翻译成Python能处理的格式(比如Pandas DataFrame)。
举个例子:你用Python写,PySpark会翻译成Spark的
orders.select("amount"),然后让Executor执行这个操作;执行完后,PySpark再把结果转换成Python的列表,让你用
df.select(col("amount"))输出。
print
2.5 三者的关系:像”奶茶店的分工”
我们用奶茶店的分工类比:
Spark= 后厨团队(负责做奶茶,人多力量大,快);Python= 前台收银员(负责接待顾客,简单易用,懂用户需求);PySpark= 传菜员(把前台的订单传给后厨,把后厨的奶茶传给前台)。
顾客(用户)只需要和前台(Python)说话,前台通过传菜员(PySpark)让后厨(Spark)做奶茶——全程不用接触后厨的复杂操作,但能享受到后厨的速度。
2.6 核心架构:从代码到执行的全流程
PySpark的工作流程可以用**“3层模型”**概括:
第1层:用户代码(Python)
你写的PySpark代码,比如: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appName("test").getOrCreate()
df = spark.read.csv("data.csv")
result = df.groupBy("category").count()
result.show()
第2层:PySpark翻译层
PySpark把Python代码翻译成Spark的逻辑计划(比如”读CSV→按category分组→计数”),然后通过Py4J(Python和Java的通信库)把逻辑计划传给Spark的JVM进程。
第3层:Spark执行层
Spark的JVM进程(Driver)把逻辑计划转换成物理计划(比如”把数据分成10个分区→每个分区按category分组→合并结果”),然后通过Cluster Manager(比如YARN、K8s)分配Executor执行任务,最后把结果返回给PySpark,再转换成Python格式。
2.7 Mermaid流程图:直观看协作流程
三、核心原理:PySpark是怎么”翻译”Python代码的?
3.1 关键技术:Py4J——Python和Java的”电话”
Spark是用Scala写的,而Scala运行在JVM(Java虚拟机)上。PySpark要让Python和Spark通信,得靠Py4J——它就像一部”电话”,让Python进程(Driver)和JVM进程(Spark)能互相说话。
举个例子:你用Python写,Py4J会做两件事: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getOrCreate()
告诉JVM进程:“创建一个SparkSession实例”;把JVM里的SparkSession对象”映射”到Python里,让你能调用它的方法(比如)。
read.csv
3.2 延迟执行:Spark的”先攒单再干活”
Spark有个重要特性:延迟执行(Lazy Evaluation)——你写的代码不会立刻执行,而是先攒成一个”任务清单”,直到调用行动操作(比如、
collect()、
show())时才会执行。
count()
比如:
# 步骤1:读数据(不会执行)
df = spark.read.csv("orders.csv")
# 步骤2:分组计数(不会执行)
result = df.groupBy("category").count()
# 步骤3:显示结果(触发执行)
result.show()
为什么要延迟执行?因为Spark可以优化任务清单——比如合并多个步骤,减少数据移动。比如你要”读数据→过滤→分组→计数”,Spark会把这4步合并成一个物理计划,避免中间结果的磁盘IO。
3.3 数据结构:RDD vs DataFrame vs Dataset
Spark有3种核心数据结构,PySpark都支持:
1. RDD:最基础的”小盒子”
通俗解释:把数据分成很多”小盒子”,每个盒子里的内容可以独立处理;特点:无schema(不知道列名和类型)、操作灵活(可以用map/reduce等函数);缺点:效率低(因为没有schema,Spark无法优化)。
比如用RDD统计销量:
rdd = spark.sparkContext.textFile("orders.csv") # 读成RDD
header = rdd.first() # 取表头
data_rdd = rdd.filter(lambda x: x != header) # 过滤表头
sales_rdd = data_rdd.map(lambda x: float(x.split(",")[3])) # 提取销量列
total = sales_rdd.reduce(lambda a, b: a + b) # 求和
print(total)
2. DataFrame:分布式的”Excel表格”
通俗解释:每个”小盒子”里装的是”行数据”,有列名和类型(比如”order_id”是整数,”amount”是浮点数);特点:有schema、效率高(Spark可以根据schema优化执行计划)、操作简单(类似SQL);优点:比RDD快2-5倍(因为有Catalyst优化器)。
比如用DataFrame统计销量:
df = spark.read.csv("orders.csv", header=True, inferSchema=True) # 读成DataFrame(自动识别表头和类型)
total = df.agg({"amount": "sum"}).collect()[0][0] # 求和
print(total)
3. Dataset:类型安全的”DataFrame”
通俗解释:DataFrame的”加强版”,每个行数据有明确的类型(比如用Case Class定义);特点:类型安全(编译时检查错误)、效率高;缺点:PySpark不支持(因为Python是动态类型语言)。
3.4 性能优化:让PySpark跑得更快
PySpark的性能瓶颈主要在Python和JVM之间的数据传输(因为要序列化/反序列化)。以下是3个常用优化技巧:
技巧1:用DataFrame代替RDD
DataFrame有schema,Spark可以做列剪枝(只处理需要的列)和谓词下推(把过滤条件推到数据源,减少数据读取量)。比如你要统计”amount>10″的订单销量,DataFrame会先过滤再求和,而RDD会先读所有数据再过滤。
技巧2:用Pandas UDF代替普通UDF
普通UDF(用户自定义函数)是逐行执行的,很慢;Pandas UDF(向量UDF)是按批量执行的,速度快10-100倍。
比如用Pandas UDF计算”订单金额的两倍”:
from pyspark.sql.functions import pandas_udf
from pyspark.sql.types import FloatType
import pandas as pd
# 定义Pandas UDF(输入是Pandas Series,输出也是Pandas Series)
@pandas_udf(FloatType())
def double_amount(amount: pd.Series) -> pd.Series:
return amount * 2
# 使用UDF
df = df.withColumn("double_amount", double_amount(df["amount"]))
技巧3:缓存常用数据
如果某个DataFrame要被多次使用,用或
cache()把它缓存到内存/磁盘,避免重复计算。
persist()
比如:
df = spark.read.csv("orders.csv")
df.cache() # 缓存到内存
df.groupBy("category").count().show() # 第一次计算,会缓存
df.groupBy("region").count().show() # 第二次计算,直接用缓存,更快
四、项目实战:用PySpark分析电商用户行为
4.1 项目背景:电商的”用户留存”难题
假设你是电商公司的数据分析师,要解决用户留存问题:
什么是用户留存?比如”7日留存”= 注册后第7天还登录的用户比例;业务目标:找出影响留存的因素(比如”浏览过推荐商品的用户留存率更高”),优化产品策略。
4.2 数据准备:用户行为数据集
我们用Kaggle的电商用户行为数据集(链接:https://www.kaggle.com/datasets/retailrocket/ecommerce-dataset),包含3类数据:
:用户行为(浏览、点击、购买);
events.csv:商品分类;
category_tree.csv:商品属性。
item_properties.csv
4.3 开发环境搭建
步骤1:安装Java(Spark依赖JVM)
下载JDK 8或11(https://www.oracle.com/java/technologies/downloads/);配置环境变量(比如
JAVA_HOME)。
C:Program FilesJavajdk1.8.0_301
步骤2:安装Spark
下载Spark(https://spark.apache.org/downloads.html),选择”Pre-built for Apache Hadoop 3.3 and later”;解压到本地(比如);配置环境变量
D:spark-3.5.0-bin-hadoop3(比如
SPARK_HOME)。
D:spark-3.5.0-bin-hadoop3
步骤3:安装PySpark
用pip安装PySpark(自动关联Spark):
pip install pyspark
步骤4:验证安装
打开Python终端,输入:
from pyspark.sql import SparkSession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appName("test").getOrCreate()
print(spark.version) # 输出Spark版本(比如3.5.0)
spark.stop()
如果没有报错,说明安装成功。
4.4 代码实现:从数据清洗到留存率计算
步骤1:初始化SparkSession
from pyspark.sql import SparkSession
from pyspark.sql.functions import col, countDistinct, expr, min, max
from pyspark.sql.window import Window
# 初始化SparkSession(相当于打开Spark)
spark = SparkSession.builder
.appName("电商用户留存分析")
.config("spark.executor.memory", "4g") # 设置Executor内存(根据电脑配置调整)
.getOrCreate()
步骤2:读取数据
# 读用户行为数据(events.csv)
events = spark.read.csv(
"data/events.csv",
header=True, # 第一行是表头
inferSchema=True, # 自动识别列类型
timestampFormat="yyyy-MM-dd HH:mm:ss" # 时间格式
)
# 显示前5行
events.show(5)
输出结果:
+--------+-------------------+--------+--------+---------+
|event_id| timestamp|visitorid| itemid| event|
+--------+-------------------+--------+--------+---------+
| 1|2015-06-02 15:00:00| 12345| 67890| view|
| 2|2015-06-02 15:01:00| 12345| 67891| click|
| 3|2015-06-02 15:02:00| 12346| 67890| view|
| 4|2015-06-02 15:03:00| 12347| 67892| purchase|
| 5|2015-06-02 15:04:00| 12348| 67893| view|
+--------+-------------------+--------+--------+---------+
步骤3:数据清洗
处理缺失值、重复值、异常值:
# 1. 检查缺失值
missing_values = events.select([countDistinct(col(c)).alias(c) for c in events.columns])
missing_values.show()
# 2. 过滤缺失值(如果visitorid或itemid为空,删除)
events_clean = events.filter(col("visitorid").isNotNull() & col("itemid").isNotNull())
# 3. 去重(删除重复的event)
events_clean = events_clean.dropDuplicates()
# 4. 转换时间格式(把timestamp转成日期)
events_clean = events_clean.withColumn("date", expr("date(timestamp)"))
步骤4:计算用户首次访问时间
要算留存率,首先得知道每个用户的首次访问日期(即注册日期):
# 按visitorid分组,取最小的date作为首次访问日期
user_first_visit = events_clean.groupBy("visitorid")
.agg(min("date").alias("first_visit_date"))
# 把首次访问日期关联回原数据
events_with_first_visit = events_clean.join(
user_first_visit,
on="visitorid",
how="left"
)
步骤5:计算留存天数
留存天数=用户访问日期 – 首次访问日期(单位:天):
# 计算留存天数(date - first_visit_date)
events_with_retention = events_with_first_visit.withColumn(
"retention_days",
expr("datediff(date, first_visit_date)")
)
# 显示结果
events_with_retention.select("visitorid", "date", "first_visit_date", "retention_days").show(5)
输出结果:
+--------+----------+----------------+--------------+
|visitorid| date|first_visit_date|retention_days|
+--------+----------+----------------+--------------+
| 12345|2015-06-02| 2015-06-02| 0|
| 12345|2015-06-03| 2015-06-02| 1|
| 12346|2015-06-02| 2015-06-02| 0|
| 12347|2015-06-02| 2015-06-02| 0|
| 12348|2015-06-02| 2015-06-02| 0|
+--------+----------+----------------+--------------+
步骤6:计算留存率
留存率=(留存天数≥N的用户数)/(总用户数)。比如计算7日留存率:
# 1. 计算总用户数(首次访问日期在某个区间内的用户)
total_users = user_first_visit.filter(col("first_visit_date") == "2015-06-02").count()
# 2. 计算7日留存用户数(留存天数≥7的用户)
retained_users = events_with_retention.filter(
(col("first_visit_date") == "2015-06-02") &
(col("retention_days") >= 7)
).select("visitorid").distinct().count()
# 3. 计算留存率
retention_rate = retained_users / total_users if total_users > 0 else 0
print(f"2015-06-02注册用户的7日留存率:{retention_rate:.2%}")
步骤7:可视化结果
用Matplotlib画”每日留存率”折线图: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计算每日的1日、3日、7日留存率
retention_data = events_with_retention.groupBy("first_visit_date")
.agg(
# 1日留存率:retention_days≥1的用户比例
(countDistinct(expr("case when retention_days >=1 then visitorid else null end")) / countDistinct("visitorid")).alias("1d_retention"),
# 3日留存率
(countDistinct(expr("case when retention_days >=3 then visitorid else null end")) / countDistinct("visitorid")).alias("3d_retention"),
# 7日留存率
(countDistinct(expr("case when retention_days >=7 then visitorid else null end")) / countDistinct("visitorid")).alias("7d_retention")
)
.orderBy("first_visit_date")
.toPandas() # 转成Pandas DataFrame,方便画图
# 画图
plt.figure(figsize=(12, 6))
plt.plot(retention_data["first_visit_date"], retention_data["1d_retention"], label="1日留存")
plt.plot(retention_data["first_visit_date"], retention_data["3d_retention"], label="3日留存")
plt.plot(retention_data["first_visit_date"], retention_data["7d_retention"], label="7日留存")
plt.xlabel("注册日期")
plt.ylabel("留存率")
plt.title("电商用户每日留存率")
plt.legend()
plt.xticks(rotation=45)
plt.show()
4.5 结果分析
假设输出的7日留存率是15%,你可以进一步分析:
哪些商品类别让用户留存率更高?比如”电子产品”的留存率是25%,”服装”是10%;哪些行为让用户留存率更高?比如”购买过商品”的用户留存率是30%,”只浏览”的是5%;哪些渠道来的用户留存率更高?比如”抖音广告”的留存率是20%,”微信朋友圈”是10%。
五、实际应用场景:Spark+Python在哪里发光?
5.1 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
场景:分析百万级用户的浏览、点击、购买行为,找出用户偏好;工具:PySpark(处理海量数据)+ Pandas(精细分析)+ Matplotlib(可视化);案例:某短视频APP用PySpark分析用户的”停留时长”,发现”15秒以内的视频”留存率更高,于是调整内容策略。
5.2 金融:风险检测
场景:实时检测信用卡欺诈交易(比如”1小时内异地刷10次”);工具:PySpark Streaming(实时处理流数据)+ Spark MLlib(训练欺诈检测模型);案例:某银行用PySpark处理每秒10万条交易数据,欺诈检测准确率从80%提升到95%。
5.3 电商:推荐系统
场景:给用户推荐”可能喜欢的商品”(比如”买过手机的用户推荐手机壳”);工具:PySpark(处理用户-商品交互数据)+ ALS(交替最小二乘法,Spark MLlib中的协同过滤算法);案例:某电商平台用PySpark训练ALS模型,推荐转化率从3%提升到8%。
5.4 医疗:基因数据处理
场景:分析人类基因组数据(比如寻找癌症相关基因);工具:PySpark(处理TB级基因数据)+ Biopython(生物信息学库);案例:某科研机构用PySpark分析1000个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找到了2个新的致癌基因。
六、未来趋势与挑战
6.1 未来趋势:更简单、更快、更融合
趋势1:PySpark的性能越来越强
Spark 3.x引入了Arrow(列式内存格式),让Python和Spark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提升5-10倍。比如用开启Arrow,Pandas DataFrame和Spark DataFrame的转换会快很多。
spark.conf.set("spark.sql.execution.arrow.pyspark.enabled", "true")
趋势2:低代码化
比如Databricks的Delta Live Tables(DLT),让你用PySpark写SQL-like的代码,自动处理数据清洗、流式计算、错误重试,不用关心集群配置。
趋势3:与机器学习框架深度融合
PySpark支持MLflow(机器学习生命周期管理)和Hugging Face(大模型库),比如用PySpark处理训练数据,用Hugging Face训大模型,用MLflow跟踪实验结果。
6.2 挑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挑战1:Python的GIL问题
Python的全局解释器锁(GIL)导致多线程无法真正并行——如果Driver端的Python代码有大量计算(比如复杂的特征工程),会成为性能瓶颈。解决方法是用多进程(比如库)或把计算放到Executor端(用Scala写UDF)。
multiprocessing
挑战2:跨语言调试难度
PySpark的错误信息经常混合Python和JVM的栈 trace,比如:
Py4JJavaError: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calling o35.show.
: org.apache.spark.sql.AnalysisException: Column not found: 'amount';
新手很难定位问题——是Python代码里的列名写错了?还是Spark读数据时schema识别错了?
挑战3:实时处理的延迟
PySpark的流处理(Structured Streaming)比Scala版的延迟高(因为跨语言的开销)。对于亚秒级延迟的场景(比如实时推荐),还是用Scala更好;但对于秒级延迟的场景(比如实时监控),PySpark已经足够。
七、总结:Spark+Python,让大数据不再”高冷”
7.1 核心概念回顾
Spark:分布式计算引擎,解决”大”和”慢”;Python:数据分析工具,解决”杂”和”易用”;PySpark:连接两者的API,让你用Python写Spark代码。
7.2 关键结论
Spark+Python的核心价值:把复杂的分布式计算封装成简单的Python代码,让更多人能处理大数据;最佳实践:用DataFrame代替RDD、用Pandas UDF代替普通UDF、缓存常用数据;应用场景:只要涉及”海量数据”,都可以用Spark+Python——用户行为分析、风险检测、推荐系统、基因数据处理。
八、思考题:动动小脑筋
你手机里的”微信运动”数据有10万条,用PySpark怎么统计”每周一的步数平均值”?某电商的”用户评论”有100万条,用PySpark怎么找出”最常提到的5个关键词”?(提示:用函数拆分成单词,再
split计数)用PySpark训练一个”房价预测模型”,需要哪些步骤?(提示:读数据→清洗→特征工程→训练模型→评估)
groupBy
九、附录:常见问题与解答
Q1:PySpark需要安装Hadoop吗?
A:不需要,但如果要读HDFS(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上的数据,需要安装Hadoop并配置。
HADOOP_HOME
Q2:PySpark的DataFrame和Pandas的DataFrame有什么区别?
A:PySpark的DataFrame是分布式的(数据在多个节点),Pandas的是单机的(数据在一个节点);PySpark的DataFrame是延迟执行的,Pandas的是立即执行的。
Q3:怎么在Jupyter Notebook中用PySpark?
A:设置环境变量:
export PYSPARK_DRIVER_PYTHON=jupyter
export PYSPARK_DRIVER_PYTHON_OPTS=notebook
然后运行,会自动打开Jupyter Notebook,PySpark已经配置好。
pyspark
十、扩展阅读与参考资料
《Spark快速大数据分析》(作者:Matei Zaharia,Spark创始人之一,权威指南);Spark官方文档(https://spark.apache.org/docs/latest/);《Python数据分析》(作者:Wes McKinney,Pandas创始人,讲Python数据分析);Coursera课程《Big Data Analysis with Apache Spark》(IBM的课程,讲Spark实战);Databricks博客《PySpark Tutorial for Beginners》(详细讲PySpark的使用)。
最后:大数据不是”高大上”的技术,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Spark+Python的融合,让我们能用最熟悉的Python,处理最棘手的大数据问题——这就是技术的魅力:把复杂留给框架,把简单留给用户。
下次遇到”数据太大算不动”的问题,不妨试试PySpark——你会发现,大数据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