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丨登记结婚拟将不用户口簿?终得自己背负起自己的人生

原文戳:时事丨登记结婚拟将不用户口簿?终得自己背负起自己的人生


婚姻登记拟不再需要户口簿?一石激起千层浪,十之八九都是谩骂的声浪。我不知道真理有没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常常是不在多数人那儿的。被无数人批斗过的孔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说到底就是,众人好恶不是重点,关键只在察。那么,就让我来尝试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吧。

纵观网友留言,我提取了如下几点高见。

(1)担心个人信息安全:有网友担心,如果不需要户口簿,一旦身份证丢失或被盗用,不法分子就可以拿去办理结婚登记,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担忧婚姻的严肃性降低:一些网友认为,不使用户口簿可能会让一些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变得轻率,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影响婚姻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3)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失去控制:一方面,网友认为没有父母把关,年轻人可能因冲动上头或被欺瞒等缘由“结错婚”;另一方面,网友表明出对于子女可能瞒着父母结婚的担忧,难以接受为人父母者竟对子女的婚事毫不知情或事后方才获知。

(4)对女性的未来感到不安:有网友提出,结婚变得如此“易进难出”,女性将被婚姻牢牢锁住,在遭遇家暴等恶劣事件时无法脱身,所谓“头七都过了,离婚冷静期还没过”。

以下,我会针对各路意见来给出我的辩词。

(1)无论哪一版的《婚姻登记条例》都明确要求必须男女双方共同到场才能办理登记,所以单纯丢一张身份证问题并不大,除非还有人能冒充你。我查了一下,过去确有冒用身份信息结婚的案例,许多都是身边亲人犯案,也有外人,这说明户口簿并不能确保你不被冒充。而自2018年起,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被结婚”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由于人脸信息比对可以直接、有效地验证持证人和所持身份证是否本人的关系,相比之下户口簿只能在主观上起到一个增加可信度的作用,并非关键要素。

(2)严肃的反义词,随意。何谓婚姻的严肃性?就是不随意,慎重行事——不单是在思考结婚时,任何时候都应该认真对待婚姻,例如动不动闹离婚,这也是不严肃的表现。但是,严肃认真不体目前手续的繁琐上,并不是说多一本红本本就严肃,没有就不严肃。婚姻登记需要什么流程、手续,要看什么证件,都是基于确保婚姻缔结之正当性的出发点,过去需要户口簿配合身份证等来验证当事人身份,而目前技术手段进步,一张身份证足矣,不要户口簿不是简化程序的便民之举吗?从家庭内部来说,严肃性也不依赖于向父母“申领”户口簿这一动作上,个人认为,和父母认真地谈论关于结婚的计划,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祝福,这才是严肃性的真正所在。总而言之,户口簿无关婚姻之严肃性,更无关乎其稳定性,退一万步将,现阶段离婚率攀升的问题已经很普遍了,婚姻的不稳定这口锅实在没法让户口簿来背。

(3)我始终认为,父母本就不该掌握子女婚姻的控制权,即使以“爱”的名义。可以影响,但不能控制,可以帮忙把关,但不能代下决定。这是由于,决定所带来的后果,无论好坏最终都是由你去承担无限责任,没有人可以代为负责,包括父母。所谓责任和权力对等,承受责任最大者自然掌握其最终决定权。我们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大家都是成年人,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应该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大事并为之负责。自己做决定并非独断专行,不听父母旁人的意见,毕竟“结错婚”受影响最大的还是自己,也正因此我信任大多数人都会深思熟虑并充分听取父母亲友的意见。我想强调的是决定权总该在自己手里,父母依然可以提供意见提议,但不能越俎代庖。当两方意见一致时,登记要不要户口簿都一样;而当意见不同、分歧始终无法消除时,父母应该服从子女的决定——可实际却是,户口簿让父母享有了过大的权力,一票否决的能力。子女为什么刻意对父母隐瞒婚事?只因后者掌握了过大的权力——既然无法正面抗衡,只能采撤销极策略。从这一点来看,撤销登记需要户口簿的规定也是好的,它省去了被控制的子女偷户口簿的功夫。

(4)婚姻“易进难出”似乎确有不妥,仅从个人婚姻自由的角度出发,理当是“易进易出”才对。说到这里,实则本就可以停止讨论了,问题出在“难出”上,和“易进”无关,一码归一码。至于“头七都过了,离婚冷静期还没过”,已经没有逻辑可言,大抵是忽略了离婚还分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的跟风者宣泄情绪的产物。

可以理解,人总是习惯于既有事物而害怕改变,喊了几十年婚姻自由的口号,到底只是叶公好龙而已。既是要自由,那便要学会自主决策,并懂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道理。结婚的确 影响重大,我们要选择相伴一生、共度数十载的伴侣,所以更应该擦亮眼睛,充分调查后做决定。你当然也可以选择把决定权让出去,交由父母替你拍板做主,但那不是一种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让别人帮你做决定,等同于把控制自己人生航船的权力交给了别人,你避免了做错决定,但依然可能要承担别人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我认识许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由于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大,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王小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