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在“We,Robot”活动中因使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制作宣传图片而陷入版权纠纷。《银翼杀手 2049》的幕后公司洛杉矶 Alcon Entertainment 对特斯拉、马斯克及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提起诉讼。据了解,特斯拉和华纳兄弟探索公司在当地时间 10 月 10 日下午,也就是发布会在华纳兄弟片场举行的数小时之前,才临时向 Alcon 申请使用《银翼杀手 2049》的影像。虽然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拥有该电影的部分授权权利,但由于活动会进行全球直播,影像的使用许可必须直接从 Alcon 获得。在 Alcon 的法律和许可部门知晓此事后,便立即向相关方发出了明确的拒绝。不过,特斯拉不顾拒绝,依旧将《银翼杀手 2049》中的镜头输入 AI 图像生成器,制作出“轻度风格化的虚拟剧照”,并在“We,Robot”发布会上进行了显著展示。电影《我,机器人》的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也曾在社交平台上就特斯拉“We,Robot”发布会与自己电影中的构想惊人的类似性展开讨论,挑动了公众对于创意产权的敏感神经。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问题的深刻思考。在科技与艺术不断交融的当下,如何明确版权界限,确保创新与合法权益的平衡,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界限如何明确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现象日益增多,不过其版权界限却处于模糊状态。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 Stable Diffusion 等人工智能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图像生成领域。在一些案例中,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存在争议。
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多起案件为例,涉及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纠纷。在这些案件中,法院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是否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方面,法院认为如果在生成图片的过程中,使用者进行了必定的智力投入,如设计人物呈现方式、选择提示词、安排提示词顺序、设置相关参数等,那么涉案图片可能具备“智力成果”要件,从而有可能被认定为美术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例如,在李某与刘某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中,原告李某使用开源软件 Stable Diffusion 通过输入提示词等方式生成涉案图片,并将其发布在小红书平台上,后发现被告刘某在百家号文章配图中使用了该图片,引发了版权纠纷。
另一方面,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界限明确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可能使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获得了相应的授权,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以音乐领域为例,AI 音乐生成大模型 SUNO 或许从数据库里学习了几十亿首曲子,如果均要事先获得许可方能使用,交易成本将极其高昂。其次,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可版权性问题,目前在法律界和实践中存在广泛争议。虽然已有司法判决支持其著作权保护,但不同的观点依旧存在。例如,有网友质疑模型作者对模型有版权,但并不天然对模型生成的图片有版权,更不天然对图片重绘的衍生品有版权。
此外,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法规制困境仍待理论和立法予以明确。欧盟出台《人工智能法案》,美国发布《人工智能法案蓝图》,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相关政策。不过,在输出环节,人工智能生成作品涉及创造性、原创、创作等概念的认知和分析,同时关乎版权人格论、激励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界限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在法律、技术、伦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平衡各方利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创新应用。
目前,指控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被用来为《我们,机器人》活动创作宣传艺术,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界限不明确所带来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版权规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宣传艺术的版权归属,以及是否存在侵权行为。这不仅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产生影响,也可能对整个人工智能图像生成领域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因此,相关部门和行业应加快制定明确的版权规则,以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使用和传播。
如何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的监管
在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对其监管至关重大。
2024 年 6 月,捷克法院在第一起关于版权和人工智能的案件中,拒绝承认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保护。该法院认定原告无法证明自己是图像作者,且根据捷克《版权法》,作者只能是创作作品的自然人,而人工智能模型本身不可能是作者。
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监管机构也在积极应对挑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报告(2023)》指出,产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聚焦于著作权,从输入端需要界定合理范围和侵权责任承担,从输出端需要明确 AI 创作物的保护范围。
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的监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明确法律规定中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问题。目前对于作者的认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不同情况下,如自然人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公司开发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像等,版权到底归属于谁。其次,加强对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的监管。在训练过程中,若涉及使用拥有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算法模型训练,需要明确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如何界定侵权责任。再者,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使用和传播进行规范。例如,对于未经授权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行为,要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加强对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版权意识,使其了解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问题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总之,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的监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以确保版权保护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归属
目前,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问题存在必定争议。从相关案例来看,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李某与刘某侵害作品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明确了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作品”属性和使用者的“创作者”身份。在全国首例涉及“AI文生图”著作权的案件中,一审法院认为人们利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片时,本质上仍是人利用工具进行创作,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不同的观点也存在分歧。有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认为生成的内容并不具有版权,有的则认为版权归属于公司,还有的认为主要取决于使用方式,作为 AI 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用户;作为一种创作工具被使用,版权可能归属于大模型。专家表明,并非所有的人工智能生成作品都属于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应该遵循我国现行著作权相关法律规则,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属于作品进行客观判断。
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归属是加强对其监管的重大基础。第一,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在不同使用场景下,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归属问题。例如,可以根据使用者在生成图像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来确定版权归属。如果使用者只是简单地输入几个提示词,而大部分的创作工作是由人工智能模型完成的,那么版权归属可能需要进一步商榷;如果使用者在输入提示词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量的参数调整、模型权重修改等工作,那么可以认为使用者对生成图像的贡献较大,版权应归属于使用者。
其次,建立健全的版权登记制度。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可以设立专门的版权登记渠道,要求使用者在生成图像后及时进行登记,明确版权归属。登记制度可以包括图像的基本信息、生成过程、使用者的身份信息等内容,以便在发生版权纠纷时能够快速确定版权归属。
此外,加强对人工智能模型研发企业的监管。要求企业在使用拥有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算法模型训练时,必须获得合法授权,避免侵犯他人的版权。同时,企业也应该对其生成的图像进行必定的审核和管理,确保生成的图像不侵犯他人的版权。
最后,提高公众的版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公众了解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问题,知道在使用和传播这些图像时应遵守的法律规定。公众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时,应尊重版权,不得随意侵犯他人的版权。如果不确定图像的版权归属,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查询或咨询专业人士。
综上所述,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版权归属是加强对其监管的关键一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登记制度、加强企业监管和提高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