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老师给上课说话学生戴小蜜蜂扬声器的视频引发热议。最新消息显示,涉事老师已离职,并在网络开启个人账号。
该事件再度将教育“触网”话题带上热搜。当前,纷繁的教育类短视频里,不少作品是师生以随手拍的方式展示教育正能量,予人启迪;但也不乏作品以教育为噱头,让本应教书育人的地方成为个人秀场,让学校成为流量蓄水池。
教育入网,镜头应对准哪里?
账号名为“小邓同学(小蜜蜂老师)”的涉事邓老师,不算行业另类。
短视频时代,万物“互联网+”,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许多老师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打造个人IP,入局短视频,抢夺流量。
有的把镜头对准课本,分享硬核知识。没有剧本也没有人物,书本、习题、书法、绘画……专业就是绝对的主角,老师就是最佳解说。
有的把镜头对准讲台,一展教师风采。一间教室,三尺讲台,老师上面讲课,学生台下互动。如当年在新东方任教的罗永浩、复旦大学教授陈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都由于学生上传他们有趣而有哲理的授课视频而出圈。
有的把镜头对准职业,建立复杂人设。一些博主借老师身份,以反差剧本来制造话题。列如,前段时间有个热搜“终于变成了家长放心的样子”,不少真假教师纷纷展示课堂内外变装,引无数浏览。
有的把镜头对准学生,打造“最强群演”。看似记录校园生活,但学生是重点,各有各的人设。群演也分正反派,人设更分学霸和后进生。列如,课堂问问题的游戏,总有几个冒尖的学霸,也总有答非所问、引人大笑的后进生。
分享课堂和校园,如此入网,并非坏事。争议的是镜头对准的对象应该是谁,又应如何保护镜头里的学生。
教育短视频赛道早已挤满了人,仅靠“教书”,很难出圈。对准“童言童事”,似乎成为流量的捷径。
不过,一旦学生“群演”人设固定、传播破圈,就很容易被人围观和议论。尤其对拿到“后进生剧本”的学生很不公平。这次涉事的小邓老师,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就像有网友说的:错不在于老师管理严格,而在看似分享管理课堂方法,但镜头清晰对准被罚学生,让未成年人暴露于千百万人的唾沫星中。在千百万网友为老师做法点赞时,又有谁看到了孩子的无助?上课说话,就活该下课后被全网围观议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显然,把镜头对准未成年人涉嫌违法。网红教师不能以擦边法律为噱头,否则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教师,就走向了伤害学生的对立面。
把镜头对准谁,教育就在哪里聚焦。教育类短视频,不能只顾流量,不顾正能量。我们欢迎有更多教育类视频触网,但镜头之下,应格外谨慎。
镜头对准的方向,要符合法律规范。我国已构建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完备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体系,对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镜头之下,不可违规。
镜头对准的方向,应多一份风险评估,谨慎而行。未成年人还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拍摄要谨慎,要做好不利因素评估,避免炒作。剧本之中,要尊重隐私和自尊。
镜头对准的方向,不妨多一些鲜活生动的一线场景。镜头不妨对准民之关心,多一些教育政策解读,多一些家校互动,回应人民关切,传播教育声音,讲述教育故事。
教育视频主题千千万,但核心都应以“教育”为主。在保护学生的前提下,把镜头对向该聚焦的地方,而非争议的地方;也期待有更多优质视频出圈,引导孩子和家长。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边钰 刘志杰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