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元
海尔是我一生的大学。
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候,我收到两份聘用通知书:一份是中国某研究所,另一份就是海尔。经过反复思考我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重大的选择—我选择了海尔,由于当时我就一个想法,一个优秀的大企业必定会是一所好大学,选择了它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自己人生的方式,这一选择就是十二年。当真正离开这个为之奋斗的“母校”后,则是愈来愈怀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站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快速起飞
果不其然,入职海尔才一两年,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竟然如此近距离亲密接触只有在新闻和电视上才能见到的世界级的企业和知名人士,像微软、INTEL、三星、LG、索尼、松下,甚至坐到谈判桌前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商务谈判,这样的阅历,实事求是的说有可能是在一个小的企业、一个小的平台上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发生。大的优秀企业特别是能够代表民族品牌的企业,就像商业经济海洋中的一首航母,你本人是渺小的但你的视野是母舰的视野,你是站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快速起飞,一两年可能飞到别人十年达不到的高度。
短短几年,我参与并主导了与LG的合作、与东芝联合实验室的挂牌、与台湾声宝集团的签约,让谈判桌前的日本人惊讶于对面海尔人年轻。后来又参与了世界顶级赛事奥运权益的赞助,单合同文本堆满一屋子直到天花板,以及美国NBA官方合作伙伴、官方指定产品的合同洽谈,让NBA联赛的高层官员、球星为我们国家的名牌产品背书证明;从始到终促成了同EMI、百度、搜狐、淘宝、腾讯、迅雷等互联网巨头的新商业模式的结盟。我信任这是我许多的同龄人所不具有的履历,我不是在说我本人是多么优秀,只是我站在海尔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我在这个强劲无比的平台上在做事,没有这样好的平台我可能一事无成或什么都不是。
给我一片沙漠 还你一片绿洲
由于企业的悉心栽培、身边工作“师长们”的言传身教,特别是集团高层的耳熏目染,我在海尔得以快速成长,不到两年的时间经过赛马机制、我竞聘成为最年轻的部长之一,手下管理着不少老资格的“处级干部”。之后的时间海尔培养的是我如何从一个优秀的士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可以独挡一面的中层干部,培养的是接担子、抓管理、带队伍、把一份新的事业从从小做到大的能力。我特别感谢这一个阶段的磨练、锻压,稻盛和夫老先生说的的确是:“工作是磨练一个人灵魂和斗志的道场”。通俗一些来说,当今世界充满硝烟的战场不多见,但没有硝烟的商业战场则日益残酷,这个时代经济的版图是靠品牌来划分的,技术的版图是靠专利和知识产权来划分“国界”的,而大的优秀企业是年轻人最能建功立业的“战场”,中国的企业距离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大差距,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是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自己世界级品牌的一批企业。
这个阶段的几年一个硬仗接着一个硬仗在打。经历了受命负责高新产品开发上市、组建新的平板显示事业部和销售团队、创立商用工程部几个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当时的我们一批干部的唯一一个信念就是“给我一片沙漠,还你一片绿洲”,硬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才行,非得要从别人绝望的大山上挖出我希望石头来,这样才能不辜负企业的信任和提供的舞台。当然每次成功的背后都凝结了十倍的心血、都是要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不过也会收获让人无法体会的成就感。我还记得:所负责的行业首批声控电视机未上市就获得一大笔订单,为了如期让新品问市,我“趴”在生产线上通宵不离地一呆就是一星期。为了打开高清电视墙这类新产品领域的市场,在东北三省的火车站施工调试一待就是二三十天,深夜火车站候车厅人员混杂差点冲突挨打。在同外资品牌争夺机场显示屏工程的“战役”中,每次重大竞标的前夜对标书的每一行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项的报价是审了又审,甚至对参与即将天亮后竞标答辩会的衬衫颜色也迷信式的选成红色。付出就有回报,一年的时间全国各大机场、五星级酒店集团的工程很大一些比例都被海尔人攻占。
这个阶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点:第一,最大的资源支持就是海尔的牌子和平台,无论何时何地一提海尔,客户都会敬你三分,如果是小的不知名的企业可能连门都迈不进;第二,公司给予的高度信任,为了竞标夺单的工作需要,当此时公司章和法人章都是挂在腰间的,公司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是即时响应和24小时支持的,调动资源的权限也很大。可以肯定的说,离开此两点必定是失败的。我超级感谢企业和总裁们把这么宝贵的机会交付给我,如果是别人也未必就比我做的差到哪里,甚至还会比我好许多。
我后来也常常对新入职的员工讲,“在一个大企业工作时间低于五年必定是一知半解的,只是学些皮毛,出去闯会误事,还不能轻易浅尝辄止地跳槽。如果要得到‘真传’和‘精髓’则最好十年。”这是需要不断顿悟的十年,这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十年!有了这个十年,你就会知道自己谋得的不只是一份薪水,也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份事业,你与之共同成长的事业。
永远的高山 一生的大学
在海尔工作的这十二年,实则就是在“海尔大学”深造学习的十二年,我超级珍惜这十二年:有张首席、杨总裁这样大师级的企业领袖作为校长和导师,有堪为精英翘楚、独领行业风骚的公司高管们作为言传身教的老师,有在全球各市场、各领域纵横驰骋、颇多建树的青年才俊作为战友,超级的幸运。
他们对我的影响超级深,我深受公司领导人的敬业精神所感染。由于公司高级经理人会议每周六召开雷打不动,所以张首席时间节点就围绕周六,趁周末的时间出差周五赶回,要把海尔全球的制造中心、研究设计中心、各个国家的销售公司走一遍。而在总部的每天早上都提前一小时到公司,二十几年来像普通员工一样上班打卡。我们的杨总裁那么大的年纪才刚刚从一个区域视察回来,已经晚上十点依旧精神抖擞的连夜开会研究工作、制定决策……
我超级钦佩张首席变革和革新的精神,和三星董事长李健熙一样,伟大的企业领袖永远是企业的敌人,知未名、观未见,先于行业一步变革,以无形胜有形。二十多年来,从质量战略、名牌战略、多元化、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到现款现货、消灭库存、业务流程再造、倒三角、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那一次不是开风气之先又成行业之率,全球数万员工历经由变革之初观望怀疑到实践明证后的坚信不疑、坚决追随。中国的企业家少有看透十年的,更少有看透二十年的,我认为张首席是看透一个时代的人。84年创业至今海尔战略无大错,面对这么多年的质疑、毁谤,不为之动摇像对待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需要的是超级之高的定力、境界,一往无前的决心和魄力。
“一个人最难管理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管理干部都受益于张首席这个精神导师的教诲,基本上都能有一个强劲的内心世界。每一次新模式、新变革的发萌与推动,每一年的创业纪念日讲话、每一次新春望年会的寄语、甚至每一次应邀参与高峰论坛演讲,每一次同世界大师级人物的对话,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次耳提面命、思想上的沐浴一新。当然直面市场的压力和雷霆棒喝同样让大家快速成长。张首席本人超级博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有超级深的造诣,常常引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同时他又超级善学,几十年如一日紧密关注全球最前沿的商业模式变革、最潮的西方管理思想,正由于这样的言传身教海尔的干部都是超级好学的,出差时行李箱里必定要有一本新书来看,机场成了管理干部的最好的读书地方。有时候我在想,能够同张首席这样的企业领袖如此近距离共事、时时可以当面聆听管理大师最新思想的春风化雨般教诲,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真是何其幸也!
出差从飞机的舷窗里俯视海尔园区和海尔外圆内方的红色总部大厦,常常的夜里乘车路过仍旧灯火通明的海尔创牌大楼,或者在不同的国度看到矗立的海尔巨幅广告牌,有时候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这个我们民族的世界级“品牌大厦”里有我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耕耘,我为之自豪。此时我知道,我身上已经深深烙上了“海尔印”——也就是时时创业、事事创新的精神。
记得毕业十周年应邀到大学演讲,我说:“什么叫母校?那就是在学校时自己怎么说、怎么评论都可以,但离开后别人说一句‘不是’你就会和他‘急眼’的地方”。我是“海尔大学”的一名学生,海尔之于我就是这种感情。我信任离开海尔后的时间里,每次工作有所小成或碰到事业的硬骨头要啃时,我都会在内心告诫自己:“加倍努力,你是海尔的学生,不能给海尔丢人,不能给张首席、杨总裁丢人!”
海尔是我一生的大学,我永远是海尔的一名学生。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