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容易被蒙蔽,可能不是信息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大脑机制的默认设置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过的两难窘境,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更重大的是,这种刻板印象无处不在,甚至会阻碍我们做出判断。

妨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判断的因素有:

1.所看即答案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个经过验证的决定:你是从“旁观者角度”,还是“当事人角度”出发,你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

研究发现,如果你选取“当事人角度”,你的目光会放在当事人身上,并尝试对他的所做所为做出解释,从而忽视了与之产生影响的周边环境。

我们大脑里的最终成像是:当事人在“画面”中清晰地近乎扎眼,而与之互动的周围环境糊涂成一片。这样难免对当事人的行为产生偏见。

而如果你选择“旁观者视角”,你就会对客观环境关注多一些,对当事人的体察少一些。

更重大的是,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立场。对立场的偏见,来源于过往的经历,兴趣爱好,还有“亲密关系”。

列如,一个孩子向奶奶告状,说另外一个孩子打他。奶奶很可能对另一个孩子说:“不要动手打人。”这种来源于亲密关系的偏好,让这位奶奶忽视了另外一个可能:先动手打人的是自己的孙子。

2.先出先赢

影响人们做出判断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先出先赢。

列如:上面打架的例子。先告状的孩子,往往会赢得更多的同情和关心。

人们往往对最先接触到的信息,没有思辩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篇报道的文章往往成了真相。不仅如此,在商业世界,人们同样会遭遇到类似的问题。

所谓造谣一张口,避谣跑断腿,就是这个意思。

3.判断

人们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别管是“所看即答案”还是“先出先赢”,都在左右我们的选择。

那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说如何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呢?

答案是:让子弹飞一会。

疼爱孩子的奶奶,不要听风就是雨,听到孙子说有人打他,就立刻做出反应。可以听听另外一个孩子怎么说,可以问问周围人的说法,你会更容易站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站在中立的位置,帮孩子的成长把好关。

对于网络上出现的热点新闻,不要在第一时间选择信任,发表观点。可以从多平台,多视角去了解它,听听别人的见解,再做决定。

当自己的生活有变化时,不要急着否定和抵抗,而是要分析变化带来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再做判断也不迟。

总结,我们容易被蒙蔽,可能不是信息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大脑机制的默认设置。了解这些默认设置,反其道而行之,得到相对客观和真实的结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