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10月6号的时候微软开了一场发布会,发的东西乍一看也没什么稀罕:Hololens全息眼镜半年前已经发布,本次只不过补充了一些细节和销售信息;Microsoft Band 2是升级产品,卖250美刀的智能手环原本关注度就很低,除了换用了曲面屏,初代备受嫌弃的外观并没有改善;发了新的平板电脑Surface Pro 4,同样是升级产品;发了两款新手机,硬件配置是Android阵营旗舰早就用了半年的,搭载的系统Windows 10 Mobile之前也已经发布过;唯一的新品类是Surface Book笔记本电脑,但PC市场最近几年已经几乎停止增长了。但是发布会第二天,全体软粉集体高潮,颇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赶脚。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细细说。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第一是手机。一个新平台要吸引用户,必须要靠旗舰产品而不是平价产品;旗舰产品代表着这个系统到底能够做到什么什么程度。但WP平台上已经很久没有旗舰了,自从微软收购了诺基亚手机部门,其他厂商彻底放弃生产WP系统的手机,上一次还是HTC(碍于情面)推出的M8 WP版(已经一年多了!),而收购回来的Lumia品牌也仅仅推出了Lumia 640/640XL这款定位中低端的产品。本次发布的Lumia 950/950 XL憋足了一口气冲到了装备竞赛的最前线: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Lumia 950)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Lumia 950 XL)

  • 尺寸:5.2寸(950)/5.7寸(950XL),塑料机身黑白两色

  • 屏幕:Amoled 2K屏,康宁大猩猩3代(950)/4代(950XL)

  • 处理器:骁龙808(950)/810(950XL)

  • 内存与存储:3GB内存,32G起存储,支持TF卡拓展

  • 通讯:分单卡版和双卡版,支持联通2/3/4G及移动2G,双卡版不支持CA载波聚合

  • 充电:USB 3.1 Type C接口,支持高通快充,支持Qi无线充电,3000mAh(950)/3340mAh(950XL)

  • 摄像头:1/2.4寸2000万传感器,6镜片,支持光学防抖,三色温补光灯,可录制4K视频;前置500万,支持虹膜识别

尽管系统不同,骁龙810还是改不了容易上火的体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给Lumia 950 XL用上了液冷散热,而这项技术也已经出目前Sony Xperia Z5中。基本的原理是利用热管将内部的CPU热量迅速转移到机体表面,然后通过散热较好的部位散热。因此950的发热可能不会像Android旗舰一样某个部位发烫,而是整机均匀地变暖,反正也到了需要暖手的季节了……

硬件的问题解决了,但软件怎么办呢?目前iOS和Android已经瓜分了90%以上的市场,微软的移动平台Windows平台始终默默无闻。实则在十年前微软也曾经在这个领域呼风唤雨过,旗下的Windows Mobile系统市占率最高在一半以上。但延续windows“大而全”设计理念的WM系统实际上在当时性能相当有限的移动设备上表现并不好,也主要是靠其强劲的PDA功能占领商业市场而已。当时更轻量的塞班系统逐渐崭露头角,一度成为“智能手机”的定义者。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这段陈年往事快进,为什么今天微软在移动领域沦落到如此落魄的下场呢?最主要的缘由恐怕是微软两次背弃消费者吧。从WM6.5向新系统升级时,微软表明WP7的整个系统交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WM6.5分为触屏和全键盘两种版本,而WP7完全为触屏设计),因此之前的WM产品无法升级;而在WP7向WP8演进的时候,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了:微软把WM一直以来在用的CE内核换成了WinNT,WP7再次被抛弃(仅获得了一个安慰性的WP7.8升级)。

经历了两次洗粉,消费者再也没有兴趣关注短命的微软产品,而彼时Android已然从初期的胎盘成长为翩翩少年了。除了被捆在同一根绳子上的芬兰蚂蚱诺基亚,鲜有厂商愿意推出WP产品(印象中除了一些外国山寨之外,只有HTC发善心给老前任做了个M8的WP8版)。前几天看到数据说WP在国内的份额已经升至2.3%,这是不错的进步。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那么微软到底为什么要做这种大死,还要连作两次呢?我们把时间再往回拨一点点:在Windows 8发布的时候,除了常规给PC用的版本,Windows还出现了一个为ARM处理器(就是各种各样手机平板用的处理器)准备的版本,叫做Windows RT。这个版本诞生的时候,业界一度以为这意味着Wintel联盟的破裂,而微软在宣传RT系统的时候也含糊其辞,普通用户几乎无法理解它和普通桌面版Windows的区别。根据后来的技术文章,Windows RT实际上就是ARM指令集版的完整Windows,只不过微软为其加上了严格的限制,让它只能安装微软商店中的应用。Windows RT系统的产品也相当少见,比较有名的就只有surface(是的,一开始的surface搭载了个残废系统,而Surface Pro才是标准版windows)和诺基亚的Lumia 2520。

虽然Windows RT系统很快被放弃(微软已经明确表明RT系统不会升级到Windows 10,主要是Intel的Atom处理器太给力,以ARM处理器级别的功耗水平提供了桌面Windows的支持,微软自然没有必要再给ARM处理器做Windows系统,而一干平板设备也都纷纷用上了标准桌面版系统),但Win 8系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方向。到Surface出场,基本上就很好理解微软想要做的事情了: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从最左边的树莓派(小型开发板,一般用来组建智能家居),到手机、大屏手机(Phablet),接着是便携式平板(7-9寸)、桌面式平板(10-12寸)、平板笔记本二合一产品、传统笔记本,再到传统桌面电脑、游戏机(Xbox One)甚至背后的办公演示用大屏幕,全都可以由同一个系统家族驱动,而采用通用软件标准开发的软件,则可以直接跑在上述所有设备上。

这就是微软的野望。

手机上的WP操作系统几经波折,通过两次断臂式的变革完成了归队;Intel的超低功耗移动处理器Atom,加上9寸及以下平板设备免Windows授权的优惠策略,把大批平板厂商变为战友;而从Windows 7、Windows 8长达一年的限时免费升级Win10策略,让Win 10桌面端成为有史以来份额提升最快的桌面版Windows。加上Xbox One的推出和更新,至此,一个普通用户所有能够接触到的电子设备,都可以跑微软的系统了。

我们曾经说,一个系统上的应用与使用这个系统的用户是永恒的鸡和蛋难题,所以苹果的生态系统才尤为重大;目前,一瞬间,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用户都变成了同一个系统的使用者,这庞大的用户数对开发者会有怎样的吸引力呢?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10月6日这场发布会用时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却接连拿出了五样重量级产品,以至于大家都在调侃Lumia 950之前被各种泄露是由于发布会时间不够。

之前WP用户曾经由于倍受歧视,曾经一度引发了1%暴动,但最终局面也没有出现大的改变,由于应用这个东西就像苍蝇一样,哪里有油水哪里才会有。在WP手机销量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较大提升的方法,微软就奔着自己的野望一路狂飙了:从Windows 8开始就在准备、在Windows 10中正式推出的UWP(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通用Windows平台)应用诞生了。

这种技术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由于微软可是整整鼓捣了三四年哪),可以理解为微软用Windows 10当作应用和硬件之间的中间层,让应用只和Windows 10沟通,而兼容不同硬件的工作就由Windows 10来完成(这可是Windows的强项!)。如果开发者的应用采用UWP技术开发,那么应用所面向的用户群体一下子从1%的群体变成了超级恐怖的数字(微软给出的预估是十亿级别)。有了用户,假以时日,应用必定会渐渐遍地开花的。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同一个应用在手机和PC上的不同表现:QQ(IM通讯)、开眼(视频集合)、劳拉快跑(游戏)

目前已经支持UWP的app:

  • IM类:QQ、Winegram(telegram第三方客户端)

  • SNS类:Twitter、贴吧极速版、糗事百科、HiPDA、微博、之乎(知乎第三方客户端)、果壳精选(第三方)、知乎日报(第三方)、汽车之家、

  • 多媒体类:开眼(豌豆荚的视频集合应用)、搜狐视频beta、网易新闻、三联生活周刊(第三方)

  • 工具类:Calculator²(计算器)、VLC(视频播放器)、有道词典、奇妙清单、快压(手机互传)

  • 电商:唯品会、大麦网(票务)、艺龙旅游、同程旅游

  • 游戏:劳拉快跑、Minecraft、狂野飙车8、神庙逃亡

实则需要列这种表就可以知道UWP应用还是很少,但是至少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厂商的努力,甚至连微博和淘宝也已经在内测中了。windows 10作为一个正式推出仅仅两月有余的系统,依旧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除此之外,微软还准备了两样黑科技:

1.直接提供工具(Microsoft Bridge),协助开发者将Android、iOS甚至webapp转制成WP应用

2.但是转制远水解不了近渴,微软又出了一招:直接在Windows 10 Mobile中内置Android运行环境(AoW,Android on Windows),让手机可以直接可以跑android程序!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微软提供的在线工具,开发者上传APK后会自动分析与Windows API的兼容性)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Windows 10 Mobile中用于兼容apk运行的组件)

当然,如果想要充分利用windows设备的功能(列如下面将要介绍的Continuum模式),并且抓住广大windows平台用户的心,开发者还是得老老实实准备原生程序才行。

微软的硬件已经硬起来,而应用的丰富已经可以看到曙光,但仅此而已是远远不够的。占据巨大份额的iOS与Android已经拥有了向前飞驰的巨大惯性,而要追赶他们,就必定要有「杀手级创新」。微软给出的答案是:把手机当电脑用。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微软推出了叫做微软盒子的设备,大小只有6cm X 6cm X 2.5cm,功能类似于接口hub,只需要一根USB Type C数据线与手机相连,就可以拓展出三个USB接口、一个USB Type C接口、一个HDMI接口和一个DisplayPort接口。外接显示器、鼠标键盘,手机就瞬间变身一台小电脑使用了。做个PPT改个Excel表格发个邮件给老板,完全不用带笔记本回家。当然,Continuum功能要求至少是骁龙808级别的处理器,因此之前配置不够看的旧设备就无福消受了。这也不算过分,毕竟你不会要求一年前的4G手机能支持载波聚合不是?

关于UWP技术与Continuum模式之间的关系,可以粗暴地这样类比:由于iPhone和iPad的面积相差很大,因此iOS平台的同一个应用分为iPhone版和iPad版,iPad版无法在iPhone上安装使用,而iPhone版在iPad上是简单放大而且有黑边的样子。后来苹果推了一项技术,让开发者可以把应用做成在iPhone和iPad上自适应的,这种应用叫通用版应用,UWP应用与WP和PC的关系就类似于通用版应用和iPhone以及iPad的关系;但仅仅自适应还不够,由于两种设备面积相差很大,所以使用习惯也相差许多,于是一些开发者在同一个应用中为iPhone和iPad准备了两套不同的界面,这就类比UWP的应用为WP提供了触摸、为PC提供了鼠标两套不同的界面,在不同设备上会自动启用对应的界面,就是Continuum模式。Continuum模式的前提是应用属于UWP应用,而一个UWP应用也可以选择不提供两种界面来节省精力。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手机模式下的邮件应用)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Continuum模式下的邮件应用)

Continuum模式最重大的意义是,由于是同一个应用拥有两套界面,因此在保证各自的操作习惯的同时,数据使用储存在同一个应用中。不用上传到网盘再下载,不用折腾莫名其妙出问题的同步,不用忍受反应迟钝的在线编辑,更不用担心在不同地方修改文件后出现的版本不一致问题,对于一个用户常常使用多个设备的情况是「杀手级创新」。

说到一个人用多个设备,那么选择一款备机的时候是否要选Windows Phone呢?

第一既然是备机,那么应该主要是插一张卡打电话收短信,挂IM通讯软件、SNS社交网络应用之类的轻量型应用。在这个前提下来看WP设备是否有优势呢?

性价比方面,显然Android一骑绝尘,iOS与WP设备难以望其项背。举个例子,千元级别可以买到1080P、高通615或者联发科MT6752级别以上的8核处理器,而WP依旧是一堆不同尺寸的720P+骁龙200 4核处理器级别(本次发布会也发布了新的低端机同样没有大进步);虽然低配WP手机由于系统优势在流畅度上并不输Android产品,而且基本应用都有了WP版,但可能还是脱离不了Android应用转制,根据多方实际测试,这样的配置应付Android应用这种耗资源大户的确是力有不逮;

系统操作方面,Android和iOS凭借广泛的用户群体已经发展到超级程度的地步,特别是许多国产品牌的Android固件的本地化已经相当出色;而WP虽然在商务使用情景下表现并不掉队,但自成一套的交互风格和小众系统惯有的简陋对普通用户依旧是不友善的。

在这种情况下,WP可能对普通用户依旧是缺乏吸引力的。尽管整合的Windows平台和Continuum模式拥有很大优势,但这种优势所面对的人群是十分狭窄的,这是不得不面对的实际。尽管我们看好Windows手机的未来,但在眼下的阶段,WP还不足以成为强劲的选择。希望在Windows的号召下和Lumia 950的带领下,能有更多的厂商推出相关设备,有竞争才有进步啊。

除了手机,微软发布会另一项振奋人心的产品Surface Book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欢呼。

下面是Surface Book的介绍视频,请务必在55秒处停止播放然后往下读文章,缘由后面会解释。

(如果上面的视频无法播放,请使用该地址访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zY4MDUyNA==.html

配置:

  • 厚度与重量:22.3mm, 1.5 Kg,金属机身

  • 尺寸与分辨率:13.5寸,3000×2000(强迫症患者欢呼!),支持1024级压感,附带磁吸手写笔

  • 配置:Intel第六代Core i5/i7处理器,8G/16G内存,128G起SSD存储,高配版为定制版GTX 950M级别独立显卡

  • 接口与续航:两个USB 3.0接口,SD卡读卡器,3.5mm音频口和一个Mini DisplayPort接口,背光键盘前置500万+后置800万摄像头,12小时续航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果你很乖地按了暂停,那么你和现场观众的感受超级一致。发布会直播的时候这段视频被播放了两次,第一次也是只播放到了一分钟的地方就停了,观众们听着台上的人滔滔不绝地讲「性能是MacBook Pro的两倍」、「续航12小时」之类的话超级不屑。目前你可以再看一次上面的视频,这次可以一口气看完。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Surface Book可以一键分离显示屏与机身,瞬间变成重量仅有728克、厚度仅有7.7mm(搭载iOS系统的iPad Pro是712g、7.2mm) 的高性能、全功能平板!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Surface Book可以在类似的尺寸和重量下用反转触摸屏和手写笔拳打MacBook Pro,而对多媒体工作者,Surface Book又可以用类似的尺寸和重量用配置和生产力软件支持脚踢iPad Pro,以一打二!也难怪在发布会当晚,最高配的Surface Book一抢而空,软粉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发布会直播时,面对和你第一次观看时一样不屑地现场观众,演讲人不怀好意地说「让我们再看一遍介绍视频」,才完整播放了后半段。在视频中显示屏被拔下来的一瞬间,直播弹幕瞬间满屏「给微软跪了」之类的话,而视频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站起来鼓掌,从来没想到这种苹果发布会的常见情景会出目前微软的发布会上。

在发布会的第二天,微博、推特的时间线很罕见地被微软刷屏。这一场发布会无比清晰地展现了微软构想的未来:Windows手机努力敞开怀抱,以各种方式借力其他系统的生态环境来改善应用匮乏的窘况,同时展现了移动设备作为生产力的强烈可能性;而大一统的Windows系统又将整个微软生态联系起来,从软件到硬件,从手机到电脑,从商务应用到艺术创作,微软以它强劲的生产力设备支持,以摧枯拉朽之势奔向一个真正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未来。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1.你是不是觉得每天带笔记本回家再带回上班,只为等老板修改PPT的意见?

搭载Windows 10 Mobile的手机会支持一个叫做Countinuum的功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拓展hub(与苹果的接口拓展坞类似),手机瞬间可以变身一台轻量级PC,可以外界键盘鼠标像操作普通电脑一样使用Office软件及所有符合通用Windows平台(UWP)规范的应用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2.用惯了触屏的你,已经不喜爱再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电脑了?

全面升级的Surface Pro 4,延续倍受喜爱的Surface Pro 3的一贯优势,并搭载支持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的Windows Hello生物鉴权技术,全新改良的键盘和继续进步的Surface Pen,成为你移动办公、艺术创作与课堂学习的优秀伙伴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3.我习惯用笔记本玩重型游戏,可是有时候看电影看到一半去厕所不能提一只笔记本进去吧?

只需一秒钟,拥有强悍性能的Surface Book即可变身平板,兼顾游戏表现和移动便捷性。想想看,一只比Macbook Pro性能强一倍的笔记本,还可以一分为二变成轻巧的平板使用,而这种切换仅需1s。无怪乎激动的软粉纷纷转发「我不是针对苹果,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段子。

Microsoft Anywhere: 微软的征途与梦想

至于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鼠标/触屏级别的输入输出设备Hololens,以及准确度可以媲美医疗设备的MicroBand 2由于对普通消费者并不实用,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相比较Apple,微软虽然也是常常出目前IT新闻中的名字,但关注度一直超级低迷。究其缘由,第一是微软更多地市面向企业用户,虽然像office和windows也是给普通用户使用,但变成日常应用反而不太注意;以及微软的产品大多在软件领域,以前的硬件产品列如Xbox和Zune播放器之类对国内用户来说超级小众,因此不像人人都有的iPhone一样有话题;再有就是国内用户对软件公司的关注度本身就比较低,列如问起WPS的公司是哪家许多人一时答不上来。

和微软众多产品一样,微软的口号始终在变,但其核心却越来越清晰: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achieve more,助力这个星球上每一个个体和组织成就更多。iPhone 推出至今已经8年,这8年是苹果在IT界的舞台上出尽风头的八年。但下一个8年的领头羊是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