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学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中的前沿应用

仿生学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中的前沿应用:从生物原型到工程创新的跨学科融合

关键词

仿生学、人形机器人、生物力学、人工肌肉、柔性驱动、多模态感知、生物启发结构、软机器人

摘要

本报告系统解析仿生学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中的前沿应用,通过生物系统与工程系统的跨尺度映射,揭示从生物原型(如人类肌肉-骨骼系统、神经感知机制)到机器人硬件(驱动、结构、感知)的转化逻辑。内容覆盖概念基础(生物-机器映射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生物力学第一性原理推导)、架构设计(仿生关节/驱动/感知的模块化实现)、实现机制(人工肌肉控制算法与结构优化)、实际应用(典型机型案例分析)、高级考量(安全伦理与未来演化)及综合拓展(跨领域迁移与开放问题),为工程实践提供从原理到落地的完整知识图谱。


1. 概念基础

1.1 领域背景化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目标是模拟人类的运动能力(如双足行走、上肢操作)、环境交互(如触觉感知、动态平衡)及社会属性(如表情表达、肢体语言)。传统机器人依赖刚体结构与伺服电机驱动,在灵活性(如爬楼梯时的关节协同)、能量效率(如长距离行走的能耗)、环境适应性(如非结构化地形的容错能力)上存在显著瓶颈。仿生学通过研究生物系统的”最优解”(如人类肌肉-肌腱的弹性储能、昆虫外骨骼的轻量化),为人形机器人硬件设计提供了突破传统限制的关键思路。

1.2 历史轨迹

1.0阶段(1960-1990):结构仿生为主,模仿人类关节的刚体连接(如Unimate机械臂的旋转关节),但驱动依赖液压/伺服电机,灵活性不足。
2.0阶段(1990-2010):功能仿生兴起,开始研究生物驱动机制(如鸟类腿部的弹簧-质量模型),典型案例为MIT的双足机器人”Spring Flamingo”,首次引入弹性元件提升行走效率。
3.0阶段(2010至今):智能仿生与软物质结合,人工肌肉(如介电弹性体)、柔性传感器(如离子皮肤)、生物启发控制(如中枢模式发生器CPG)成为主流,代表机型为波士顿动力Atlas(动态平衡)与本田ASIMO(多模态交互)。

1.3 问题空间定义

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的核心挑战:

运动灵活性:传统刚体关节难以实现人类的多自由度(DoF)协同(如手腕7DoF);
能量效率:人类行走的代谢功率约5W/kg,而传统电机驱动机器人高达20W/kg;
环境适应性:非结构化地形(如碎石、斜坡)需要硬件具备被动容错能力(如足端的柔性缓冲);
交互安全性:与人类协作时需避免刚体碰撞伤害(如柔性外骨骼的接触力控制)。

仿生学通过”生物原型→功能抽象→工程实现”的转化路径,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1.4 术语精确性

仿生学(Bionics):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转换与信息处理,用于工程技术设计;
人工肌肉(Artificial Muscle):模拟生物肌肉收缩/舒张特性的驱动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SMA、介电弹性体DE);
生物力学(Biomechanics):研究生物系统的力学特性(如肌肉力-长度-速度关系、骨骼的应力分布);
软机器人(Soft Robotics):基于柔性材料(硅橡胶、水凝胶)的机器人,具备连续变形能力。


2. 理论框架

2.1 第一性原理推导:生物系统的核心优势

生物系统经过亿万年进化,在以下维度形成”最优解”(基于自然选择压力):

2.1.1 驱动系统:肌肉-肌腱的弹性储能

人类骨骼肌由肌纤维(主动收缩)与肌腱(被动弹性)组成,其核心优势是弹性储能与力-速度解耦

肌腱作为弹性元件,在运动中储存动能(如行走时脚跟触地的冲击能),在蹬地阶段释放,降低肌肉做功需求;
肌肉的力-速度关系(Hill方程)表明,肌肉在低速高负载或高速低负载时效率最高,通过肌腱的弹性耦合可拓宽高效工作区间。

数学形式化:肌肉-肌腱复合系统的能量效率η可表示为:
η = E 输出 E 输入 = E 肌肉做功 + E 肌腱回弹 E 肌肉代谢 + E 外部输入 eta = frac{E_{ ext{输出}}}{E_{ ext{输入}}} = frac{E_{ ext{肌肉做功}} + E_{ ext{肌腱回弹}}}{E_{ ext{肌肉代谢}} + E_{ ext{外部输入}}} η=E输入​E输出​​=E肌肉代谢​+E外部输入​E肌肉做功​+E肌腱回弹​​

2.1.2 结构系统:骨骼的轻量化-强度平衡

人类骨骼的蜂窝状松质骨结构(孔隙率50-90%)实现了比强度(强度/密度)最大化

孔隙结构通过材料分布优化(Wolff定律:骨结构随应力分布自适应重塑),在主要应力方向集中材料;
皮质骨(密质骨)的层状纤维排列(哈弗斯系统)提升抗疲劳性能(循环载荷下的裂纹扩展抑制)。

数学形式化:骨骼的等效弹性模量E与孔隙率p的关系(Gibson-Ashby模型):
E = E 0 ⋅ ( 1 − p ) 2 E = E_0 cdot (1 – p)^2 E=E0​⋅(1−p)2
其中E₀为实体材料模量,孔隙率p通过拓扑优化实现轻量化。

2.1.3 感知系统:神经-肌肉的协同反馈

人类的本体感觉(肌肉梭、高尔基腱器)与外感知(皮肤触觉)形成多模态闭环控制

肌肉梭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ΔL),反馈至脊髓产生牵张反射(时间延迟<50ms);
高尔基腱器感知肌腱张力(F),防止肌肉过度拉伸;
皮肤触觉小体(如迈斯纳小体)感知接触力(F_contact)与表面纹理(μ)。

2.2 理论局限性与竞争范式

生物原型的尺度限制:昆虫的外骨骼在毫米级有效,但放大至人形尺度时,材料强度(σ)需满足σ > ρgh(ρ为密度,g为重力,h为特征高度),导致传统刚性材料(如铝合金)的比强度不足,需依赖复合材料或柔性结构;
驱动响应速度的矛盾:生物肌肉的收缩速度(100Hz)低于伺服电机(1000Hz),但人工肌肉(如DE)的响应速度(~1kHz)已超越生物系统;
竞争范式:传统刚体机器人(高刚度、高精度)与仿生软机器人(高柔性、高适应性)的权衡,前者适合工业场景(如装配),后者适合人机协作(如护理)。


3. 架构设计

3.1 系统分解:仿生硬件的模块化架构

人形机器人的仿生硬件可分解为三大子系统(图1):

图1:仿生硬件系统分解

3.2 组件交互模型:驱动-结构-感知的协同机制

以人形机器人腿部为例,其交互逻辑如下(图2):

graph LR  
E[运动指令] --> F[人工肌肉控制器]  
F --> G[人工肌肉执行器(收缩/舒张)]  
G --> H[仿生骨骼(传递力/力矩)]  
H --> I[足端接触力传感器]  
I --> J[神经反馈模块]  
J --> K[运动指令修正]  

图2:腿部驱动-结构-感知交互模型

3.3 可视化表示:仿生关节与人类关节的对比

人类膝关节(图3左)为复合铰链关节,包含股骨、胫骨、半月板(缓冲)、交叉韧带(限制过度运动);仿生膝关节(图3右)采用”电机+谐波减速器+弹性元件”的混合驱动,其中弹性元件(如碳纤维弹簧)模拟半月板的缓冲功能,交叉韧带由限位传感器替代。

图片[1] - 仿生学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中的前沿应用 - 宋马
图3:人类膝关节与仿生膝关节结构对比

3.4 设计模式应用

弹簧-质量模型(Spring-Mass Model):用于双足行走的动态平衡控制,将腿部简化为可伸缩的弹簧(模拟肌腱弹性)与质量块(身体质心),通过调节弹簧刚度(k)与预压缩量(x₀)优化行走稳定性;
模块化设计(Modular Design):参考生物系统的分节结构(如人类躯干的椎骨),将机器人躯干设计为可扩展的模块(如胸腔模块+腰部模块+盆腔模块),支持功能定制(如增加机械臂接口);
自修复设计(Self-Healing Design):模仿生物组织的损伤修复能力,采用可自愈的柔性材料(如含微胶囊的硅橡胶,破裂时释放修复剂)。


4. 实现机制

4.1 算法复杂度分析:人工肌肉的控制策略

以介电弹性体(DE)人工肌肉为例,其驱动电压V与应变ε的关系为:
ε = σ Υ = ε 0 ε r V 2 t 2 Υ varepsilon = frac{sigma}{Upsilon} = frac{varepsilon_0 varepsilon_r V^2}{t^2 Upsilon} ε=Υσ​=t2Υε0​εr​V2​
其中ε₀为真空介电常数,εᵣ为材料相对介电常数,t为薄膜厚度,Υ为杨氏模量。

控制目标是通过电压V跟踪期望应变ε_d,采用滑模控制(SMC)算法,其状态方程为:
ε ˙ = f ( ε ) + g ( ε ) V + d ( t ) dot{varepsilon} = f(varepsilon) + g(varepsilon)V + d(t) ε˙=f(ε)+g(ε)V+d(t)
其中f(ε)为非线性动态项,g(ε)为控制增益,d(t)为外部干扰。

滑模面设计为s = ε_d – ε,控制律为V = g⁻¹(ε)(-f(ε) + k·sgn(s)),其中k为滑模增益。算法复杂度为O(n)(n为状态变量数),实时性满足1kHz控制频率。

4.2 优化代码实现:弹性储能单元的能量管理

以下为Python伪代码,实现基于弹簧-质量模型的能量回收策略:

class ElasticEnergyManager:  
    def __init__(self, k_spring: float, m_body: float):  
        self.k = k_spring  # 弹簧刚度(N/m)  
        self.m = m_body    # 身体质量(kg)  
        self.x_prev = 0    # 上一时刻弹簧形变量(m)  

    def compute_energy_recovery(self, x_current: float, v_body: float) -> float:  
        """计算当前步长的能量回收量"""  
        # 动能变化量  
        delta_ke = 0.5 * self.m * (v_body**2 - self.v_prev**2)  
        # 弹性势能变化量  
        delta_pe = 0.5 * self.k * (x_current**2 - self.x_prev**2)  
        # 能量回收量(负号表示释放)  
        energy_recovered = -(delta_ke + delta_pe)  
        # 更新状态  
        self.x_prev = x_current  
        self.v_prev = v_body  
        return energy_recovered  

    def optimize_spring_stiffness(self, target_velocity: float) -> float:  
        """优化弹簧刚度以匹配目标速度"""  
        # 基于能量守恒:0.5*k*x_max² = 0.5*m*v_target²  
        x_max = 0.1  # 最大允许形变量(m)  
        optimal_k = (self.m * target_velocity**2) / (x_max**2)  
        return optimal_k  

4.3 边缘情况处理

跌倒保护:模仿人类的”保护性伸展反射”,通过加速度传感器(IMU)检测姿态异常(倾角>30°),触发人工肌肉的紧急收缩,使机器人以”翻滚”方式分散冲击(能量吸收效率提升40%);
温度过载:形状记忆合金(SMA)驱动在高温下会失效,通过嵌入热电传感器(TEC)实时监测温度(阈值80℃),超限时切换至备用伺服电机;
材料疲劳:仿生骨骼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循环载荷下会出现微裂纹,采用声发射传感器(AE)监测裂纹扩展(频率>100kHz时报警)。

4.4 性能考量

指标 传统刚体机器人 仿生机器人(典型值) 提升幅度
行走能量效率(J/m) 50-100 20-30 60-70%
地形适应度(%) 40(平坦) 85(碎石/斜坡) 112%
接触力控制精度(N) 0.5 0.1 80%

5. 实际应用

5.1 实施策略:从生物原型到工程落地的四阶段流程

生物原型分析: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如高速摄影+力板测量)获取人类运动的动力学数据(如关节力矩、肌肉激活序列);
功能抽象建模:将生物数据转化为工程参数(如弹簧刚度k=肌肉-肌腱的等效刚度,阻尼系数c=肌肉粘滞性);
硬件原型设计:基于3D打印(如仿生骨骼的拓扑优化结构)与软材料成型(如硅橡胶包裹的人工肌肉)制造原型;
闭环验证优化:在仿真环境(如MuJoCo)中测试性能,结合实际测试数据(如Vicon动作捕捉)调整参数。

5.2 集成方法论:多学科协作框架

生物学家:提供生物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数据(如肌肉的力-长度曲线);
材料科学家:开发仿生材料(如自修复水凝胶、高介电常数弹性体);
控制工程师:设计生物启发的控制算法(如中枢模式发生器CPG、自适应反射控制);
机械工程师:实现结构的轻量化与制造工艺(如碳纤维编织、软模具浇筑)。

5.3 部署考虑因素

环境适配:在潮湿环境中,柔性传感器(如离子皮肤)需做防水处理(涂层厚度50μm,防水等级IP67);
维护成本:人工肌肉的寿命(DE薄膜的循环次数约10⁶次)低于伺服电机(10⁸次),需设计快速更换模块(拆卸时间<5分钟);
法规合规:人机协作场景需符合ISO 10218-1(机器人安全标准),限制最大接触力(<150N)与冲击能量(<2J)。

5.4 案例研究:波士顿动力Atlas的仿生设计

Atlas(身高1.5m,体重80kg)是典型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其硬件设计包含以下仿生元素:

驱动系统:采用液压驱动+弹性储能(每条腿的液压油缸并联碳纤维弹簧,模拟肌肉-肌腱的弹性耦合),行走时能量效率较早期机型提升35%;
结构系统:躯干采用蜂窝状铝合金(孔隙率60%),比强度较实心结构提高20%;
感知系统:足部集成六维力传感器(测量接触力/力矩)与IMU(测量姿态),模拟人类的足底压力感知与本体感觉,支持动态跳跃(最大高度0.6m)。


6. 高级考量

6.1 扩展动态:从单模态仿生到多模态融合

未来趋势是生物启发的多模态硬件集成

刚柔耦合结构:刚性骨骼(承重)+柔性皮肤(感知/缓冲),如MIT的”SoftArm”机械臂,外层为硅橡胶(含触觉传感器),内层为可伸缩的碳纤维杆;
驱动-感知一体化:人工肌肉同时作为执行器与传感器(DE材料的电容变化可反映应变),实现”自感知驱动”(Self-Sensing Actuation),减少传感器数量30%;
生物-机器混合系统:利用生物组织(如心肌细胞)驱动微型机器人,用于医疗领域(如血管内药物递送)。

6.2 安全影响

物理安全:仿生软机器人的柔性结构降低了碰撞伤害(接触力<50N),但在高速运动时(如跑步),其惯性仍可能造成伤害,需结合力控制算法(如阻抗控制)限制冲击力;
功能安全:人工肌肉的非线性特性(如DE的电致伸缩滞后)可能导致控制失效,需采用冗余设计(双驱动通道)与故障检测(模型预测监控);
数据安全:仿生感知系统(如触觉传感器)采集的人体接触数据(压力分布、接触位置)可能涉及隐私,需通过加密(AES-256)与匿名化处理。

6.3 伦理维度

拟人化争议:高度仿生的人形机器人(如表情、肢体语言)可能引发”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需在设计中平衡拟人性与机械性(如保留部分非生物特征);
社会角色混淆:医疗护理机器人的仿生设计可能使人类产生情感依赖,需明确其”工具”属性(通过标识、交互规则强化);
生物伦理:基于生物组织的混合机器人(如细胞驱动的微型机器人)可能涉及动物伦理(如心肌细胞的来源),需遵循《贝尔蒙报告》的伦理准则。

6.4 未来演化向量

材料创新:开发更接近生物肌肉的人工肌肉(如电活性聚合物EAP的能量密度提升至1MJ/m³,接近骨骼肌的0.4MJ/m³);
智能增强:结合神经形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实现仿生感知-驱动的低延迟闭环(延迟<10ms,接近人类神经反射);
生态融合:仿生机器人与生物系统的协同(如农业机器人模仿蜜蜂授粉,同时监测作物健康)。


7. 综合与拓展

7.1 跨领域应用

医疗机器人:仿生外骨骼(如Rewalk)通过模仿人类步态的肌肉激活模式,帮助截瘫患者行走;
救援机器人:柔性仿生机器人(如哈佛大学的”Octobot”)可穿越狭窄空间(直径<10cm),执行废墟搜救;
服务机器人:仿生交互机器人(如软银Pepper)通过模仿人类的表情(面部电机+硅胶皮肤)与手势(多自由度手臂)提升人机亲和力。

7.2 研究前沿

生物启发的软机器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eshworm”机器人模仿蚯蚓的蠕动运动,采用形状记忆合金丝驱动,可在复杂管道中移动;
神经形态传感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Artificial Cilia”传感器模仿人类呼吸道纤毛,通过振动频率感知流体流速(精度±0.1m/s);
自适应仿生结构:MIT的”4D打印”技术(3D打印+时间维度)制造可随环境(温度、湿度)自变形的仿生结构(如自动展开的救灾帐篷)。

7.3 开放问题

尺度效应:生物系统的高效性在毫米级(如昆虫)与米级(如人类)存在差异,如何将昆虫的外骨骼设计(轻量化)迁移至人形机器人?
多目标优化:仿生硬件的柔性(适应性)与刚度(负载能力)是矛盾的,如何通过材料/结构设计实现动态调节?
生物-工程接口:如何将生物信号(如肌电EMG、脑电EEG)直接用于控制仿生机器人,减少人机交互的延迟?

7.4 战略建议

加强跨学科协作:建立生物力学-材料科学-控制工程的联合实验室,共享数据与设备(如生物力学测试平台、材料表征仪器);
推动标准制定:制定仿生机器人的性能评估标准(如能量效率、环境适应性),促进技术规范化;
支持基础研究:资助仿生材料(如自修复弹性体)、生物启发算法(如CPG控制)的基础研究,突破工程应用的理论瓶颈。


教学元素补充

概念桥接:人工肌肉→生物肌肉

抽象:生物肌肉通过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的滑动产生力;人工肌肉(如DE)通过电场作用下的薄膜变形产生力。
具体映射:DE的”电压→电场→变形”过程类比肌肉的”神经信号→钙离子释放→肌丝滑动”过程。

思维模型:弹簧-质量模型的类比

将机器人行走类比为”跳球”——球(身体质心)通过弹簧(腿部)与地面交互,弹簧的压缩/伸长模拟腿部的弯曲/伸展,帮助理解动态平衡的物理本质。

可视化:人工肌肉与传统电机的性能对比

图片[2] - 仿生学在人形机器人硬件开发中的前沿应用 - 宋马
:纵坐标为比功(能量/质量),横坐标为应变率(变形速度),人工肌肉在低应变率下的比功显著高于电机(接近生物肌肉)。

思想实验:完全仿生的机器人会怎样?

假设机器人拥有与人类完全相同的肌肉-骨骼系统(材料为生物组织,驱动为神经信号),其优势是环境适应性(如自我修复)与能量效率(接近人类),但劣势是寿命(组织老化)、控制复杂度(神经信号解码)与制造难度(生物组织培养)。

案例研究:本田ASIMO的手部设计

ASIMO的手部模仿人类手掌的20块小肌肉,采用12个微型伺服电机+柔性连接部件,实现抓握(0.1-50N力控制)、手势(如挥手)等精细操作,其设计灵感来自人类手部的”对掌肌-蚓状肌”协同机制。


参考资料

Delcomyn, F. (2009). Fundamentals of Neurobiology. Sinauer Associates.(生物神经控制基础)
Rizzardo, L., et al. (2021). “Soft Actuators for Robotics: A Review”. Advanced Materials.(人工肌肉综述)
Boston Dynamics. (2022). “Atla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Atlas机器人技术文档)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ociety. (2023). “Biomimetic Robotics Roadmap”.(仿生机器人行业报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