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主要实施“五刑”,即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也叫“正刑”或“主刑”。当然,正刑之外,还有“闰刑”或“从刑”。今天,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五刑”具体指什么。

不同朝代的“五刑”并不一样,“五刑”最早的记载是统治者效仿蚩尤的重刑“五虐之刑”,后随着王权国家的行程,刑罚才开始正规起来,直至大禹时代,刑罚才有了雏形。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一、先秦以前的“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

①墨: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刻符号或字迹,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所刺刻成为永久性的记号。西周时期墨刑已经普遍使用。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②劓:割掉犯人鼻子,周代劓刑使用广泛,受过劓刑的人往往被派去守关。

③剕:指断除犯人脚的残酷刑罚,仅次于死刑。春秋战国时期刖刑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的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④宫:男子割势(生殖器)、妇人幽闭的刑罚。据说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

⑤大辟:隋代之前死刑的通称,隋唐之后改称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一样。

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

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断头)、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辽初还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活埋)、炮掷等等。

二、南北朝及其后的“五刑”

1、南北朝时期:死、流、徒、杖、鞭。(《北魏律》)

2、唐朝时期:死、流、徒、杖、鞭。(沿用至清朝)

①笞: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的轻刑。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针对轻微犯罪,或作为减刑后的轻罚。

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下到五十下

②杖:用大竹板或大荆条击打犯人的脊背、臀、腿。

传闻是沿袭了古代父亲打儿子,有教海和训诚之意,又称”教刑”。

——隋朝杖刑分五等,即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即刑罚重过“笞”,入“杖”。

③徒:剥夺犯人必定期间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隋唐时期,刑期分为: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犯人关押在本地监狱,为当地官府服设劳作。

——明代,徒刑犯人会被送至外省,在一段确定时间内,从事炼铁或制盐等苦役,徒期以配所之日为始,发配道盐场的人,需每日煎盐三斤;发配去冶铁的人,需每日冶铁三斤。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④流:指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区服劳设的刑罚。

按罪名轻重定远近,一般是2000里、2500里、3000里,需服劳役1年,也有充军等刑罚。

古言小说写作素材之古代刑罚(五刑、斩立决、秋后问斩)

⑤死:又称”极刑”,指结束犯人生命。

——隋唐时期,有“斩”和“绞”两种形式,因“绞”可保存尸身,所以“斩”重于“绞”。

——明清时期,死刑分两种情况:“立决人犯”和“监候人犯”,即“斩立决”和“斩监候”。

【立决人犯】:督府审录无冤,法司覆勘定议、奏候有回报部文到达,即日处决。

【监候人犯】:不立即执行,应临时监押,待到秋审或朝审时,按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朝审”——明清时期,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始于明朝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指霜降后,对于京师判决的“斩立决”和“斩监候”案件,三法司(刑部、大理寺、督察院)及中央重大官员进行的会审。

“秋审”——清代创立的死刑审查制度,一般指对都城外的省份死刑案件的复核。

“朝审”和“秋审”的结果,分四类。

①情实,即案情属实,适用法律,并无不当,应“奉旨勾决”,可执行死刑。

②缓决,案情尚有疑问,暂时将人犯再行监禁,留待明年秋审、朝审。

③可矜,案情虽属实,但有可宽恕的情节,大多情况可以免除死刑,但会改判其他刑罚。

④留养承嗣,符合“孀妇独子”等留养条件,刑部根据情况提出留养申请,皇帝首肯后,可免于死刑,改判其他刑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