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陕西白领圈突然爆出条凌晨问候帖,刷爆了朋友圈。
00后新媒体运营张薇深夜两点发完项目方案,手机弹窗跳出来段暖心文字,西安高新区的写字楼里飘着方便面味道,这姑娘突然蹲工位前哭了。

熬夜加班成了95后社畜的生存标配。
陕西省社科院刚发布的青年生存报告里写着,西安互联网从业者日均工作时长12.8小时,周末回客户微信平均47条。

凌晨发祝福这事儿看着矫情,戳中的是年轻人被KPI碾碎的情感需求。
有人嫌这种早安帖像AI生成的罐头鸡汤。
但凌晨两点半还能收到活人发来的问候,总比钉钉里三十条未读消息强。

曲江新区某大厂程序员李浩说,上次过生日收到七个祝福,六个是各大银行APP推送。
朋友圈目前流行两种人:机器人和假装活人。

郑州暴雨时西安人转发的加油帖,七成是营销号模板。
这次能火,关键是账号主页挂着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证和兵马俑游客照,凌晨发的帖子里带着油泼辣子味儿的真实感。
搞新媒体运营的都懂,目前年轻人早把各种鸡汤免疫了。

陕西方言混着兵马俑表情包的问候杀出血路,证明地域化IP才是流量密码。
但刷到第三条就开始变味——咸阳某MCN已经开始量产”早安吉祥”手机壳了。

真正在曲江科技园加班的打工人倒不反感。策划狗王璐把这段话设置成早会铃声,她说比领导画的饼有营养。凌晨的祝福就像便利店微波炉,三十秒加热冰冷社交关系,够支撑两小时通勤路。
八点零五分的地铁二号线里,十个低头族有七个在转发早安帖。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凌晨三点发微博提醒:过度依赖碎片化情感补给,小心变成电子盆栽。但急着打卡的年轻人顾不得这些,能活着挤上早高峰地铁比啥都强。
网红孵化基地已经连夜开会。雁塔区三个直播基地开始培训主播念方言版早安语录,临潼区二十家民宿把这段话印在早餐券上。流量狂欢背后,凌晨发帖的姑娘悄悄删了原动态——甲方爸爸要求明早改推新品发布会通告。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