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通信圈的动态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国联通对苹果 eSIM 项目的业务支撑动作。多位数码博主与媒体报道显示,联通总部已下发相关通知,叠加今年多次出现的“苹果将为超薄机型全面采用 eSIM”的传闻,行业普遍解读为:国内主流运营商正在为 eSIM 大规模商用做最后的准备。从联通发布的最新版5G AI终端白皮书(2025年度)到产业链消息面,eSIM在国内的落地路径与配套要求已相当清晰。
eSIM加速:联通白皮书明确要求与安全能力边界
中国联通最新白皮书对支持 eSIM 的5G手机提出了细致规范:设备需基于国内业务场景预装信通院、三大运营商等任一通用 eSIM 证书,实现开户、转移、补换卡、销户等全生命周期业务覆盖。同时,联通强调安全与合规能力——双向机卡锁定、跨境写卡禁用、地理位置精准校验、终端信息加密上报等,直指“无卡化”带来的身份与数据安全新挑战。
与此相匹配的配套提议是NFC功能:若手机支持NFC,联通推荐开放NFC卡应用接口,以实现基于NFC的 eSIM 卡管理能力。这意味着未来用户在本地化开卡、迁移、维护等流程上,将获得更接近“即点即用”的体验。
值得强调的是,白皮书还同步更新了频段、5G载波聚合、卫星通信、AI功能、核心网漫游、VoWiFi、RedCap手表速率等要点,表明eSIM不是孤立推进,而是与新一代网络能力协同演进的组成部分。
超薄趋势倒逼无卡化:苹果新机传闻成“临门一脚”
数码圈爆料称,苹果即将推出的超薄新机因机身厚度控制在约5.5mm,内部空间极为紧张,物理SIM卡槽被彻底撤销的可能性显著提升。若该机型在国内上市,运营商与监管侧对 eSIM 的流程、安全、证书体系必须先行到位。
苹果在北美早已推出仅支持 eSIM 的机型,其成熟的远程写卡与账号绑定机制为全球落地提供了范本。一旦国内机型同步采用,仅需扫码/激活码即可完成入网,将显著降低用户换号/换卡的物理成本。不过,号卡迁移的便捷与多账号并存的灵活,也对黑灰产防控提出更高要求,这正是联通在白皮书中强化“跨境写卡禁用与准确校验”的现实背景。
产业联动扩围:华为、OPPO入场,生态快速补齐
除苹果外,产业报道显示,华为正筹备支持 eSIM 的三折叠新机,并有望成为国内首批商用 eSIM 的智能手机之一;后续的Mate 80系列也可能出现支持 eSIM 的版本。与此同时,OPPO方面对媒体表明,今年年底预计会有首批支持 eSIM 的手机上市。
这意味着eSIM不再是单一品牌试验田,而是多家终端厂与运营商合力推进的“生态事件”。当多品牌、多价位段机型陆续跟进,用户对eSIM的接受度、换机流程认知、跨设备账号协同体验,都将被快速教育与放大。配套上,运营商营业厅、App自助服务、线上客服SOP也将同步升级,以缩短“认知到习惯”的时间差。
用户关注点与现实利好:轻装上阵,但更重点关注安全与兼容
从用户视角看,eSIM的直接好处是减负与灵活:无实体卡、远程一键开通、主副号切换更轻松,对常常出差、需要国际/地区号码的人群尤为友善;对厂商而言,节省卡槽空间可用于更大电池、更强影像模组或更纤薄的结构设计。
但配套也需跟上:
在国内,号卡实名、跨境写卡合规、异常行为风控必须无缝承接;
双设备共存(手机+手表/平板)场景要保证语音与数据策略清晰,避免资费误解;
换机与维修环节,需要更清楚的“备份-解绑-重写卡”指引,确保账号与数据安全不出错。
随着联通白皮书定调安全边界与NFC管理提议,“好用且安心”的落地逻辑正逐步闭环,这将直接决定eSIM在更广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与口碑。
以上图源:IT之家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