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B-IoT下行链路总体架构
NB-IoT下行链路基于LTE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但在频谱资源、子载波间隔、帧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幅简化与适配。其核心目标是:在极低带宽和极低功耗约束下,最大化覆盖能力与连接密度。
1.1 频谱部署模式
NB-IoT支持三种部署方式,均复用现有LTE频谱资源:
独立部署(Standalone)
利用GSM频段的保护带(Guard Band)或独立频段;
最常见于2G退网后的频谱重耕;
典型带宽:180 kHz(相当于1个LTE资源块)。
保护带部署(Guard Band)
利用LTE载波两侧的保护带(通常为180 kHz);
不占用LTE主载波资源,对现有LTE业务无干扰;
适用于已有LTE网络的运营商。
带内部署(In-Band)
直接嵌入LTE载波内部的一个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
与LTE共享频谱,需协调调度;
对LTE系统有一定影响,但频谱效率最高。
无论哪种部署方式,NB-IoT下行链路始终占用180 kHz带宽,对应12个子载波(每个子载波15 kHz),这是其“窄带”特性的根本体现。
1.2 帧结构与时间单位
NB-IoT沿用LTE的帧结构,但进行了简化:
无线帧(Radio Frame):10 ms,编号0~1023;
子帧(Subframe):1 ms,每个无线帧包含10个子帧;
时隙(Slot):0.5 ms,每个子帧包含2个时隙;
OFDM符号:每个时隙含7个OFDM符号(常规CP)。
⚠️ 注意:NB-IoT不支持TDD(时分双工),仅支持FDD(频分双工),上下行使用不同频段。
由于NB-IoT终端多为低速率、小包业务,其下行调度以子帧为单位,且支持重复传输(Repetition) 以增强覆盖。
二、下行物理信道体系
NB-IoT定义了五类下行物理信道,分别承担同步、广播、控制和数据传输功能:
信道名称 缩写 功能
窄带物理广播信道 NPBCH 传输主系统信息(MIB-NB)
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NPDCCH 调度NPDSCH,携带DCI
窄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NPDSCH 传输用户数据与系统信息块(SIBs)
窄带主同步信号 NPSS 终端初始同步,帧定时
窄带辅同步信号 NSSS 小区ID识别,帧结构同步
下面逐一详解。
三、窄带主同步信号(NPSS)与辅同步信号(NSSS)
3.1 NPSS:帧定时的“心跳”
NPSS是终端开机后首先搜索的信号,用于实现子帧级同步和频率粗估计。
位置:每个无线帧的子帧#5;
序列:固定Zadoff-Chu序列,长度为11;
映射:仅使用中间6个子载波(k=0~5,以中心子载波为参考);
带宽:90 kHz(6×15 kHz);
周期:10 ms。
NPSS的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低PAPR(峰均比):利于终端低功耗接收;
强自相关性:便于定时估计;
与LTE PSS不冲突:避免干扰。
终端通过滑动相关器检测NPSS峰值,确定子帧#5的起始位置,从而建立初步时间同步。
3.2 NSSS:小区身份的“身份证”
NSSS用于识别小区ID(0~503)和帧边界。
位置:无线帧#0的子帧#9;
序列:基于m序列生成,共504种,对应504个物理小区ID;
映射:占用全部12个子载波;
周期:20 ms(即每两个无线帧出现一次);
调制:BPSK。
NSSS的检测需在NPSS同步后进行。终端通过匹配滤波或FFT相关,找到最匹配的序列,从而获知小区ID和无线帧起始位置。
🔍 工程意义:NPSS/NSSS的低复杂度设计,使得NB-IoT终端可在几毫秒内完成小区搜索,极大降低接入时延与功耗。
四、窄带物理广播信道(NPBCH)
NPBCH承载主信息块(MIB-NB),包含终端接入网络所必需的最基本参数。
4.1 传输内容
MIB-NB包含以下关键信息:
系统带宽(始终为1 PRB);
PHICH配置(NB-IoT中通常禁用);
系统帧号(SFN)的高8位;
接入限制信息;
调度SIB1的NPDCCH配置。
4.2 传输机制
周期:640 ms(64个无线帧);
资源映射:每个无线帧的子帧#0;
持续时间:连续8个子帧(即8 ms);
编码:卷积码(码率1/3);
调制:QPSK;
重复:8次传输构成一个完整MIB-NB,支持跨子帧合并。
✅ 关键创新:NPBCH采用时域重复+软合并机制。终端可将8个子帧的接收信号进行相干或非相干合并,等效增益达9 dB,显著提升深覆盖接收能力。
例如,在-125 dBm信号下,单次传输可能无法解调,但8次合并后信噪比提升,即可成功译码。
五、窄带物理下行控制信道(NPDCCH)
NPDCCH是下行调度的“指挥官”,负责告知终端何时、何地、如何接收NPDSCH数据。
5.1 控制信息格式(DCI)
NB-IoT定义了两类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DCI N0:用于调度上行NPUSCH(本文聚焦下行,略);
DCI N1:用于调度下行NPDSCH。
DCI N1包含:
资源分配类型(Type 1或Type 2);
调制与编码方案(MCS);
重复次数(Repetition);
HARQ进程ID;
新数据指示(NDI);
功率偏移等。
5.2 资源分配方式
NPDCCH支持两种资源分配:
Type 1(集中式)
指定起始RB和长度(但NB-IoT只有1个RB,故简化为起始子载波和OFDM符号);
适用于小包数据。
Type 2(分布式)
使用跳频或交织映射,提升频率分集增益;
适用于高干扰环境。
5.3 搜索空间与盲检
终端需在预定义的搜索空间(Search Space) 中盲检NPDCCH。
公共搜索空间(CSS):用于SIB、寻呼等公共消息;
UE专用搜索空间(USS):用于用户数据调度。
每个搜索空间由多个候选集(Candidates) 组成,每个候选集对应一个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NB-IoT中,1个CCE = 1个子帧 × 12个子载波 × 7符号。
终端尝试用不同RNTI(如SI-RNTI、P-RNTI、C-RNTI)解扰每个候选集,若CRC校验通过,则认为检测成功。
💡 优化点:NB-IoT大幅减少候选集数量(通常≤4),降低终端盲检复杂度与功耗。
六、窄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NPDSCH)
NPDSCH是承载用户数据和系统信息块(SIBs) 的主信道。
6.1 传输内容
SIB1-NB 至 SIB5-NB(如小区选择参数、邻区列表、接入控制等);
寻呼消息(Paging);
RRC连接重配置;
应用层数据(如传感器上报指令、固件更新包等)。
6.2 调制与编码
调制方式:QPSK(唯一支持的调制,因BPSK效率过低,16QAM覆盖不足);
编码方案:Turbo码(码率可变,由MCS指示);
码块分段:大TB(Transport Block)被分割为多个码块,每块独立编码;
CRC附加:每个码块加24位CRC用于检错。
6.3 资源映射
NPDSCH映射到除NPSS/NSSS/NPBCH/NPDCCH外的可用资源。
时域:可跨多个子帧(支持重复);
频域:占用全部12个子载波(180 kHz);
RE映射:跳过参考信号(NRS)位置。
6.4 重复传输(Repetition)
这是NB-IoT提升覆盖的核心机制。
重复次数:可配置为1, 2, 4, 8, 16, 32, 64, 128次;
合并方式:相干合并(需定时同步)或非相干合并(更鲁棒);
增益估算:N次重复 ≈ 10·log₁₀(N) dB增益。例如,128次重复 ≈ 21 dB增益!
📌 实例:某水表位于地下室,接收信号为-135 dBm。若单次传输需-115 dBm才能解调,则需至少100次重复(≈20 dB增益)方可成功。NB-IoT支持最高128次,完全覆盖此类场景。
七、窄带参考信号(NRS)
NRS(Narrowband Reference Signal)是下行信道估计的基准。
7.1 设计特点
位置:每个子帧的第1和第5个OFDM符号;
子载波:k=0 和 k=6(即中心两侧对称);
序列:基于小区ID和时隙号生成的伪随机序列;
密度:每子帧2个RE × 2子载波 = 4个参考点。
7.2 作用
终端通过NRS估计下行信道响应(H);
用于相干解调NPDSCH/NPDCCH;
支持信道质量测量(如RSRP、RSRQ)。
由于NRS密度较低,NB-IoT依赖时频域插值进行信道估计,这对算法鲁棒性提出挑战,但也降低了开销。
八、下行链路关键性能指标
8.1 覆盖能力
最大耦合损耗(MCL):164 dB(比GSM高20 dB);
等效灵敏度:-130 ~ -135 dBm(QPSK, 16次重复);
实测案例:地下3层车库、农村5公里外仍可通信。
8.2 时延特性
调度时延:最小1 ms(单子帧);
重复时延:128次重复 = 128 ms;
端到端时延:通常<2秒,满足非实时业务需求。
8.3 功耗影响
终端大部分时间处于PSM(Power Saving Mode) 或 eDRX 状态;
仅在NPDCCH监测窗口和NPDSCH接收期间唤醒;
下行接收功耗占总功耗<10%(相比上行发射)。
九、关键技术对比:NB-IoT vs LTE vs eMTC
特性 NB-IoT LTE eMTC
带宽 180 kHz 1.4~20 MHz 1.08 MHz
子载波间隔 15 kHz 15 kHz 15 kHz
调制 QPSK only QPSK/16QAM/64QAM QPSK/16QAM
重复传输 支持(最高128次) 不支持 支持(最高192次)
MCL 164 dB 144 dB 155.7 dB
终端复杂度 极低 高 中等
可见,NB-IoT在覆盖与功耗上优势显著,但牺牲了速率与灵活性。
十、挑战与演进方向
尽管NB-IoT下行链路设计成熟,仍面临挑战:
速率瓶颈:最大下行速率仅~250 kbps(理论),实际<100 kbps;移动性支持弱:仅支持<30 km/h移动,切换机制简化;定位精度低:依赖ECID,精度>100米;与5G融合问题:需通过NIDD(Non-IP Data Delivery)或UPF适配。
未来演进方向包括:
NR-NB-IoT:在5G新空口下重定义NB-IoT,提升效率;
AI辅助信道估计:利用深度学习提升NRS插值精度;
动态重复机制: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调整重复次数;
多天线增强:引入SIMO/MISO提升接收增益。
结语:窄带中的宽广世界
NB-IoT物理层下行链路,看似仅在180 kHz的“窄缝”中运作,却承载着亿级物联网设备的通信命脉。它用最朴素的QPSK调制、最简单的帧结构、最极致的重复机制,实现了对物理极限的挑战——在人类难以企及的角落,让数据依然流动。
这不仅是通信工程的胜利,更是对“适用即最优”设计哲学的完美诠释。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NB-IoT不追求炫技,而以沉默的稳健,构筑起数字世界的底层基石。
未来,随着5G-A与6G的到来,NB-IoT或将以新形态继续存在,但其物理层所体现的极简、鲁棒、高效理念,将永远照亮物联网通信的发展之路。
附录:NB-IoT下行关键参数表
参数 值
带宽 180 kHz
子载波数 12
子载波间隔 15 kHz
帧长 10 ms
子帧长 1 ms
CP类型 Normal CP
调制方式 QPSK
编码 Turbo码(NPDSCH)、卷积码(NPBCH)
最大重复次数 128
MCL 164 dB
最大下行速率 ~250 kbps(理论)
参考文献
3GPP TS 36.211 –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3GPP TS 36.212 – 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3GPP TS 36.213 – 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NB-IoT技术详解与应用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Huawei, “NB-IoT White Paper”, 2016Ericsson, “Cellular IoT: NB-IoT and LTE-M”, 2018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