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024年GDP为1349084亿元 比上年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2024年人均GDP为95702元。
为方便大家总览各省的各顶经济指标,我们制作了一组图,并在最后,一张经济图谱,诠释了经济连续17年换档减速的根源。
2023-2024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汇总表
牛市的三大条件:外部资金注入、监管堵漏、基本面好转。
经过多次的救市,以及近年出台的各种监管堵漏措施,A股仍难以反转上行。那么,缘由应该就是基本面的问题了。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GDP走势图
2025年的经济“大考”接近,各国交出的成绩单让人唏嘘不已。美国依旧稳坐“全球经济巨头”的宝座,全年GDP预计达到31万亿美元。中国虽然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年GDP预计在19万亿美元左右,而日本则面临新挑战,经济规模跌破3万亿美元。更让人意外的是,印度以接近4万亿美元的成绩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中一匹强劲的“黑马”。这些数据不止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全球经济现状的缩影,背后藏着许多故事。
下面,就中美印的基本面即GDP增长进行论述。
先说美国。这个老大哥不仅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也不含糊。2025年前三季度,美国GDP达到21.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全年31万亿美元的预测,依旧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美国的底气在哪?简单来说,就是科技和金融两大“王牌”。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航空航天领域继续领跑全球,尤其是量子芯片的突破,让美国在金融建模和物流优化等领域占尽先机。
此外,华尔街的金融体系也没闲着,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依然吸引大批资本涌入。科技和金融两个引擎让美国经济“跑得快、跑得稳”
再看看我们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GDP增速虽然放缓,但依然保持4.8%的增长率,前三季度GDP总量达133593亿美元(约合949746亿元人民币)。按全年预测,中国的GDP将达到19万亿美元。虽然比不上美国的31万亿美元,但中国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特别是在制造业转型和内需扩大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展现了极大的韧性。列如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补贴,不仅拉动了消费,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外,高端制造业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像光伏、储能设备这些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大地位。
不过,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2021年的77%降到2023年的64.2%,2024年再次下降到59.3%。这说明,中国在追赶的路上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
2007发生什么,那之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那之后为什么明显拐头向下步入慢长的下坡路?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后,经济尤为制作业获得了暴发性的高速增长。
我们中国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劲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生产或消费全球50%以上的金属和水泥,建成全球50%以上的地铁,运营全球近70%的高铁。
也基于此,多位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经济将在可预见的未来超过美国。
东莞的十年变迁
东莞是东大的缩影,东莞的兴衰也可以预示东大的兴衰。
东莞这个曾经的世界加工厂,活跃着千千万万看起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土味”工厂,中国拥有数百万座50人左右的小工厂,而东莞这样规模以下的小工厂最多。老板可能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但勤奋机智是他们最鲜明的标签:起早贪黑,想尽办法满足客户的急单、小单、难单;他们往往分工细密,调度灵活,共同谱写着中国“小单快反”的传奇;他们勇于创新,把一个个“非标”零部件从图纸变成现实,支撑起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
“土味”工厂构成了宏大供应链上一个个不可替代的灵活节点,如毛细血管般支撑着中国制造业的底层能力,是中国高效、韧性、智慧产业链供应链的另一面,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面,也保障着全球细枝末节供应链的运转。
而这一切由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而释放出来的强劲制造生产力,随着2007年《劳动合同法》的通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新法倾斜保护员工,强化企业义务:
1.企业上交员工保险;2.员工加班工资翻倍;3.辞退员工N+1补偿;4.已签2次或满十年则员工可签无固定期限的类同终身雇用合同;5.员工可随时辞职,而企业解雇员工需举证达到仲裁部门认可,违法辞退则按2倍标准赔偿。
新法的出台,各家企业如同被捅了的马蜂窝,面对新法的规制,企业如临大敌,恨不得几下就把“威胁”拆解掉,规避手段百花齐放,解雇、清退、重签合同、转派遣、斩断工龄、关闭、撤离……。
新法引发的风波在各地纷纷上演:沃尔玛于2007年10月,在深圳、上海、莆田、东莞4个采购中心突然裁员逾1200名;2007年10月底至11月初,深圳华为公司补偿10亿元人民币鼓励7000员工自愿离职;2007年12月5日,泸州老窖为了应对即将实施的新劳动法,要求80多名员工以“个人缘由”辞职;雇有11300名中国工人的日本厂商奥林巴斯决定,将于2009年前把中国的两座工厂合并为一座,并将本打算投入中国的约7亿元资金转投越南,这就意味着将大幅裁员,等等。
2007新劳动法通过→东莞鉅邦机械有限公司撤资回台湾、宝成搬迁东南亚、富士康设厂印度、晏邦回撤台湾、东莞鑫佑光电科技公司倒闭、万事达和联胜相继倒闭、诺基亚东莞工厂关停、东莞政豪电子有限公司倒闭、三星代工厂东莞普光停产、展恒玩具电子(东莞)有限公司老板失联、东莞市美儿德塑胶有限公司老板跑路、东莞京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破产、东莞金宝电子厂迁往泰国……近500万人离开东莞GDP成广东倒数!
东莞衰落了,东大应该想想问题出在哪里?14亿有6亿收入<1000,留不住各大工厂损失数千万岗位可惜了
东莞的许多“土味”工厂,因缺乏适应新法的能力,在这次新法实施中消亡了,近500万外来工人也随之消失在这座迷一样的城市,剩下大量的诸如机床等二手工厂设备堆积如山。
2007年,我们为什么要通过《劳动合同法》呢?
2007年,在股市暴涨、楼市狂飙、GDP高增速15%的狂欢背景下,为迎接北京08奥运,与国际接轨,我们从西方抄来了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以145:0全票通过。
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从2007年7月起,新法引发了大规模企业裁员/倒闭/撤离潮,大工厂都跑去了越南印度,造成供应链持续外移,大量岗位消失,损失几十万亿,把本大有看头的改革经济搞垮了(知名国际经济学家张五常),打断了伟大复兴的难得发展进程,我们的GDP增速也从劳动合同法通过时的2007Q2高点15%直拐向下步入漫长下坡路(2007年Q3GDP增速明显换挡减速,10月A股则迅速从历史高点 6124.04崩盘下挫至1664.93),直至2024Q3的GDP同比增速为4.6%(若按同美国的季度年化率美元算法则中国GDP增速已降至甚至低于美国季度年化率增速2.8%,2024Q4GDP增速5.4%,全年5.0%)。所以,目前我们的GPD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当时我们匆忙出台了新的《劳动合同法》,旨在保护员工,出发点是好的,但其违背了市场自由用工的原则,企业主都生怕惹麻烦,能按计件付酬就按件付酬,能外包就外包,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劳务派遣公司,而企业主喜爱雇佣的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的个体户在2024年6月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到1.2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6.9%,而第五次经济普查2023年末个体户数量为8799.5万户,与登记在册个数的1.25亿户相差达30%,一方面原由于许多诸如外卖平台为规避劳动合同法责任而要求雇员自己必须注册成为自担风险的个体户,以合作经营者的身份才能加入平台成为雇员。对于一些既不能计件也不能外包的工作工种许多企业就难以继续经营了,由此,就错失了大量的劳务交易机会,丧失了大量的社会岗位,许多人因此而选择躺平。
这种自断臂膀的腾龙换鸟政策,最终得到的后果是:2023年东莞GDP增速已变成全广东倒数第一,也变成了全国万亿城市中的倒数第一。当前,由于劳动合同法的倾斜保护员工,强化企业义务,社会“劳动碰瓷”现象大量存在,就如大家所知道的,2023年上海一对夫妻利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试用员工机制,2年入职300多家公司月薪达60万,而其团伙涉案5千万元。许多城市的劳动仲裁案件要排队几个月才能受理。
试问,在这样的用工环境下,有哪个企业主还主动去扩大投资、扩大用工呢?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从原理层面结合实际来看整个再生产流程,使中国巨大成长性伴随的巨大消费潜力释放,而形成升级发展新动能的前提,是老百姓有收入增长的信心和预期,并实际形成可用于消费的、源源不断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这种可支配收入的来源,将主要来自于较充分的就业,而就业机会的普遍形成,大前提是必须有“有效投资”的供给。
企业作为将供给侧要素组合于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如果没有必要的活力和积极投资的意愿与行为,一味地刺激、扩大消费,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济自由、对私有财产的无限尊重,是经济增长的必备要素。
无论你多么富有,或者拥有多少自然资源,或者拥有多少技术熟练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或者中央银行里有多少金条,如果采取了阻碍自由市场运作、自由竞争、自由价格体系的措施,如果你阻碍贸易,如果你侵犯私有财产,那么,就会注定贫困。
企业家是社会的福音,是真正的英雄,是繁荣的伟大缔造者。你果你赚钱了,是由于你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从而对普遍福祉做出了贡献。
亡羊补牢,修改劳动法,让社会用工充分得到自由,才能激发企业家及创业者的自发创业意愿。如此做法,不出10年,那些曾经的“土味”工厂就会东山再起、恢复活力,这样超美就有更牢靠的基础了。
一张经济图谱,诠释了经济换档减速的根源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