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曝出的电子签高利贷,一个“新瓶装旧酒”的骗局。它看似是金融科技的进步,实则是P2P高利贷的“换壳重生”,甚至比过去更隐蔽、更狠毒。
电子签高利贷是什么?
电子签本是一种方便大家在网上签合同的技术,列如租房、借款不用见面就能办手续。但一些黑心平台却把它变成了“合法外衣”:
• 案例:老王在“人人信”平台签了借5000元的电子合同,实际到手却只有3500元,被扣的1500元直接算作利息。7天后,他却要还5000元。算下来,年化利率高达6000%,是银行利息的400倍。
• 本质:这就是“砍头息”的变种——放贷人通过电子签平台伪装合法合同,线下转账时直接扣钱。你签的是“借款5000元”,实际到账连一半都不到。
为什么说它是P2P的“升级版”?
1. 核心套路未变,但更隐蔽
• 旧酒P2P:过去P2P用“高息揽储+资金池”圈钱,暴雷后血本无归。
• 新瓶电子签:如今平台自称“只提供电子合同”,实际默许放贷人用“阴阳合同”吸血。例如,借贷宝引导放贷人用“欠条”功能(标注0%利率)取代“借条”,规避法律审核。
2. 技术作恶,让维权更难
• 假身份横行:放贷人用死人、残疾人信息注册账号,甚至用照片通过人脸识别认证。你连债主是谁都不知道,被催债时连法院都找不到人。
• 证据链割裂:平台上的合同写“借5000元”,实际转账却是微信、支付宝私下操作。法院只能看到合法电子签,查不到线下高利交易,最后判你按合同还钱。
3. 债务雪球比P2P更凶
• 连环套设计:还不上钱?平台会诱导你交“展期费”拖延时间,但每天还要加收高额利息。洪先生借3500元,展期几次后竟要还2万元,利息比本金翻了近6倍。
为什么普通人容易上当?
1. 钻法律空子
• 合法外衣:《民法典》承认电子签的法律效力,但平台利用这点,把线下高利贷包装成“合法债务”。例如,合同写“年利率0%”,私下却通过转账扣钱,法院想管都难。
• 监管滞后:P2P暴雷后,国家出台了网贷监管办法,但电子签平台打着“技术中立”旗号,未被纳入金融活动监管。借贷宝甚至公开宣称“平台只收手续费,不参与放贷”。
2. 利用科技信任
• 人脸识别造假:平台声称“严格审核身份”,但实际连逝者信息都能通过认证。人人信的产品经理曾暗示:“人脸识别不需要活人在场”。
• 区块链存证反成帮凶:本应防篡改的电子合同,反而成了高利贷的“护身符”。借款人起诉时,平台提供的合同全是技术合法的“铁证”。
笔者的忠告:如何避开陷阱?
1. 警惕“三不一致”
• 合同金额 ≠ 实际到账金额
• 线上协议利率 ≠ 线下实际利息
• 放贷人身份不明或无法验证
2. 拒绝“展期诱惑”
一旦发现利息异常(如借1万到手不足7千),立即停止还款并报警。记住:展期只会让债务越滚越大。
3. 维权取证关键
• 保存所有转账记录、聊天截图;
• 向法院申请调取放贷人真实信息(尽管平台会阻挠);
• 举报至银保监会,指明平台纵容高利贷。
话说:电子签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心贪婪。这些平台打着“科技普惠”的旗号,干的却是比旧社会“驴打滚”更狠的勾当。咱们老百姓必定要记住——但凡要你“网上签合同、线下收钱”的,全是骗子!宁可多跑两趟银行,也别碰这些“吸血贷”。
(文中案例及数据均引自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内容,法律依据参考《民法典》及最高法司法解释)
- 最新
- 最热
只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