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读后感二“STP法”

本书内容丰富,案例可操作性强,其中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的“STP法”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办法不仅可以用于完成孩子的学校作业,也可应用于日常生活。

S是先查找项目相关的资料,采用发散思维,只要有相关性即可;T是目标,根据查找的资料,确定一个目标既是标准,以这些标准为准绳,开展项目构思;P是提案,根据以上两步构思提案,然后实施项目。


以寒假时盼盼完成观察日记为例,我们的完成步骤和“STP法”有相通之处。

第一步、搜集资料。

先是上网查看一年级孩子写观察日记都选择什么植物,为盼盼选定一个范围,然后在风信子、土豆、牵牛花等植物中征求盼盼的意见,盼盼对此充满了好奇,希望我帮她做决定,由于土豆、风信子在超市很容易得到就选定了这两种植物。

第二步、认真观察。

观察植物和想象中有很大不同。第一,观察日记应该主要记录的是生长变化,但植物的生长是缓慢的,有时好几天也没什么变化,如果选择的植物品种不恰当,一个寒假过去了,可能也没什么变化,这是一开始完全没有想到的。

幸好当时从网上参考了一下其他人选择的植物,而且选择了两种植物,避免了出现完全没有变化的情况,没有走多少弯路。

第三步、撰写日记。

孩子刚学会拼音,她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有限,只能写二十个左右的词汇,但她开动脑筋,画了描述了植物生长状态的图片,这种搭配让整篇日记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增色不少。另外每次我都陪孩子一起写日记,在发生变化时,及时拍照记录植物的生长状态,也是比较生动的素材。

第四步、成果展示。

近一个月的寒假接近尾声,我和孩子商量着如何将这些日子的素材更好的向大家展示,随后将孩子写的6篇日记拍照打印,又将植物的图片拼接成一幅大的图片冲洗出来,这样就比较丰富的展示了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都感觉还挺不错。


通过完成观察植物的活动,孩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的越来越细致,也渐渐清楚观察日记该怎么写,对她今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照了“STP法”,我认为自己在协助孩子完成观察日记的活动中,有几点需要改善:

一是搜集资料的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由于资料越丰富,思路越多,越能避免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二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需要至少多准备一条退路作为“PLAN B”。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探索试错,所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因此让活动中断,得不偿失,第二条方案便可能成为完成活动的救命稻草。

我想等孩子成长一些,就在生活中多采用“STP法”来让她完成学校和生活中的一个个任务,让她逐渐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2021年4月23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