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规则挖掘:数据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 从购物篮到智慧决策的隐秘之路
你是否曾好奇,当你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后,为什么系统会立即推荐电脑包和鼠标?当你在流媒体平台观看一部电影时,”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的推荐列表是如何生成的?当超市将尿布和啤酒摆放在一起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数据洞察?
这些看似神奇的商业决策背后,都隐藏着一项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 — 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侦探,能够从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发现那些”看似不相关,实则心连心”的隐藏关系,为企业和组织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决策智慧。
关键词
关联规则挖掘, Apriori算法, FP-Growth, 购物篮分析, 数据挖掘, 机器学习, 模式识别, 商业智能
摘要
在当今数据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但真正有价值的是数据之间的隐藏关联。关联规则挖掘作为数据科学领域的一项核心技术,能够揭示数据中项集之间有趣的关联或相关联系。本文将带你踏上一段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旅程,系统解析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概念、经典算法(如Apriori和FP-Growth)、评估指标及优化策略。通过零售、电商、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的真实案例,我们将展示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业务价值。此外,本文还深入探讨了关联规则挖掘面临的挑战、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数据科学家、业务分析师和决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指南,助您真正释放数据中隐藏的商业智慧。
1. 背景介绍:数据海洋中的隐藏宝藏
1.1 从数据到智慧:信息时代的迫切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据革命。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统计,全球数据量正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惊人的175ZB。这些数据如同浩瀚的海洋,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单纯的数据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rbert Simon所言:“信息富裕导致注意力贫困”。在这个数据过载的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和洞察的能力。
关联规则挖掘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专注于发现数据中项集之间的有趣关系,回答诸如”哪些商品经常一起被购买?”、“哪些症状总是同时出现?”、”哪些因素组合会导致特定结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数据表面之下,却能为商业决策、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1.2 关联规则挖掘的历史演进:从经典到现代
关联规则挖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Rakesh Agrawal、Tomasz Imieliński和Arun Swami在著名论文”挖掘顾客交易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中首次提出了关联规则的概念,并介绍了Apriori算法,这一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关联规则挖掘的理论基础。
这篇论文的灵感来源于一个实际的零售业务问题:如何从顾客的购物篮数据中发现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开启了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全新方向。Agrawal等人可能未曾想到,他们提出的算法和概念会在未来三十年里对商业智能、市场分析、推荐系统等领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不断发展:
1994年,Agrawal和Srikant提出了改进的Apriori算法,提高了挖掘效率1995年,Mannila等人提出了关联规则的兴趣度度量问题1996年,Srikant和Agrawal引入了序列模式挖掘的概念2000年,Han等人提出了FP-Growth算法,解决了Apriori算法的性能瓶颈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研究重点转向了高效并行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和流数据环境下的关联规则挖掘
从最初的购物篮分析到今天的跨领域应用,关联规则挖掘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数据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之一。
1.3 为什么关联规则挖掘如此重要?
关联规则挖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揭示数据中那些”看似不相关,实则相关”的隐藏模式,而这些模式往往是人类直觉难以发现的。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其独特价值:
发现未知关联:人类的认知往往受限于经验和直觉,而关联规则挖掘能够发现那些超出人类直觉范围的关联关系。例如,超市数据中”尿布与啤酒”的经典关联,就是人类难以预先想到的。
预测未来行为:通过发现历史数据中的关联模式,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例如,电商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当前购买的商品,预测其可能还需要购买的其他商品。
支持决策制定:关联规则挖掘产生的知识可以直接支持商业决策,如商品布局优化、交叉销售策略制定、库存管理等。
广泛的适用性:关联规则挖掘不局限于特定领域,可应用于零售、医疗、金融、制造、教育等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
与其他技术的互补性:关联规则挖掘可以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其他数据科学技术形成互补,共同构建更强大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从数据中发现这些隐藏的关联模式,往往意味着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正如著名管理学家Peter Drucker所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而关联规则挖掘正是帮助我们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强大工具。
1.4 目标读者与阅读指南
本文面向的读者群体包括:
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初学者:希望系统学习关联规则挖掘基础知识的入门者。
数据分析与业务分析师:需要将关联规则挖掘应用于实际业务问题的从业者。
数据工程师:负责实现和部署关联规则挖掘系统的技术人员。
研究人员:对数据挖掘算法改进和创新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者。
商业决策者:希望了解如何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提升业务价值的管理者。
无论您属于哪个群体,本文都将为您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洞见。为了获得最佳阅读体验,建议您:
如果您是初学者,请从基础概念开始,循序渐进地阅读,特别关注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如果您是从业者,可重点关注第4章的实际应用案例和第5章的行业解决方案。如果您是技术实现者,请仔细阅读第3章的算法原理和第4章的代码实现部分。如果您是研究人员或对前沿进展感兴趣,请重点阅读第6章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本文包含大量的实例、图表和代码片段,建议您结合实际数据和编程环境进行实践,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每隔一个章节,您会发现一些”思考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帮助您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1.5 数据侦探: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思想
想象一下,您是一位侦探,正在调查一宗复杂的案件。您面前有大量的线索和证据,但它们看起来杂乱无章,毫无关联。您的任务是从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中,找出隐藏的联系和模式,揭开案件的真相。
关联规则挖掘就扮演着”数据侦探”的角色。它面对的是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记录,任务是从中发现隐藏的关联模式。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其基本思想:
考虑一家小型超市的交易数据,包含以下几条交易记录:
交易ID | 购买商品 |
---|---|
1 | 面包, 牛奶, 鸡蛋 |
2 | 面包, 牛奶, 咖啡 |
3 | 面包, 牛奶, 鸡蛋, 咖啡 |
4 | 牛奶, 鸡蛋 |
5 | 面包, 咖啡 |
作为”数据侦探”,我们可能会问:”哪些商品经常一起被购买?”通过简单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面包”和”牛奶”似乎经常一起出现。但这种主观判断可能不准确,也无法量化。
关联规则挖掘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识别频繁出现的商品组合:首先找出那些经常一起出现的商品组合(称为频繁项集),如{面包,牛奶}、{牛奶,鸡蛋}等。生成关联规则:从频繁项集中提取有意义的关联规则,如”如果顾客购买了面包,那么他们很可能也会购买牛奶”。评估规则质量:使用客观指标(如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评估规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选择有趣的规则:过滤掉不有趣或冗余的规则,保留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关联规则。
通过这个过程,关联规则挖掘能够客观、量化地发现数据中的隐藏关联,为决策提供支持。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规则”面包→牛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一发现可以指导超市的商品摆放策略(将面包和牛奶放在相邻位置)或促销活动(购买面包可获得牛奶折扣)。
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思想,但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要复杂得多。数据规模可能达到数百万甚至数十亿条记录,项集空间可能呈指数级增长,如何在这种情况下高效地发现有价值的关联规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2. 核心概念解析:关联规则的基石
2.1 从”咖啡与面包”开始:关联规则的直观理解
让我们从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开始,逐步深入关联规则的核心概念。
想象你经营着一家小型咖啡馆,出售各种咖啡、面包和糕点。为了提高销售额,你决定分析顾客的购买记录,看看能否发现一些有用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你获得了以下100条顾客购买记录:
40位顾客购买了咖啡30位顾客购买了面包20位顾客同时购买了咖啡和面包
作为店主,你可能会问:”购买咖啡的顾客也倾向于购买面包吗?”直觉上,我们可能会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有20位顾客同时购买了这两种商品。但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需要一种量化的方法来准确描述这种关系。
这就是关联规则挖掘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量化地描述”购买咖啡”和”购买面包”之间的关联程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几个核心概念:项集、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这些概念将帮助我们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从模糊直觉转向精确度量。
2.2 项集:关联规则的基本 building block
项集(Itemset) 是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项(Item)的集合。在购物篮分析中,”项”可以是商品;在医疗诊断中,”项”可以是症状或疾病;在网页浏览分析中,”项”可以是网页或链接。
2.2.1 项集的定义与类型
单项集(Single-itemset):只包含一个项的集合,如{咖啡}、{面包}。k-项集(k-itemset):包含k个项的集合,如{咖啡,面包}是2-项集,{咖啡,面包,牛奶}是3-项集。空项集:不包含任何项的集合,通常用符号∅表示。
在我们的咖啡馆例子中:
单项集:{咖啡}、{面包}2-项集:{咖啡,面包}交易可以表示为一个项集,如某位顾客的购买记录{咖啡,面包}
2.2.2 项集空间与组合爆炸
项集的概念看似简单,但它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挑战:组合爆炸(Combinatorial Explosion)。给定n个不同的项,可能的项集数量为2^n – 1(不包含空集)。例如:
10个项 → 2^10 – 1 = 1023个可能的项集20个项 → 2^20 – 1 ≈ 100万个可能的项集30个项 → 2^30 – 1 ≈ 10亿个可能的项集100个项 → 2^100 – 1 ≈ 10^30个可能的项集
这种指数级增长意味着,即使对于中等规模的数据集,遍历所有可能的项集也是计算上不可行的。这正是关联规则挖掘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也是后续章节将要讨论的各种算法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
2.2.3 项集格结构
所有可能的项集可以组织成一种称为项集格(Itemset Lattice)的层次结构。在项集格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项集,父节点与子节点之间通过添加或删除一个项相关联。
例如,对于项集{咖啡,面包,牛奶},其子项集包括{咖啡,面包}、{咖啡,牛奶}、{面包,牛奶}以及所有单项集。
graph TD
A[{}] --> B[{咖啡}]
A --> C[{面包}]
A --> D[{牛奶}]
B --> E[{咖啡,面包}]
B --> F[{咖啡,牛奶}]
C --> E
C --> G[{面包,牛奶}]
D --> F
D --> G
E --> H[{咖啡,面包,牛奶}]
F --> H
G --> H
项集格结构直观地展示了项集之间的包含关系,也揭示了为什么会产生组合爆炸问题。在关联规则挖掘中,我们需要在这个巨大的项集空间中搜索那些”频繁出现”且”有意义”的项集。
2.3 频繁项集:大海捞针的”针”
在浩瀚的项集空间中,我们需要寻找那些”频繁出现”的项集,即频繁项集(Frequent Itemset)。这些频繁项集是生成关联规则的基础。
2.3.1 支持度(Support):量化”频繁性”
为了客观地判断一个项集是否”频繁”,我们引入支持度(Support)的概念。支持度是衡量一个项集在数据集中出现频率的指标。
定义:项集X的支持度是包含X的交易在所有交易中所占的比例,记为support(X)。
数学公式:
在我们的咖啡馆例子中(总交易数=100):
support({咖啡}) = 40/100 = 0.4(40%的交易包含咖啡)support({面包}) = 30/100 = 0.3(30%的交易包含面包)support({咖啡,面包}) = 20/100 = 0.2(20%的交易同时包含咖啡和面包)
2.3.2 最小支持度与频繁项集定义
有了支持度的量化指标,我们可以定义频繁项集:
定义:如果一个项集X的支持度大于或等于用户指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Minimum Support Threshold),则X被称为频繁项集。
即,如果support(X) ≥ min_support,则X是频繁项集。
最小支持度阈值是一个主观参数,由用户或领域专家根据业务需求设定。它控制着频繁项集的”频繁程度”——阈值越高,要求项集出现得越频繁才能被认为是”频繁”的。
在咖啡馆例子中,如果我们设置min_support=0.2:
{咖啡}的支持度为0.4 ≥ 0.2 → 是频繁项集{面包}的支持度为0.3 ≥ 0.2 → 是频繁项集{咖啡,面包}的支持度为0.2 ≥ 0.2 → 是频繁项集
如果我们提高min_support到0.3:
{咖啡}的支持度为0.4 ≥ 0.3 → 是频繁项集{面包}的支持度为0.3 ≥ 0.3 → 是频繁项集{咖啡,面包}的支持度为0.2 < 0.3 → 不是频繁项集
2.3.3 向下封闭性:频繁项集的重要性质
频繁项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称为向下封闭性(Downward Closure Property)或Apriori性质:
向下封闭性:如果一个项集是频繁的,那么它的所有子集也一定是频繁的。
反过来,如果一个项集是非频繁的,那么它的所有超集也一定是非频繁的。
这个性质看似简单,却对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效率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它允许我们在搜索频繁项集时进行剪枝(Pruning):一旦发现某个项集是非频繁的,我们就可以立即排除它的所有超集,大大减少需要检查的项集数量。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性质:
假设我们发现项集{咖啡,面包}是非频繁的,根据向下封闭性,所有包含{咖啡,面包}的项集,如{咖啡,面包,牛奶}、{咖啡,面包,鸡蛋}等,都一定是非频繁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排除这些项集,无需进行检查。
这个剪枝过程就像是在项集格中”砍断”了非频繁项集的所有分支,大大缩小了搜索空间,显著提高了算法效率。
2.4 关联规则:从频繁项集到”如果…那么…”
找到频繁项集后,下一步是从这些项集中提取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关联规则表示项集之间的蕴含关系,形式为”如果…那么…”的语句。
2.4.1 关联规则的形式化定义
关联规则是形如X→Y的蕴含式,其中:
X称为规则的前件(Antecedent)或左部(Left-Hand Side, LHS)Y称为规则的后件(Consequent)或右部(Right-Hand Side, RHS)X和Y是不相交的项集,即X∩Y=∅
在我们的咖啡馆例子中,从频繁项集{咖啡,面包}可以生成两条可能的关联规则:
{咖啡}→{面包}(如果顾客购买了咖啡,那么他们很可能也购买面包){面包}→{咖啡}(如果顾客购买了面包,那么他们很可能也购买咖啡)
2.4.2 置信度(Confidence):规则的可靠性
关联规则的置信度(Confidence)衡量规则的可靠性或强度,表示当X出现时Y也出现的条件概率。
定义:规则X→Y的置信度是同时包含X和Y的交易数与包含X的交易数之比,记为confidence(X→Y)。
数学公式:
在咖啡馆例子中:
confidence({咖啡}→{面包}) = support({咖啡,面包})/support({咖啡}) = 0.2/0.4 = 0.5(50%)confidence({面包}→{咖啡}) = support({咖啡,面包})/support({面包}) = 0.2/0.3 ≈ 0.667(66.7%)
这意味着:
购买咖啡的顾客中有50%也购买了面包购买面包的顾客中有66.7%也购买了咖啡
2.4.3 最小置信度与强关联规则
类似于最小支持度,我们可以定义最小置信度阈值(Minimum Confidence Threshold)。如果一个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大于或等于最小置信度阈值,则称其为强关联规则(Strong Association Rule)。
即,如果confidence(X→Y) ≥ min_confidence,则X→Y是强关联规则。
最小置信度阈值也是由用户或领域专家设定的参数,控制着关联规则的”强度”——阈值越高,要求规则的可靠性越高。
在咖啡馆例子中,如果设置min_confidence=0.5:
{咖啡}→{面包}的置信度为0.5 ≥ 0.5 → 是强关联规则{面包}→{咖啡}的置信度约为0.667 ≥ 0.5 → 是强关联规则
如果我们提高min_confidence到0.6:
{咖啡}→{面包}的置信度0.5 < 0.6 → 不再是强关联规则{面包}→{咖啡}的置信度约0.667 ≥ 0.6 → 仍然是强关联规则
2.4.4 从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
从一个频繁项集Z可以生成多个可能的关联规则。生成过程如下:
找出Z的所有非空真子集(X和Y,其中X∪Y=Z且X∩Y=∅)对每个可能的分割X→Y,计算其置信度保留那些置信度大于或等于最小置信度阈值的规则
例如,对于频繁项集Z={咖啡,面包,牛奶},可以生成以下可能的关联规则:
{咖啡}→{面包,牛奶}{面包}→{咖啡,牛奶}{牛奶}→{咖啡,面包}{咖啡,面包}→{牛奶}{咖啡,牛奶}→{面包}{面包,牛奶}→{咖啡}
然后计算每个规则的置信度,并保留那些满足最小置信度要求的强关联规则。
2.5 提升度(Lift):规则的价值与趣味性
支持度和置信度是衡量关联规则的基本指标,但它们并不足以判断规则的实际价值或趣味性(Interestingness)。一个具有高支持度和高置信度的规则,实际上可能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为它可能仅仅反映了项集本身的高频率。
2.5.1 置信度的局限性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假设在一个数据集中,项集Y的支持度非常高(例如90%的交易都包含Y)。这时,对于任何频繁项集X,规则X→Y的置信度都会很高(因为大多数交易都包含Y)。但这个高置信度并不一定意味着X和Y之间存在真正的关联,可能只是因为Y本身就经常出现。
这就是置信度指标的局限性——它没有考虑后件Y本身的支持度。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我们引入提升度(Lift)指标。
2.5.2 提升度的定义与解释
提升度(Lift)衡量规则X→Y的强度,即X的出现对Y出现概率的提升程度,或者说X和Y的相关性。
定义:规则X→Y的提升度是规则的置信度与Y的支持度之比,记为lift(X→Y)。
数学公式:
提升度的直观解释:
lift(X→Y) > 1:X的出现提升了Y出现的概率,X和Y正相关lift(X→Y) = 1:X的出现对Y出现的概率没有影响,X和Y相互独立lift(X→Y) < 1:X的出现降低了Y出现的概率,X和Y负相关
在我们的咖啡馆例子中:
lift({咖啡}→{面包}) = confidence({咖啡}→{面包})/support({面包}) = 0.5/0.3 ≈ 1.667lift({面包}→{咖啡}) = confidence({面包}→{咖啡})/support({咖啡}) = 0.667/0.4 ≈ 1.667
这两个规则的提升度都大于1,表明咖啡和面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购买咖啡的顾客购买面包的概率是随机顾客的1.667倍,反之亦然。
2.5.3 其他评估指标简介
除了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用于评估关联规则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杠杆率(Leverage):衡量X和Y一起出现的频率与独立出现频率之间的差异。
确信度(Conviction):衡量规则的”必要性”,表示Y不出现时X出现的概率。
余弦相似度(Cosine):将项集视为二进制向量,计算它们之间的余弦相似度。
全置信度(All-confidence):衡量项集X∪Y中所有项之间的平均关联程度。
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评估关联规则的质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结合多个指标来综合判断规则的价值和趣味性。
2.6 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框架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概念,让我们总结一下其基本框架:
关联规则挖掘通常包含两个主要步骤:
频繁项集挖掘:找出所有支持度大于或等于最小支持度阈值的项集(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生成:从频繁项集中提取所有置信度大于或等于最小置信度阈值的强关联规则。
此外,还可以添加第三步:
3. 规则评估与过滤:使用提升度等其他指标评估强关联规则,过滤掉无趣或冗余的规则,保留真正有价值的关联规则。
graph TD
A[交易数据集] --> B[频繁项集挖掘<br/>(基于min_support)]
B --> C[频繁项集]
C --> D[关联规则生成<br/>(基于min_confidence)]
D --> E[强关联规则]
E --> F[规则评估与过滤<br/>(基于lift等指标)]
F --> G[有价值的关联规则]
这个框架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源于项集空间的组合爆炸问题。如何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频繁项集,一直是关联规则挖掘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介绍解决这一挑战的经典算法和最新进展。
2.7 思考与实践
概念辨析:解释频繁项集的向下封闭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这一性质优化频繁项集挖掘过程。
指标计算:给定以下交易数据集(10条交易):
{A,B}、{A,C}、{A,B,C}、{B,C}、{A,B}、{A,D}、{B,C}、{A,B,C}、{A,B}、{B,C}
计算:
a) 各项集的支持度:{A}、{B}、{C}、{A,B}、{A,C}、{B,C}、{A,B,C}
b) 从频繁项集中生成所有可能的关联规则(设min_support=0.3,min_confidence=0.6)
c) 计算这些规则的置信度和提升度,并解释结果含义
参数选择:讨论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参数如何影响关联规则挖掘结果。设置过高或过低的阈值各有什么优缺点?
实际应用:思考在你所从事的行业或感兴趣的领域中,关联规则挖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可能遇到哪些挑战?
3. 技术原理与实现:从理论到代码
3.1 关联规则挖掘的算法 landscape
关联规则挖掘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频繁项集。自1993年Agrawal等人提出第一个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以来,研究人员们开发了数十种不同的算法,形成了丰富的算法 landscape。这些算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基于候选生成-测试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生成候选项集并测试其支持度来找出频繁项集,以Apriori算法为代表。
基于频繁模式树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构建紧凑的数据结构(频繁模式树)来避免候选项集生成,以FP-Growth算法为代表。
基于垂直数据格式的算法:这类算法将数据集表示为项-事务矩阵的转置(垂直格式),通过事务ID集的交运算计算项集支持度,如Eclat和MacEclat算法。
基于采样的算法:这类算法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采样来减少计算量,在采样数据上挖掘频繁项集,如Sample算法。
基于分区的算法:这类算法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分区,在每个分区上独立挖掘频繁项集,然后合并结果,如Partition算法。
并行与分布式算法:这类算法设计用于并行计算环境,以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如PMApriori、MapReduce-based Apriori等。
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最具代表性和广泛应用的两种算法:Apriori算法(候选生成-测试方法的代表)和FP-Growth算法(频繁模式树方法的代表)。这两种算法奠定了关联规则挖掘的技术基础,理解它们对于掌握关联规则挖掘至关重要。
3.2 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挖掘的”Hello World”
Apriori算法是由Agrawal和Srikant于1994年提出的,是关联规则挖掘领域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算法之一。它的名字”Apriori”来源于算法中使用的一个重要性质——频繁项集的所有非空子集都必须是频繁的(即我们前面讨论的向下封闭性)。
3.2.1 Apriori算法的基本思想
Apriori算法采用逐层搜索的方法,从长度为1的项集(1-项集)开始,逐层挖掘更长的频繁项集(k-项集),直到不能再找到更长的频繁项集为止。算法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连接步:通过将(k-1)-频繁项集与自身连接,生成候选k-项集。剪枝步:利用Apriori性质(向下封闭性),剪枝掉那些存在非频繁子集的候选k-项集。
然后,算法扫描数据集,计算每个候选k-项集的支持度,并保留那些支持度大于或等于最小支持度阈值的候选k-项集,即k-频繁项集。
3.2.2 Apriori算法的详细步骤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了解Apriori算法的步骤。考虑以下交易数据集(共5条交易):
交易ID | 商品项集 |
---|---|
1 | {A, B} |
2 | {A, C} |
3 | {A, B, C} |
4 | {B, C} |
5 | {A, B} |
设最小支持度阈值min_support=0.4(即至少出现在2条交易中)。
步骤1:挖掘1-频繁项集(L1)
生成候选1-项集(C1):所有可能的1-项集。
C1 = [{A}, {B}, {C}]
计算C1中各项集的支持度:
support({A}) = 4/5 = 0.8support({B}) = 4/5 = 0.8support({C}) = 3/5 = 0.6
剪枝得到1-频繁项集(L1):保留支持度≥0.4的项集。
L1 = [{A}, {B}, {C}](所有1-项集都是频繁的)
步骤2:挖掘2-频繁项集(L2)
连接步:将L1与自身连接,生成候选2-项集(C2)。
连接规则:如果两个(k-1)-项集的前(k-2)个项相同,则将它们连接起来。对于1-项集,这意味着所有可能的组合。
C2 = [{A,B}, {A,C}, {B,C}]
剪枝步:检查每个候选2-项集的所有1-项集子集是否都在L1中。由于L1包含所有1-项集,因此C2中的所有候选都通过剪枝。
计算C2中各项集的支持度:
support({A,B}) = 3/5 = 0.6support({A,C}) = 2/5 = 0.4support({B,C}) = 2/5 = 0.4
剪枝得到2-频繁项集(L2):保留支持度≥0.4的项集。
L2 = [{A,B}, {A,C}, {B,C}]
步骤3:挖掘3-频繁项集(L3)
连接步:将L2与自身连接,生成候选3-项集(C3)。
连接L2中的项集:
{A,B}与{A,C}连接 → {A,B,C}(前1个项相同:A){A,B}与{B,C}连接 → 不满足前1个项相同的条件(A≠B){A,C}与{B,C}连接 → 不满足前1个项相同的条件(A≠B)
C3 = [{A,B,C}]
剪枝步:检查{A,B,C}的所有2-项集子集是否都在L2中。
子集{A,B}、{A,C}、{B,C}都在L2中,因此保留{A,B,C}。
计算C3中项集的支持度:
support({A,B,C}) = 1/5 = 0.2
剪枝得到3-频繁项集(L3):由于0.2 < 0.4,因此L3为空集。
算法终止:由于无法挖掘到3-频繁项集,算法终止。所有频繁项集为L1 ∪ L2 = [{A}, {B}, {C}, {A,B}, {A,C}, {B,C}]。
3.2.3 Apriori算法的流程图
graph TD
A[初始化k=1] --> B[生成候选k-项集Ck<br/>(连接步)]
B --> C[剪枝Ck<br/>(剪枝步,基于Apriori性质)]
C --> D[扫描数据库,计算Ck中各项集的支持度]
D --> E[剪枝得到k-频繁项集Lk<br/>(保留support≥min_support的项集)]
E --> F{Lk是否为空?}
F -->|是| G[算法终止,返回所有Lk]
F -->|否| H[k=k+1]
H --> B
3.2.4 Apriori算法的伪代码
Algorithm Apriori(D, min_support):
/* D: 交易数据集, min_support: 最小支持度阈值 */
/* 挖掘1-频繁项集 */
C1 = {所有可能的1-项集}
for each项集c in C1 do
c.support = count_support(D, c) /* 计算支持度 */
L1 = {c in C1 | c.support ≥ min_support}
all_frequent_itemsets = L1
k = 1
/* 迭代挖掘k-频繁项集 */
while Lk ≠ ∅ do
k = k + 1
Ck = generate_candidates(Lk-1) /* 连接步 */
prune_candidates(Ck, Lk-1) /* 剪枝步 */
for each交易t in D do
Ct = subset(Ck, t) /* t中包含的候选k-项集 */
for each候选c in Ct do
c.support += 1
Lk = {c in Ck | c.support / |D| ≥ min_support}
all_frequent_itemsets = all_frequent_itemsets ∪ Lk
return all_frequent_itemsets
Function generate_candidates(Lk-1):
/* 连接步:通过连接Lk-1中的项集生成候选k-项集 */
Ck = ∅
for each项集l1 in Lk-1 do
for each项集l2 in Lk-1 do
if l1[1..k-2] = l2[1..k-2] and l1[k-1] < l2[k-1] then
c = l1 ∪ l2 /* 连接两个项集 */
Ck = Ck ∪ {c}
return Ck
Function prune_candidates(Ck, Lk-1):
/* 剪枝步:移除存在非频繁子集的候选k-项集 */
for each候选c in Ck do
for each(k-1)-子集s of c do
if s ∉ Lk-1 then
Ck = Ck - {c} /* 剪枝该候选 */
break
3.2.5 Apriori算法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和实现基于Apriori性质的剪枝策略有效减少了候选项集数量能够找出所有满足最小支持度的频繁项集
缺点:
候选项集生成开销大:需要频繁地生成和测试大量候选项集多次数据库扫描:对于每个k,都需要扫描整个数据库来计算候选k-项集的支持度,当数据集很大时,I/O开销巨大对稀疏数据集效率低:在稀疏数据集上,可能需要生成大量候选项集,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非频繁的
这些缺点限制了Apriori算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改进算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FP-Growth算法,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3.2.6 Apriori算法的优化策略
尽管Apriori算法存在一些缺点,但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来提高其性能:
1. 基于哈希的项集计数:将候选k-项集映射到哈希表的桶中,通过计数桶中的项集数量来减少需要计算支持度的候选项集数量。
2. 事务压缩(Transaction Reduction):不包含任何频繁项集的交易可以被标记或删除,因为它们不能对后续的频繁项集挖掘做出贡献。
3. 划分(Partitioning):将数据集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分区,在每个分区上独立挖掘频繁项集,然后合并结果。全局频繁项集必须是至少一个分区中的频繁项集。
4. 抽样(Sampling):使用数据集的采样代替整个数据集进行挖掘,降低I/O开销。可以设置较低的最小支持度,然后验证采样结果在整个数据集上的支持度。
5. 动态项集计数(Dynamic Itemset Counting):在一次数据库扫描中,动态地添加候选项集,而不是在开始时就生成所有候选。
这些优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Apriori算法的性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候选项集生成和多次数据库扫描的问题。
3.3 FP-Growth算法:不生成候选的频繁项集挖掘
FP-Growth(Frequent Pattern Growth)算法是由Han等人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高效频繁项集挖掘算法。与Apriori算法不同,FP-Growth算法不生成候选项集,而是通过构建一种称为频繁模式树(Frequent Pattern Tree,简称FP树)的数据结构来高效地挖掘频繁项集。
3.3.1 FP-Growth算法的基本思想
FP-Growth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压缩数据和模式增长:
数据压缩:将交易数据集压缩为一棵FP树,保留数据集中的频繁项集信息,但去除冗余信息。FP树是一种前缀树结构,相似的交易共享树的部分结构,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模式增长:通过递归地挖掘FP树,从长度较短的频繁项集开始,逐步增长为更长的频繁项集,而无需生成候选项集。
FP-Growth算法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构建FP树:扫描数据集,过滤掉非频繁项,然后将交易按照频繁项的支持度降序排列,最后构建FP树。挖掘FP树:从FP树中递归地挖掘频繁项集,通过构建条件FP树实现模式增长。
3.3.2 FP树的结构与构建过程
FP树是一种特殊的前缀树,由一个根节点(标记为”null”)、项前缀子树和一个频繁项头表组成。每个节点包含三个字段:
item:项的名称count:该项集在以当前路径为前缀的交易中出现的次数node-link:指向树中其他具有相同item的节点的链接,用于快速访问所有包含该项的节点
FP树构建步骤:
扫描数据集,计算1-项集的支持度:与Apriori算法的第一步相同,得到1-频繁项集L1。
对交易数据进行预处理:
a) 过滤掉交易中的非频繁项。
b) 按照项在L1中的支持度降序排列剩余项(频繁项)。
构建FP树:
a) 创建FP树的根节点,标记为”null”。
b) 对于每个预处理后的交易,将其插入FP树:
i) 从根节点开始,按照交易中的项顺序,递归地插入每个项。
ii) 如果当前路径上已存在该项的节点,则增加该节点的count。
iii) 否则,创建新节点,设置其count为1,并建立node-link链接。
让我们使用与Apriori算法相同的例子来演示FP树的构建过程:
交易数据集(预处理前):
交易ID | 商品项集 |
---|---|
1 | {A, B} |
2 | {A, C} |
3 | {A, B, C} |
4 | {B, C} |
5 | {A, B} |
min_support=0.4(即至少出现在2条交易中)。
步骤1:计算1-项集的支持度,得到L1
L1 = [{A:4}, {B:4}, {C:3}](按支持度降序排列)
步骤2:预处理交易数据
过滤非频繁项(在本例中没有非频繁项),并按L1顺序排序:
交易1: {A, B} → [A, B](支持度A:4 > B:4,按字母序)交易2: {A,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