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命令大全

Linux 服务器涵盖丰富的命令,广泛应用于系统管理、文件操作、网络配置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类常用命令:
系统信息查看
1.查看内核及系统版本
– uname -a:显示系统内核名称、主机名、内核版本、处理器架构等信息。例如输出 “Linux aliyun – server 5.10.0 – 1025 – azure #29 – Ubuntu SMP Fri Jan 14 19:40:13 UTC 2022 x86_64 x86_64 x86_64 GNU/Linux”,可用于了解服务器的基本内核环境。
– cat /etc/os – release:查看操作系统的发行版本信息,在 CentOS 系统中,会显示 “NAME=”CentOS Linux” VERSION=”8″” 等内容,方便确认当前运行的操作系统版本。

2.查看硬件信息
– lscpu:展示 CPU 的详细信息,如核心数量、线程数、CPU 型号等,可帮助了解服务器的计算能力。
– free -h: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系统内存使用情况,包括总内存、已用内存、空闲内存和缓存等,用于监控服务器内存资源。
– lsblk:列出块设备信息,包括硬盘、分区、挂载点等,方便了解磁盘设备的挂载情况。

3.查看系统运行状态
– uptime:显示系统已运行的时间、当前登录用户数、系统负载平均值(1 分钟、5 分钟、15 分钟),可用于判断系统的繁忙程度。
– top:实时动态显示系统中各个进程的资源占用情况,包括 CPU、内存、进程状态等。按 “M” 可按内存使用量排序,“P” 按 CPU 使用率排序,“q” 退出。
– htop:功能与top类似,但界面更友好,操作更便捷,支持鼠标操作,可更直观地查看进程信息。

文件与目录操作
1.目录操作
– cd:用于切换目录。“cd /home” 进入 “/home” 目录;“cd..” 返回上级目录;“cd ~” 回到当前用户的家目录。
– ls:列出目录内容。“ls -l” 以长格式显示文件和目录的详细信息,包括权限、所有者、大小、修改时间等;“ls -a” 显示所有文件和目录,包括隐藏文件;“ls -lh” 以长格式且以易读的方式显示文件大小。
– mkdir:创建目录。“mkdir test” 创建名为 “test” 的目录;“mkdir -p /data/logs/info” 递归创建多级目录。
– rmdir:删除空目录。“rmdir test” 删除名为 “test” 的空目录;若目录非空,需先删除目录内文件或使用rm -rf。

2.文件操作
– touch:创建空白文件或更新文件的时间戳。“touch file.txt” 创建名为 “file.txt” 的空白文件;若文件已存在,则更新其时间戳。
– cp:复制文件或目录。“cp file.txt/backup/” 将 “file.txt” 复制到 “/backup/” 目录;“cp -r /data/backup/” 递归复制 “/data” 目录及其所有内容到 “/backup/”。
– mv:移动文件或目录,也可用于重命名。“mv file.txt/new/dir/” 将 “file.txt” 移动到 “/new/dir/” 目录;“mv old_name.txt new_name.txt” 重命名文件。
– rm:删除文件或目录。“rm file.txt” 删除 “file.txt” 文件;“rm -rf /test/” 强制递归删除 “/test/” 目录及其所有内容,使用时需谨慎。

3.文件内容查看
– cat:查看文件内容。“cat /etc/passwd” 查看系统用户信息文件;“cat file1.txt file2.txt > combined.txt” 将 “file1.txt” 和 “file2.txt” 的内容合并到 “combined.txt”。
– more:分页查看文件内容,按空格键向下翻页,“q” 键退出。适用于查看较大文件,避免内容刷屏。
– less:与more类似,但功能更强大,支持向上、向下翻页,搜索等操作。“/keyword” 可搜索关键字,“n” 查找下一个匹配项。
– head:查看文件开头部分内容。“head -n 10 /var/log/syslog” 查看 “/var/log/syslog” 文件的前 10 行。
– tail:查看文件结尾部分内容。“tail -f /var/log/messages” 实时跟踪查看 “/var/log/messages” 文件的新增内容,常用于监控日志文件。

网络配置与测试
1.网络连接测试
– ping:测试网络连通性。“ping www.baidu.com
– traceroute:跟踪数据包的路由路径,显示数据从服务器到目标地址所经过的各个节点,用于排查网络故障。
– mtr:结合了ping和traceroute的功能,实时显示网络连接的质量和丢包情况,可更直观地评估网络状况。

2.网络配置查看与修改
– ifconfig(或ip addr):查看网络接口配置信息,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MAC 地址等。在 Ubuntu 系统中,还可使用ip link查看网络接口状态。
– 在 CentOS 系统中,网络配置文件通常为 “/etc/sysconfig/network – scripts/ifcfg – eth0”,可修改此文件配置静态 IP 等参数;Ubuntu 系统中,“/etc/network/interfaces” 是网络配置文件,修改后需重启网络服务(“sudo service networking restart” 或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etworking”)使配置生效。
– route -n:查看系统路由表,了解数据包的转发规则。

用户与权限管理
1.用户管理
– useradd:创建用户。“useradd -m -s /bin/bash newuser” 创建新用户 “newuser”,并为其创建家目录,指定默认 Shell 为 “/bin/bash”。
– userdel:删除用户。“userdel olduser” 删除用户 “olduser”;“userdel -r olduser” 删除用户及其家目录。
– passwd:设置或修改用户密码。“passwd newuser” 为 “newuser” 设置密码;普通用户使用此命令可修改自己的密码。

2.用户组管理
– groupadd:创建用户组。“groupadd newgroup” 创建名为 “newgroup” 的用户组。
– groupdel:删除用户组。“groupdel oldgroup” 删除名为 “oldgroup” 的用户组。
– usermod:修改用户所属组等信息。“usermod -G newgroup newuser” 将 “newuser” 添加到 “newgroup” 用户组。

3.权限管理
– chown: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所有者和所属组。“chown newuser:newgroup /data/file.txt” 将 “/data/file.txt” 的所有者改为 “newuser”,所属组改为 “newgroup”。
– chgrp:仅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所属组。“chgrp newgroup /data/dir/” 将 “/data/dir/” 的所属组改为 “newgroup”。
– chmod:修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chmod 755 /script.sh” 赋予文件所有者读写执行权限,其他用户读执行权限;“chmod u + x file.sh” 为文件所有者添加执行权限。

软件包管理
1.CentOS 系统(使用 yum)
– yum list:列出已安装和可安装的软件包。“yum list installed” 查看已安装的软件包;“yum list available” 查看可安装的软件包。
– yum install:安装软件包。“yum install httpd” 安装 Apache HTTP 服务器。
– yum update:更新软件包。“yum update” 更新系统中所有已安装的软件包;“yum update httpd” 仅更新 Apache 软件包。
– yum remove:卸载软件包。“yum remove httpd” 卸载 Apache HTTP 服务器。

2.Ubuntu 系统(使用 apt)
– apt – get update:更新软件源信息,获取最新的软件包列表。
– apt – get install:安装软件包。“apt – get install nginx” 安装 Nginx 服务器。
– apt – get upgrade:升级已安装的软件包。“apt – get upgrade” 升级系统中所有已安装的软件包;“apt – get upgrade nginx” 仅升级 Nginx 软件包。
– apt – get remove:卸载软件包。“apt – get remove nginx” 卸载 Nginx 服务器;“apt – get purge nginx” 卸载并清除配置文件。

进程管理
1.进程查看
– ps:查看当前系统中的进程。“ps -ef” 以全格式显示所有进程信息,包括进程 ID、父进程 ID、所有者、启动时间等;“ps -aux” 以 BSD 格式显示进程信息,可查看进程的 CPU 和内存使用百分比。
– top:实时动态显示系统中各个进程的资源占用情况,包括 CPU、内存、进程状态等。按 “M” 可按内存使用量排序,“P” 按 CPU 使用率排序,“q” 退出。
– htop:功能与top类似,但界面更友好,操作更便捷,支持鼠标操作,可更直观地查看进程信息。

2.进程控制
– kill:终止进程。“kill 进程 ID” 可终止指定进程;“kill -9 进程 ID” 强制终止进程,但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程序异常,尽量避免滥用。
– killall:通过进程名终止多个同名进程。“killall httpd” 终止所有 HTTPD 进程。
– pkill:根据进程名或其他条件终止进程。“pkill -u username” 终止指定用户启动的所有进程。

磁盘管理
1.磁盘空间查看
– df -h:以人类可读的方式显示磁盘分区的使用情况,包括总容量、已用容量、可用容量、挂载点等信息。
– du -sh:查看目录或文件的大小。“du -sh /data” 查看 “/data” 目录的总大小;“du -h –max – depth = 1 /data” 查看 “/data” 目录下一级子目录的大小。

2.磁盘挂载与卸载
– mount:挂载磁盘分区。“mount /dev/sdb1 /mnt/data” 将 “/dev/sdb1” 分区挂载到 “/mnt/data” 目录;“mount -t nfs 192.168.1.100:/shared/mnt/nfs” 挂载 NFS 共享目录。
– umount:卸载已挂载的磁盘分区。“umount /mnt/data” 卸载 “/mnt/data” 目录的挂载;卸载时确保没有进程在使用该挂载点,否则会卸载失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如果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